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19)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19)

問:靜坐與命終時,如遇地藏經所云,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引接亡人令落惡道,到時不辨真偽,更或有佛菩薩現前,如作其真則恐誤前程,如作其偽又失大機會,究竟以何方法應付之乞示!(黃涵)

答:命終接引,其事非一;有接引往佛國者,來接者為佛及菩薩。有接引往天道者,來接者則為天眾,有接往神鬼道任職者,來接者定屬神鬼。各人父母來接,須先曉父母現在何道,方能定其升墮。然父母來接,可決其非佛國,既如是矣,何必問其真偽,因真偽總是墮落也。後段之間,修凈業者,如是因,如是果,則真者十之八九,偽者或偶有之耳。修他法者,果非其因,則真偽大須辨矣。

問:從前之儀式喜事為賀儀,或菲儀,對師長為贄儀,但皈依法師之後,寫何儀?對示式遵辦。(黃涵)

答:此未聞有『成文法』,只可隨俗講得通可矣。對於皈依奉呈禮物,亦須視何事而定名,方為切合。如只普通送禮,但稱『供養』,『果儀』,似乎便妥。

問:將來當彌勒下生娑婆世界時,而此世界是否可同時稱為釋迦牟尼佛國與彌勒佛國?(蔡世芳)

答:某佛當世,即名某佛之國,猶世間帝王之國,新換一帝王,則朝代之名,即隨之改稱也。

問:初次聽經,遇大善知識演佛理十分高妙圓澈,一時深植信心,漸來涉獵佛典,乃感佛教中尚保留不少迷信色彩,雖然佛理完美並不因之減損,如人食米,去米中稗糠沙石並不減米食之營養價值,然此迷信色彩,此稗糠沙石在當體事物作用價值之外便屬贅余,例如說釋迦佛從脅下生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等云云。度時光如流,二千五百多年不能算很久遠,當時如許奇蹟,現在人心便成問題,佛示世人以四大之身,從平凡中行證不平凡道理,此是佛之所以為佛,若論出身征異,顯化奇談,於佛德量固無關增減,顧亦非佛所計較,今世佛徒每好引佛玄奇異跡為得力宣傳,眾生中較俱善根者自能食米去糠稗,若執妄識便可因稗糠而憎厭食米,則此迷信色彩且將為一般向佛之絆腳石,自己淺學寡聞,對此色彩之沿用不能索解,諒亦有適當之解釋乎?(郭如男)

答:先生以傳載釋尊從脅降生,指為迷信色彩,此問題頗為複雜,非簡言能盡,略舉數端如下:1.大乘經典每不如是,小乘經典尚有甚者,所以然者,佛陀說法,有對菩薩者,有對聲緣者,有對人天者,有對利根鈍根者,有對愚夫愚婦者,眾生萬類,佛法多門,猶一葯醫治一病,若執一葯,但取其珍貴,如中藥之人蔘,不問何病,概以與之,其不殺人者幾希。

2.玄奇異跡,無關佛德增減,尊論自是堂堂正正,然亦有權。但說法者不觀對相,純說正或純說權,皆為不契機,夫如是則等閑言語矣。然眾生千差萬別,有喜此者,有喜彼者,法則不能舉一廢百,且五欲雖為生死之根,佛所呵斥,有時尚采以攝眾,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想其八面玲瓏矣。

3.迷信彩色,本有時間性,有先不為迷信,近視為迷信,後或又變為不迷信,以現在論,自如視為迷信,則避而不談,亦未為不可。4.明史五行志:『隆慶五年二月,唐山民婦,生兒從左脅出』。更有奇者,明史五行志:『嘉靖四年,橫涇農孔方,脅下產肉塊,剖視之,一兒宛然』。此皆載在正史,事若虛無,何入史筆,謂之奇異可,謂之迷信,是經史都加否認矣。

