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白酒喝「好」才叫養生酒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對白酒情有獨鍾地迷戀著,愛喝白酒是世界聞名的事。白酒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獨特的含義,它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白酒是歷史悠久的酒類,在古代,白酒就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白酒本身具有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等功效。在現代,不少朋友仍然會選擇白酒作為養生方法之一。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
古人對酒的品質十分講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齊》、《三酒》之分。《周禮.天官冢宰》裁:「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 ,四曰緹齊 ,一曰沈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齊是按酒的情獨及味的厚落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據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劃分的。
開始的時候,古人認為質量較高,有利於延年益壽的酒主要有黃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後來才發展到白酒及以白酒為原料的各種藥酒。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蓮花酒、人蔘酒、袂苓酒等等滋補酒,也均是養生益壽的好酒。做酒趟員節制飲酒,一向是古人極為重視的養生之道。
喝"好"首先要飲法得當
也許有人認為,飲酒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則不然。飲酒實際上是一種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有許多學問。特別是在古代,人們不僅注重酒的質量和強調節制飲酒,而且還十分講究飲酒的環境和方法,如什麼時候能飲、什麼時候不宜飲、在什麼地方飲酒、飲什麼酒、如何飲酒等,都有許多規矩和講究。
(一)飲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只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部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選擇合適的時間: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皆歡的願望;而在日灸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恩歸,心情煩躁,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適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二)「飲必小咽」
我們現代的許多人飲酒常講究乾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臟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三)勿混飲
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適。
(四)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當然,飲食後也不宜飲酒。
(五)勿強飲
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氣爭勝,不能喝硬要往肚裡灌。古話有:「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惟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故恩謂不問作主作客,惟當率喜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
(六)酒後少飲茶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們所說的酒後飲茶對腎臟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熬湯解酒。雖古代並無現代這樣先進的技術,但是「老祖宗」們留下的這些知識,確實有許多可取之處,值得借鑒。
溫馨提示:喝白酒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很多,如飲量適量、飲酒時間不要在清早或是深夜;飲酒時白酒溫度應該微熱;喝白酒養生一定要堅持;同時切記不要隨意胡亂地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