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BGM: Honne-Too Long

25歲的生日那年,當時我還是個煩人的事媽,為生日過的精彩絞盡腦汁。其實那時候心理活動很簡單但也虛榮,25歲要奔三的人了,這個生日一定要過的轟轟烈烈,要瘋要玩,於是大張旗鼓的邀請眾多姐妹一起去Las Vegas過生日。回想起那時自己對於生日的重視,只想自嘲。25歲確實也是我的生活態度轉折點,自那之後,再也沒有大張旗鼓過生日的想法,幾個朋友一頓飯,聊聊天就是最好的慶祝。生活需要儀式感,但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

過了25歲真的覺得慾望的東西越來越少,但同時也越來越難得到。比如純粹的愛,比如推心置腹的友誼。

那天跟朋友聊這個話題,他們笑我也太誇張了,25歲就開始做「減法」也未免太早了吧。我說別急,你看了文章就知道,況且減法也不影響其他層面的加法。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FOMO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一種害怕自己會錯過什麼的焦慮感

25歲之後,有個化繁為簡的心態變化。女孩慢慢開始建立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有時候看起來我們需要很多東西,但其實只是慾望,不是剛需。而那種慾望,有時只是一種心態FOMO,是一種害怕錯過的焦慮感,但其實那事那人那物,都沒那麼重要,錯過也沒啥大不了。

高中的時候我擔心自己獲取的信息不夠多,害怕自己知道的太少,不想自己和人的交流中感覺到落後,所以我每個月的零花錢都用來買各種雜誌和書籍,除了音樂和書之外,我的世界相對安靜。瘋狂的汲取各種信息,但不知道篩選。焦慮感來自於對於自己的要求,"害怕落後"這四個字其實有很大的威力。再後來,開始被網路各種信息轟炸,開始有另一種所謂的"信息焦慮症",由於吸收過多信息,但是吸收能力和辨別能力沒有等量進步,所以開始了另一種焦慮模式。

曾經覺得有朋友約就要去,不去就是不合群。曾經覺得一定要多出去玩耍參加活動,不然就是生活不夠精彩。曾經想要儘可能擁擠的活每一天,害怕FOMO的癥狀,怕錯過,怕沒有好好利用時間,怕沒來得及揮霍青春,於是不分先後主次的轟炸自己的生活,讓它呈現出絕對"滿"的狀態,然後心安理得的說著自己生活的很好很充實。實則其中不少虛無的浪費時間和精力。

是啊所有的過去都是應該發生的,那些所謂的「浪費」和"迷茫"都是必經之路,是教學費。如今可以用一種大媽口吻來聊聊這些感受,偶感悲涼,覺得自己有點滄桑,但也喜歡現在的自己,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想要去的地方。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減少盲目消費

3年前的我是一個在能力範圍內花錢不眨眼的敗家女。在小芳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這篇文章里我寫到過自己曾經沒心沒肺的消費觀,覺得千金難買姐開心,於是糊塗度日,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過幾天就會失去興趣的東西,只圖一時的爽快。

那時候每天都想著要擁有更多,更多的包,更多的衣服,更多的化妝品,生怕比別人擁有的少了就會喪失了魅力。還在中學的時候,我記得自己已經開始買很多衣服,我爸對我說「你要那麼多衣服在包裝自己,是有多自卑」,這話是左耳進去,右耳出了,沒有影響我繼續買很多很多衣服,但是卻記在心裡了。

我有幾隻包,可能就背了兩三回,然後就永遠的擱淺在衣櫥里,有的時候就背個布兜子就覺得很舒服,很開心。畢竟是沒有物盡其用的,現在的我回想起來有點難過,如果會更明智的選擇就好了,那些錢可以買真正會用到的東西,陪伴我很多年。但想想如果沒有那時候的盲目可能也就沒有現在的精準,都是交學費,好在學到了,最後考試算及格。

喜歡擁有的感覺,同時也不喜歡浪費。抱著這樣矛盾的思想,又長了幾歲,慢慢開始形成自己更有辨識能力的消費行為,買包但是不跟風,買衣服但是第一個想法是「我會穿這件衣服么」,然後再刷卡。朋友有的時候會問我「你說我買這件衣服么」,我的回答一般是兩個問題:

