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我們為什麼不認錯
天有際,思無涯。
作者:易中天 來源:愛思想網
導語:
凡事不可過頭,但寬容的前提是認賬。認賬不等於認錯。認錯是承認錯誤,認賬是承認事實。認賬之後,錯與非錯,還可以討論商量。但如果連事實都不承認,那就什麼都談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學會認賬,即弄清事實,這是「真偽判斷」。然後,才能討論是對是錯,這是「是非判斷」。至於「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只能放在最後,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往往是反著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開始了。這樣一來,誰還敢認錯?只怕連賬,都不敢認。「事實判斷」都難如蜀道,「糾錯機制」豈非侈談?
1、認錯曾經要資格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認錯這事,越來越難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氣大、粉絲多,就越難。要麼矢口否認,要麼一聲不吭,要麼倒打一耙,要麼把水攪混,甚至把質疑他的人統統說成是「文化殺手」。痛痛快快說聲「對不起,我錯了」的,幾乎沒有。就算有,也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於是國人感嘆:這究竟是怎麼了?
感慨也很自然。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似乎很鼓勵認錯。誰不知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蝕)焉」(《論語·子張》)?但不知是否有人想過,這其實要有資格。資格,就是「君子」。在孔夫子的時代,君子首先是貴族,即「君之子」。其中地位高的,是「王子」(天王之子)和「公子」(公侯之子)。最低一等,也是家君(大夫)之子。這就是「士」,也叫「士君子」。這樣的人,犯了錯誤,當然都看得見(人皆見之);改正錯誤,當然都崇敬他(人皆仰之)。如果是「小人」(庶人、平民、普通老百姓),犯了錯誤,有可能「人皆見之」嗎?不可能。改正錯誤,有可能「人皆仰之」嗎?更不可能。認錯,是不是要有資格?
所以,認錯曾經是一種貴族待遇,也是一種貴族精神。那時,一個真正的貴族,如果有錯,要麼自己辭職,絕不等別人彈劾;要麼自己去死,絕不等別人動手。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殺不可辱」。至於「小人」,則根本就不存在認不認錯的問題。他們只有一條出路,就是「伏法受刑」,沒資格「自裁免辱」。這就叫「禮不下庶人」。
秦漢以後,貴族慢慢地沒有了。最後只剩下兩個等級:皇帝和臣民。於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員,所有人都沒資格認錯,只能「認罪伏法」。甚至沒有罪,也要聲稱有罪,比如上奏時口稱「誠惶誠恐,死罪死罪」。無罪而稱死罪,哪有真實可言?不過是一種「姿態」。真正的錯誤,也就不會有人去認。結果,認罪也好,認錯也好,便都變成了「表演」。
2、認錯曾經是表演
表演最「出色」的,是皇帝。因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認錯。方式之一,則是在遭遇自然災害時下「罪己詔」。這看起來是「嚴以律己」,實際上是「自欺欺人」。你想啊,鬧地震發洪水,是因為皇帝「失德」嗎?那他豈不是神?這就正如他們的「稱孤道寡」,你說是謙虛還是自誇?
然而效果卻極佳。天下臣民,感激涕零;頌聖之聲,不絕於耳。可見所謂「罪己」,名為認錯,實為表功;名為自責,實為標榜。實際上聖賢們講得很清楚:君子之所以要知錯就改,固然因為瞞不住(人皆見之),也因為有紅利(人皆仰之)。那麼,沒人看見,或者沒人捧場,還認錯嗎?多半不會。就算儒家主張「慎獨」,做到的也沒幾個。道理很簡單:既然是表演,沒人喝彩,誰肯粉墨登場?
