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繼學治中風臨床經驗

任繼學治中風臨床經驗

中風論治

中風又稱「卒中」,是內科常見、多發之疾,起病暴速,病情危篤。本病《內經》稱之為「偏枯」,歷代醫家又名為「風痱」、「卒中」等等。漢代張機確立中風之名,並提出了辨證論治體系。

《金匱要略》云:「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後世醫家在辨證論治上一直遵此而延用至今。

任老認為,中風當以出血和缺血而分。缺血者,多中經絡,亦有中臟腑者,為瘀塞經絡之候,即《和劑指南》「夫中風者,經道或虛或塞」之意也;出血者,多呈中臟腑,但亦有中經絡者,乃絡破血溢之候也。即古人「中臟則性命危」、「血流入腦」之意也。總由氣血逆亂,傷腦損神,使神機失卻主宰一身的功能。

(一)病因病機。本病的發生以腦髓為本,臟腑為標,經絡為委。任氏認為「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總統一身之神魂魄意志,統領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氣血的生理活動,藉達陰平陽秘之機。

反此則腦與臟腑經絡失去協調而為病。

中風病因眾多,究其要者,有五大原因:

1七情所使,因事激挫,憤怒而不得宣洩,氣機不暢,逆氣上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發大厥。

2酒色過度,或思慮不節,年老氣衰,損於心臟,血脈不利,用而不靈,導致腦髓血脈瘀滯。

3飲食失節,勞逸失度,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傷則不運,胃損則不犯,使脂膏堆積,外溢則腠理緻密,陽郁而為熱;內則滲透於營血,著於脈絡,使氣血運行遲緩,積損而為病。

4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體,肝陽亢盛化火生風,風性激蕩,升而無降,上犯於腦,竅絡阻塞。

5痰盛於內,陰絕陽氣不能宣洩於外,郁而生熱,痰熱相煽,化風內動。

也有五志過極,心火暴盛,引動相火而發者。

然本病的發生,不是一因所致,而是上述多因聯合作用於機體,長期不解,造成外有所觸,內有所動,體內氣血溢亂。氣滯則郁,為火為風,血滯則瘀,為痰為水,相互為用,上犯於腦。輕者,經絡受損,血脈不利,絡脈絀急,血液壅滯,凝結為瘀,則血脈瘀塞,血瘀營津不行,外滲而為痰為飲,使腦髓血液減少,或無血,清氣不得入,神機失用而成瘀塞經絡的缺血性中風。重者,邪盛正衰,臟氣不平,臟氣不通,經絡不用,致使邪氣內痹,正邪相爭,形成邪氣外鼓,正氣內收,一鼓一收,產生攻沖之力,使血液上壅於腦髓,絡脈膨脹,脹極則絡破血溢則瘀,瘀血中津水外滲為痰為飲,腦髓浸淫腫脹,則為出血性中風。腦之神機欲息致陰維陽維失職,陰蹺陽蹺失靈,陰不斂陽,陽不化陰,陰陽離而不用,輕者為閉,重者為脫,危者則亡。此即杜銅峰氏所說「邪害空竅為本,風、火、痰、氣、血為標」之義。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本病有因肝陽上亢而致眩暈頭痛之病史,若現突然跌仆昏倒,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甚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者,即可確診。

本病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1痙病:突然發病,頭痛劇烈,噁心嘔吐,項強、角弓反張。

2厥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無半身不遂和口舌歪斜。

3溫熱痙:起病證似感冒,發熱,頭昏頭痛,嘔吐,肢麻不仁,神志不清,肢體癱瘓,兩側交換更替而作,也有兩側相繼出現癱瘓者。

(三)臨床表現。病作之先,病者當久患眩暈,頭脹面赤,手足漸覺不遂,或足趾、手指麻痹不仁,言語謇澀,胸膈痞悶,性情暴躁,吐痰相續,六脈弦滑或虛濡無力。

1經絡瘀塞證。漸覺頭痛、眩暈、皮膚肢體麻木、舌謇、語言不利、步履緩行,或靜卧,或睡中突現口舌歪斜,肢體偏癱。輕者,意識尚清;重者,神志不清,舌紅尖赤、苔多黃膩,脈多弦大而滑,具體尚可分如下三證。

(1)風痰熱盛證氣粗息高,或揚手擲足,或躁擾不寧,頭脹耳鳴,巔頂作痛,脈弦勁實大。或大便秘結,矢氣頻轉,舌紅苔黃躁,脈沉滑有力。

(2)陽虛氣弱證形寒肢冷,半身不遂,步履艱難,舌強言謇,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大便失約,舌紅赤有齒痕,苔白膩或無苔,脈弦滑而數。