「你會穿這件衣服么」

「你過了這陣子還會穿這件衣服么」

第一個問題是為了保證這衣服有見光的一天,就算是一次也行,總得見光吧,自問有太多衣服可能壓箱底連光都沒見過。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她能儘可能的最大化這件衣服的價值,一件衣服其實沒啥大不了的,但是如果能物盡其用豈不是更好,這和有錢沒錢沒關係。

再後來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每件衣服看起來簡單,但其實都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就更加的願意去物盡其用了。都說時尚和環保是矛盾的,可是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品牌在做環保的可回收的概念,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倡導時髦和環保的兼容性,我想要自己也成為很小的一顆種子,做點什麼,倡導點什麼,讓它隨風,期待花開。

我還是很愛買衣服鞋子包,那是愛好是工作,是每個女孩裝點自己的外在和心情的途徑,但是現在我有自己的購物原則基本,雖然沒有時時都貫徹,但是它就跟掛在教室後面的班訓一樣,還是能起到到規範作用:

  1. 不為了某個特定場合購買只會穿一次的衣服,只買未來可能還會有機會穿的。

  2. 不為了打折就盲目購買,現在會打折的東西以後還會打折,想著會不會用到更重要。

  3. 不會為了便宜就買一堆回家,穿一次就擱那;寧可買好的面料,貴一點但是耐穿的。

  4. 重複利用衣服,儘可能的搭配出新的風格,衣服不在於特別多,在於你會不會排列組合出自己的風格。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減少對於他人的度過關注

這種關注可以分為兩種動機,其一:看著別人是否會犯錯,幸災樂禍或者是以人為鑒;其二:羨慕,甚至是嫉妒。

就第一種動機來說,我想這是人的劣根性,人類通性,作為局外人會去過度關注甚至譴責別人的錯誤,就好像你看看微博熱搜,什麼最熱,醜聞最熱。

第二種動機也很好理解,我們喜歡小範圍對比。舉例比如你會去喜歡和追逐某女明星,因為她優秀漂亮,事業成功,你的情緒是喜愛和想要成為像她那樣的人;但是有的時候卻容不下身邊某個女孩突然變漂亮了,變優秀了,或者是找到了男神級別的男朋友,你的情緒是羨慕嫉妒甚至恨,"就她,憑什麼?"。

小範圍的嫉妒心很可怕,你可以容得下比你優秀很多很多的遙遠的人,但是看不慣身邊比你優秀一點點的存在。會不停的關注別人,羨慕別人嫉妒別人,拿自己跟別人對比,期待他犯錯,期待有一個機會可以勝出。最終,你的生活和思想會失了焦點,打亂了自己應該保持的節奏感,自己的事情反而沒有做好,於是就更加感覺到自卑和落後,惡性循環。得不償失。

我特別喜歡《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我迷戀專註的人,幾次回看都會被那股純粹而專註的做一件事情的態度打動,甚至哭過。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覺得雜音太多,自己受到影響,都是因為關注點錯了,其實不必去看同行者,只要你能專註認真的走好自己的路,回報也許會翻倍。

曾經那麼在乎他人看自己的眼光,曾經那麼在乎別人口中的自己,曾經那麼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曾經那麼在乎別人的成敗。而現在一切意識到,別人的成功只需要喝彩,別人的優秀只需要學習,別人的失敗只需要借鑒,別人的錯誤只需要包容和引以為戒。

外面的世界只有你,沒有別人,與其看著別人,和別人對比,不如專註做好自己,然後順其自然的你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骨子裡是個好強的人,但是比較滿意自己心智的一點是,我只跟自己執拗,而不是一定要跟人對比。我曾經因為太喜歡看課外書(其實就是漫畫和各種言情小說)學習成績不好,後來被老師無意諷刺,爸爸媽媽撥亂反正,被被迫的情況下把一頭長長的頭髮全剪了,然後知恥而後勇,削髮明志,好好學習。我不是想要比過誰,只是覺得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應該要做好的事情,那時候我已經是個成人了,我是在為自己做事情,而不是考出高分給別人看。為了這件我人生中第一件需要獨立完成,可以奠定我以後生而為人的自信心,這麼一件事,盡全力。後來就養成了習慣,考不好就剪頭髮,讓自己心靜下來專註。