問:平生心軟,雖對微小動物不愛看其驚惶飛走輕加摧害,但自小害怕蟑螂,在台灣最苦,此蟲特多,起居之間常劈空飛來,當頭如轟原子彈,使你魂落膽碎,一種無比威脅力量,自然還手撲殺,家人知道殺業可怕,遇蟑螂時現輒爭先驅走,然每當黃昏之際,主人未舉筷,小動物亟待不及時分殘羹,毛毛腳沿餐桌爬行,其騷擾情形使人寢食難安,或謂屋裡洒掃清潔蟲類自少,此法施於蟑螂獨無效,宿世冤業狹路相遇,不知亦有禳解方法否?(郭如男)

答:蟑螂終是怕人,室中清潔,不蓄食物,此蟲自遠。若見之生畏,以帚輕掃自去,實無何等威力可言。先生思想既甚超邁,但不著相,畏習便漸除耳,求禳於外,何如求禳於心?

問:各教各用何法證明人有靈魂?而此靈魂又有何不同說法?(黃聖吼)

答:教有邪正,理有深淺,深者正者,尚有幾分相似,淺者邪者,大都盲人談星,聾子講樂,不過戲論而已,哪有閑時間,與他磕牙。儒書易經上有『遊魂為變』,佛學只言神識,不曰靈魂,然神識與靈魂,所指者同,但命名有異耳。佛家追求之原本,名之曰性,此性迷時為神識,即他教所稱之靈魂,魂既是迷,所以生死投胎,輪轉六道,性既是智,所以不生不滅,萬劫常凈。

問:各教對於人死後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黃聖吼)

答:有謂人死為鬼者,有謂作善成神者,有謂作善生天者,有謂作善成仙者,且謂鬼神天仙等,皆永恆存在。有謂人死再為人,畜死再變畜等。在佛法指此類言說,名曰『常見』,非宗教家,不信有靈魂者,名曰『斷見』,總是隔靴搔癢。佛法雖亦說作善者轉人天,作惡者轉三途,然皆有時間性,決無永恆。惟修無漏法者,轉識成智,(即是轉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滅。

問:迦葉佛之應世,是否亦在此地球上?如是,則與歷史上的考證不相符合。因為當時還沒有人類的存在?(郭家寧)

答:考古學家,發現地下之動物骨,或其他礦質及器皿,曾有推斷皆系幾十萬年前之物,何敢便雲前無人類,居士所云之歷史系何代之史,此史共記若干年事?國家有盛衰存亡,世界有成住壞空,迦葉佛乃遠古若干萬年前之事,至此幾經滄桑,而查近四千餘年之史,焉能有載,此如唐代有千秋節,而查一九六年之日曆,自然無此記載。

問:求問三步一拜,是否行三步合雙掌行一揖拜,抑或行三步跪落地下叩一個頭,起來再行一揖拜?(林秀艷)

答:此於佛門禮儀中,未聞有此硬性規定。果欲發願行之,三步一拜,甚或一步一拜,皆無不可。但此拜之式,亦可量力,合掌鞠躬可,跪而叩首亦可。

問:普賢行願品言:『恆順眾生』,但眾生染惡易,習善者難,若一味順乎眾生。則易趨下,而有同流合污之虞,不知在『恆順眾生』的原則下,如何教化眾生,引入佛門?(陳金泉)

答:同流合污是凡夫,若菩薩者,和而不流,隨順者和也,不流者為轉他也,讀經須會其義,如四攝法,亦有利行同事二種,豈為同流合污耶?世書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佛經曰:『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明此義,則知非是助紂為虐也。

----------------------------------------------

喜歡就添加本微信公眾號「fofa3000」,出現「佛祖拈花」,選中後點擊「關注」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祖拈花 的精彩文章:

【悟慈法師】斷滅愛欲之法(增一阿含經新譯38)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18)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
【南懷瑾】討論報告2
【南懷瑾】討論報告1

TAG:佛祖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