(3)肝陽上亢證頭暈頭重,目眩,心煩心悸,口苦咽干,夜眠多夢,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重滯,肢麻而顫,舌紅赤,苔干厚,或無苔,脈弦滑而數。

2絡破血溢證起病急暴,多在活動及用力時而發。素患肝陽上亢,痰熱內盛之證,而見頭脹痛,眩暈,口苦,面赤,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劇烈頭痛、眩暈,輕者,嘔吐、項強,神志尚清;重則神昏失語,二便失禁,煩躁不安,瞳孔散大或縮小。但在臨床上分為陰閉、陽閉。其病危重,即現脫證,多危而不救。

(1)陰閉證靜而不煩,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苔白滑膩,脈多沉滑。

(2)陽閉證昏不知人,兩手握固,牙關緊閉,面赤氣粗,舌紅苔黃膩,脈多弦滑數。

(3)昏脫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鼾聲痰鳴,目合口開,手撒尿遺,呼吸深大或微弱,脈多沉數或浮大無根。

3後遺症中風病深者,則腦失神明之用,經絡痹滯,久失通利,或邪氣殘留,正氣未復而遺留後遺症,如半身不遂、失語、流涎等等。

(四)辨證論治。本病發病急,病情重,標本錯雜。因此,立法、處方、用藥之前,必須辨明是瘀塞經絡證,還是絡破血溢證。繼察虛實,以別深淺,定出標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針對具體病情,選用下列治法。

開閉法。病人卒然昏倒,口噤目張,兩手握固,面赤氣粗,痰壅氣塞,或二便不通,脈多弦大、洪數,此為閉證。閉證宜開,不開則危。搐鼻、揩齒、探吐,芳香開竅,辛涼、辛溫透絡,興奮神機皆為開法。方劑可用:白礬散、蘇合香丸(陰閉證用之);紫雪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牛黃膏(陽閉證用之);三化湯(二便閉者用之);開關散(烏梅肉10克、冰片05克、南星10克,共為細面,揩擦齒齦,涎出即開口噤)。

固脫法。猝倒,痰涎壅塞,喉間痰如拽鋸,汗出如雨。神昏不語,口開目合,遺尿,手足弛而不收,此為陰陽兩脫證。脫則宜固,急則以攝納真陰,固護元氣。元氣已固,真陰不瀉,然後方可祛邪,方劑可選:陰陽兩救湯:熟地5克、附子15克、人蔘5克、菟絲子20克、茯神10克、遠志10克、訶子10克、杞果20克、炮姜10克、干紫河車15克兩救固脫飲(自擬):赤參15克、附子10克、龜膠15克、山萸肉20克、玳瑁15克、鹿膠10克、阿膠15克、雞子黃1個、膽星5克。參附針、參麥針、獨參湯、救急丹等等均可選用。

豁痰法。中風發病之後,往往痰涎上壅,症見:唇緩流涎,喉中痰鳴,神志不清,口不能言者,是由風引痰升,氣引痰動所致。急宜豁痰為要以防痰塞氣道窒息和肺內感染。並能暢通氣道,使清氣能入,濁氣能出,保持腦髓有充足的清氣滋養,神機得以復活,方劑可用竹瀝湯、導痰湯、導痰開關散之類治之。亦可用滌痰散(自擬方):風化硝10克、猴棗025克、膽星7克、石菖蒲20克、天竺黃15克、竹瀝1瓶,共為細面,每服175克,一日二次,生薑湯下,或用豁痰丸(經驗方):玳瑁15克、羚羊角15克、皂角炭5克、西瓜霜30克、膽星10克、蛇膽陳皮末10瓶、竹瀝1瓶、沉香15克、枯礬3克,共為細面,煉蜜為丸,重15克,每服1丸,白開水送下。

潛陽法。因肝腎陰虧,陰陽失斂,陽動生熱,熱極化風,風陽上亢,鼓動氣血上犯腦髓而致。治宜育陰潛陽。禁忌發散、燥熱之劑。方劑選用馴龍湯、真珠圓之類,亦可用:潛陽熄風湯(自擬):羚羊角5克、天竺黃15克、玳瑁15克、珍珠母5克、紫貝齒15克、龜板15克、天蟲(僵蠶)15克、葛根15克、生槐花50克、生地15克、膽星15克、秦艽15克。

張聿青醫案方:羚羊角5克、雲苓15克、黑豆衣15克、瓜蔞皮15克、石決明15克、菊花20克、鮮生地30克、竹茹15克、淡海蜇10克、大荸薺3枚。

化瘀法。病中風者,主要是腦髓的經絡、血脈受阻而氣滯血凝;或因絡損脈破,不能束約血液,使之離經外溢。故其治療,應予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方劑可選用:四物湯加桃仁15克、紅花20克、竹瀝1瓶、生薑汁1杯加水煎服。