我不是上仙,不來自四海八荒,各種人的情緒和負面情緒也都有,但是年紀越大越明白,跟別人比試,不如自己修鍊內功。

等你足夠優秀了,很多事情就順其自然了。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減少在社交網路花費的時間

剛開始時興Instagram的時候,我關注了很多很多人,生怕自己錯過什麼,以關注的人多為榮。剛開始時興微信公眾號的時候,我幾乎把所有跟自己興趣沾邊的微信公眾號都關注了。後來發現,看不過來,並且消耗了太多時間用來刷各種feeds,同一件事情,很多媒體不同的報道,來自網路上不同的聲音,越來越干擾我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曾經在為什麼說話這麼Mean??????? 這篇文章里寫過的:


人民日報也有發文提倡:新聞莫被演算法「綁架」。說技術和演算法讓新聞客戶端越來越「簡單粗暴」。「用大量相似內容刷屏,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一些客戶端僅靠揣摩人們的點擊量,反覆推薦低質量內容,只能讓人生厭。媒體不能一味依賴,成為演算法和技術的奴隸。」 簡單來說媒體用演算法來讓你看到了這個世界上你感興趣的那一部分,並且不斷的重複,這樣可能會讓你日漸失去接觸你可能存在興趣的新聞的機會。深有同感,這就是很多黑天鵝事件的其中原因,你以為自己看到了客觀世界的全部,結果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


不要被輿論或者是別人的觀點綁架。

關注社交網路越多,越被演算法綁架。而各種自媒體的質量也層次不齊,關注的越多,越失去焦點,內心變的更加迷茫。

近兩年我取關了很多賬號和人,因為看不過來,也慢慢覺得那些不是我需要的有效信息。而對朋友圈的關注也開始走馬觀花,當我意識到只要一有閑散時間,自己就開始不自覺的打開朋友圈刷刷刷,一分一秒,積少成多,變成習慣,浪費了太多本來可以有效利用的片段時間。

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有時候發條朋友圈,圖片挑半天P半天,配文再想半天,發了之後看看誰贊了誰評論了,琢磨琢磨誰誰誰為什麼不贊,誰誰誰為啥只評論不贊,這一下子就好些時間就過去了。所以現在的態度就是隨性吧,別老想著包裝自己,也別老琢磨別人喜歡不喜歡自己,自己的朋友圈自己做主,隨心舒服不失禮貌就行了。

同時很多時候,朋友圈帶給你的peer pressure也很容易打亂自己內心的節奏,從而產生"落後感"。看到別人過的那麼精彩,難免會避重就輕的以為,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輕鬆的,但其實那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誰也沒必要把軟弱和苦痛剝開給你看,但是不分享不代表不存在。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還是需要關注很多社交網路活動,但是我現在很挑剔,也更懂得篩選自己需要的內容來關注,減少時間浪費。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減少「擔心」的時間

擔心,憂慮,judgemental都是很浪費時間且換不來有效彙報的心理活動。難免的情緒,但是它們真的很沒用。曾經我會因為怕這怕那,從而就拖延,不敢面對,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不能因為害怕就不去嘗試,所有的害怕都是因為未知,如果不打開未知,就會一直害怕。所以be a doer,不要只做個"思想者"。

#請你減少熬夜

現在寫著這篇文章的我,剛熬過一夜,今天眼睛又過敏泛紅。我很喜歡夜晚,因為它足夠安靜,適合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受干擾,而且晚上也真的很適合寫東西,效率會高很多。然而,其實,以上,都是借口!