有趣的是,這樣一種表演,到了四十年前「鬥私批修」的時候,就成了全民性的。因為所謂「鬥私批修」,乃是一場全民的「道德運動」。目的,則旨在把所有人都打造成道德意義上的「君子」。於是,每個人都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每個人都在「狠斗私字一閃念」。當然,每個人也都要檢討自己,批判自己,甚至痛罵自己。那些把自己罵得最凶的,往往能得到領導表揚、群眾肯定,在掌聲中體面地下台,甚至成為幫助別人的「先進分子」。那可能是中國人最肯「認錯」的時期。只不過,事後想起,卻是驚恐莫名和羞愧難言。許多人今天的不肯認錯,就源於對那場運動的「心有餘悸」。
3、認錯曾經很危險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批判自己固然是自我救贖的途徑,逼人檢討也是搞垮別人的手段。因為一旦檢討,承認錯誤,就意味著「有了污點」,在氣勢上就「落了下風」。就算這會兒不整你,把柄卻落到別人手裡了,隨時隨地都可以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我們畢竟不是皇帝,誰都擔不起這風險。
其實就連皇帝也不敢。要知道,皇帝之所以能「君臨天下」,是因為「奉天承運」。這就不能犯錯誤。犯錯誤,就不是「天之驕子」了。也因此,皇帝決不能認錯,更不能懺悔,最多只能後悔,比如「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檢討自己。但那責任,卻全在酒。說到底,還是不負責任,因為他根本就負不起。
皇帝都擔不起的,官員也擔不起。何況「受命」的是皇帝,「親政」的也是皇帝,怎麼能向官員問責?不能問責,就只能「問罪」。罪責不明,就只能「誅心」。誅心,就是問動機,比如問官員「是誠何心」,也就是問他「居心何在」的意思。這其實也是問不得的。什麼叫「居心不良」?最起碼也是「謀私」,弄不好就是「謀逆」,誰擔得起?也只好極力洗刷自己,設法栽贓於人。大家都標榜自己「動機純正」,指責政敵「居心不良」,也就非搞陰謀不可。最後,陰謀論和動機論,就成了派別鬥爭的常規手段。這時,還有人敢認錯嗎?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過去的苦難記憶猶新。這就使許多人成為「驚弓之鳥」,十年怕井繩。所以,我雖然堅決反對「陰謀論」和「動機論」,但對懷疑他人動機的被批評者,還是留有一份理解和同情。
4、不會認錯又如何
這,大約就是中國人的「認錯史」。由於這樣一種歷史,我們已經不肯認錯,不敢認錯,也不會認錯。比方說,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該向誰認錯。曾經有某官員私生活出了問題,檢討的話卻是「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其實他那檔子事,頂多對不起老婆,跟黨和人民有什麼關係?這樣「大而無當」的認錯,一聽就是「言不由衷」。
不會認錯,也就不會道歉。曾經有某媒體,因「報道失實」向某機關道歉,其實這個機關,或者部門,或者單位,是靠納稅人的錢來維持的。納稅人的錢怎麼花,有沒有鋪張浪費,媒體當然可以質疑,可以監督。就算報道不夠準確,有誤差,更正即可。即便要道歉,那也該對讀者,哪有向監督對象道歉的道理?這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不會認錯,也就不會批評,甚至不會提問。比方說,開口就問人家的動機,甚至預設一個「道德污名」,問人家是不是。同樣,要為自己或自己人辯護,也是拿對方的動機做文章。其實動機這事,往往無法證明。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毫無意義。有分量的批評,都是擺事實、講道理,或者看事實有沒有出入,或者看邏輯有沒有漏洞,然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惜,這種方法,我們常常不會。
實際上,對自己缺乏反省的人,也很難真正地了解別人。自己的錯誤都不能發現,又豈能抓住別人的要害?也只能糾纏於表面現象和枝節問題。大家都不講事實,不講道理,思維能力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恐怕就成了永無期日的事。認錯,是不是很重要?
5、學會認錯待何時
那麼,我們何時才能學會認錯?恕我直言,恐怕任重而道遠。別的不說,面子這關,就多半過不去。
中國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無滾圓,人無十全」;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別人出錯,更不能容忍別人挑錯。在我們看來,犯錯誤是丟人的。犯了錯誤又被「揪出來」,就更丟人。這人如果還是政要、名流,是商海巨鱷、江湖大佬、學界領袖,那就丟死人了。不但自己丟人,還會連帶親朋好友、哥們姐們、徒子徒孫,一起沒有臉面。
因此,不但自己不能認賬,粉絲擁躉們也要一哄而上,百般抵賴,誓死捍衛。哪怕說得漏洞百出、邏輯不通,也得死扛著。死扛著也振振有詞:對社會名流和成功人士的追究,會導致斯文掃地、體面無存,打擊我們民族的自信心。
這可真是奇談怪論!難道我們民族的臉面是紙糊的,一捅就破?難道我們民族的自信是塑料的,一烤就化?真金不怕火煉,事實就是事實。認不認,事實都不會變。不認,只能顯得心虛;認賬,則至少像條漢子。比較一下,哪個更體面,哪個更丟人?
我同意凡事不可過頭,更反對「全民扒糞」,那將變成第二次「鬥私批修」。但寬容的前提是認賬。認賬不等於認錯。認錯是承認錯誤,認賬是承認事實。認賬之後,錯與非錯,還可以討論商量。但如果連事實都不承認,那就什麼都談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學會認賬,即弄清事實。這是「真偽判斷」。然後,才能討論是對是錯。這是「是非判斷」。至於「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只能放在最後,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往往是反著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開始了。這樣一來,誰還敢認錯?只怕連賬,都不敢認。「事實判斷」都難如蜀道,「糾錯機制」豈非侈談?我們前面的路,還真不知道有多長。


※杜維明:儒家如何變成御用神話
※周雲蓬:曾經很藍調
※雷平陽:宋朝的病
※王汎森: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秦暉:少些「精神貴族」,多些「貴族精神」
TAG:天涯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