活絡化瘀丹(自擬):生槐花50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地龍15克、川芎10克、西紅花5克(另吞)、三七粉15(分三次沖)、薟草50克、茄根15克、膽星3克、丹參20克、橘絡15克。

醒腦通絡散(經驗方):血竭15克、西紅花20克、葛根30克、漢三七25克、麝香3克、牛黃5克、珍珠10克、白花蛇100克、玳瑁50克、膽星15克、川芎25克、白薇15克,共為細末,每服5~10克,日三次,生黃芪15克、丹參15克,水煎後,衝散送下。

此外,亦可靜脈點滴復方丹參液、丹參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塞通。

理氣法。中風乃虛風內動之證,正氣引邪,邪正相爭,產生沖氣,鼓動氣逆血升而致。故本病在治療過程中,理氣降逆也是重要一環。方劑可用:勻氣散、八味順氣散之類。

理氣返正湯(自擬):珍珠母30克、沉香15克、烏葯15克、白蒺藜15克、佛手30克、桑枝50克、青皮15克、膽星3克、鬱金15克。

填精法。病起於肝陽上亢者,禁用苦寒直折,折則虛火四起,有如燎原之勢,必用滋降之品,透達下焦,以補其不足。其方劑可用:滋營養液膏:女貞子、旱蓮草、霜桑葉、黑芝麻、黃甘菊、枸杞子、當歸身、白芍、熟地、黑大豆、南燭葉、白茯苓神、葳蕤、橘紅、沙苑子、刺蒺藜、炙甘草,用天泉水熬濃汁,入阿膠、白蜂蜜,精鍊成膏,每服15毫升,白開水送下。

河間地黃飲子:(略)。

益腦丸(自擬):何首烏30克、黃精40克、西紅花20克、桑枝20克、薟草50克、生地30克、天冬50克、阿膠30克、澤瀉15克、三七20克、玳瑁50克、砂仁15克、淡菜50克、丹參20克、五味子15克、燕菜(燕窩)50克,共為細面,蜜大丸,每服1丸,日三次,白開水送下。

李冠仙常用調理方:大生地、北沙參、生白芍、寸冬、法半夏、陳皮、茯苓、生甘草、枳殼、鮮竹茹。

隨證可加女貞子、羚羊角、薟草、橘絡、絲瓜絡、當歸尾、人蔘尾等等。

溫陽法。溫陽即補陽,是治療中風病後期的重要一環。本病在後期,往往多由腦髓病變,日久不復,致使腎氣受傷。腎陽不足,命火虛衰,故在治療上必須溫補腎陽。方劑可用:三建湯(《是齋醫言》):附子、天雄、烏頭。

亦可用溫陽健肢湯(自擬方):鹿膠15克、西紅花10(沖)、巴戟15克、仙茅10克、韭子10克、炒熟地15克、阿膠10克、薟草50克、仙靈脾15克、橘絡15克。

葯禁。中風雖有風邪,但非六淫之風,而是內生虛風。故方葯應禁發散解表之品,如麻黃、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蘇葉、細辛、白芷、桂枝、蔥白等等。因其辛燥助陽,再耗陰液,有使病情惡化之弊。(對此,也有醫家使用,不同意此觀點)

其它如乾薑、肉桂、鹿茸、人蔘再造丸(又名回天再造丸)、大活絡丹、醒腦再造丸等劑,亦都在慎用之列。因藥味繁雜,以香燥、辛散葯為主,易傷津液,可助風勢。故李冠仙說:「再造丸藥味夾雜五十餘味,多用辛燥……,香燥太過,轉傷陰血,何能息風乎?」張山雷氏亦云:「大皆溫中解表之劑,因為外感之風寒立法也,今者血沖腦經之理,即昭然若揭,則古言雖多,必不能復適於用」。

唐季潤亦曰:「切記風中人,不可使風葯。」治此病,應本「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大法。

預防預防之法,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及鵝肉、面、酒、蛋肥甘之品和生痰、化脂、動火之物。更須遠房帷,清心寡欲。肥人更應慎口、絕欲。食飲宜清淡素食為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風 的精彩文章:

這6種信號說明你血壓過高,警防中風、猝死!
血液粘稠,血脂高?柚子皮和它一起煮,血栓不再長,遠離腦中風
有這6種癥狀要小心中風!趕緊給家裡的老人收藏
90%的中風病人都有頸椎病,教你6招預防緩解頸椎病!
甘油三酸酯水平越高越易得心臟病和中風!這3 種方法能夠快速降低

TAG: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