可能有無數的人跟你說過,不要熬夜,但是從來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我說過這麼一遍也未免就有人真的走心。但是我想告訴你們來自一個27歲,拚命工作的女孩的內心恐懼。

這兩年的時間是我人生中熬夜最多的兩年,也是我老的最快的兩年。以前我從來不擔心自己的身體,感冒了繼續玩,頭疼了吃片葯,眼睛不舒服為了漂亮也一定要化妝戴隱形才能出門,因為我覺得我年輕我怕啥。而現在,我看著自己熬夜的臉就想哭,看到眼睛又有紅血絲就害怕自己會瞎,有個頭疼腦熱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了什麼頑疾,我沒有故意誇大,而是真的身體開始給我預警了。

這段時間看到Selena Gomez得紅斑狼瘡然後換腎的新聞,看到Lady Gaga因為纖維肌肉痛而不得不暫時去休息治療。傻臉今年25歲,嘎嘎姐今年31歲,我相信大多數讀者也在這個年齡段上下,她們的身體健康問題,可能有先天因素,可能有後天過勞,但是希望可以真的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愛美之前,請先愛自己的身體健康。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減少無效社交

這是我想叨叨叨的一個話題。我知道很多人潛意識裡會認為的認識的朋友多,認識的人牛掰就是一種成就。所謂人脈。看到有很多人把時間多分在社交上面,參加各種聚會,各種活動,為的是「network」。在商學院我念研究生的時候,這也是被教育需要培養的一種社交技能。但我也看到很多人自己的本事沒練好,就以人脈寬廣為自己的追求。他們看起來野心勃勃,目的性很強;他們看起來能說會道,朋友涉及各個領域。但是加了微信,有了電話,不代表你有事別人會想到你,不代表別人心裡有你這個人。根基還是自己有沒有本事。

你微信里有多少人?

其中你連人名和臉都對不上的有多少?

社交是必要的,人脈更是助力。但是不要本末倒置,明明在需要耕耘的時候,就妄圖通過人脈來虛榮。當然,也有人就是吃這口飯的,靠著廣結良緣互相介紹來做買賣,但畢竟是少數。

我也愛社交,三教九流各種朋友都想要有,但是後來發現精力有限,跟很多人聊著吃喝玩樂,不如一個人在家看書。這是在近兩年發生在我身上的改變,發現跟有些人的交流開始變得吃力,簡單沒有營養的話題,或者是聊來聊去根本價值觀就不合,不是說誰比誰高,誰比誰低,只是沒有chemistry。我越來越明白,我不需要別人都喜歡我,不需要和大家都是朋友,我要學會拒絕,學會獨處。

You don"t have to fit in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因為忙,發現曾經時常約自己的朋友都不再來詢問,也會有點落寞。但是寂寞寂寞就好,孤單就是一個人狂歡,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現在我更願意把時間分給能給我帶來有質量的交談的人,剩下的時間我想要看書看電影寫寫字。我甚至覺得過度的合群,即是無趣。

交朋友不需要太多的目的性,但是至少度過的時間應該是愉悅的。而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沒有些犧牲又怎麼可能,那麼就適當的取消那些無效的社交吧,因為這個世界上,漫漫生命中,你最需要處理好的關係,是和自己的關係。

#關於加法

「你別這麼少年老成行么」

「25歲還要做很多加法的好么」

是是是,說的沒錯。但是人的腦子就好像是海綿,如果那些雜音佔據了太多你的腦容量,如何再做加法吸收那些有質量的內容呢。所以做減法,其實只是為了優化你的思維結構,留其精華去其糟粕。

增加閱讀時間

增加自我審視的時間

通過努力做事情來增加自信心

更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優缺點

學習更多的技能

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增加銀行卡儲蓄額

學會獨處

學會拒絕

結交幾個知心朋友

期待一場愛情

做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夢

……

我不會寫雞湯,請不要把這些當做雞湯。我只會寫巫女湯,分享的切切實實是我自己的感受,我甚至不妄圖有多少人會讚美,我只覺得我有話要說,分享給你們我的心路,然後大家一起好好的走下一程。

生活中的加減乘除

能清醒點是一點

剩下的糊塗是福氣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字原創

………………………… M………………………

近期 文章 回顧

??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

??

25歲後的每天我都在做減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時尚快報 的精彩文章:

校園酷女孩|7+1件秋季必備單品
論一個時髦女孩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微微微微微微胖女孩穿搭指南
小芳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NIKE X OFF-WHITE

TAG:北美時尚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