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一座文化殿堂

又一座文化殿堂

宣揚傳統文化 傳播正能量 陵川縣平城南坡三教堂對聯解讀

近日,我隨陵川縣傳統文化研究會參加了平城南坡村三教堂舉行的紀念孔子誕辰2568周年慶典活動。在參加之餘,我有幸看到了一幅對聯,就是寫在東西廂房門頂上的28個字,粗看也許不怎麼引人注意,可細心推敲一下,可見古人之用心。

東看:對月調琴 東壁圖書凝瑞 當窗讀易

西看:枕流漱石 西園翰墨增輝 讀畫聽音

這裡是繁體字或異體字,尤其是窗寫作「牎」,枕寫作「木九」,還讓我猜了好久。通過查閱終於解決了問題,寫成現代簡體就是——

枕流漱石 西園翰墨增輝 讀畫聽音

對月調琴 東壁圖書凝瑞 當窗讀易

細心閱讀,卻讀出了對聯的深刻含義,儘管是一座三教堂的建築,古樸簡潔的外表下卻深藏了民間一代代對學問的追求,做學問的專心;也寫出了古人對生活目標和人生追求的解讀。

對比我們如今之生活,感覺還不如古人對生活理解的透,明白的清。古人追求的「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不在乎「陋室之陋」,在乎的是——德。於是在對月中調琴,在枕流漱石中尋找,在讀畫聽音中升華,在當窗讀易中領悟……

我們的古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領略大自然的真誠與真諦:在東壁圖書中暢遊,在書香墨跡中增輝。我們的古人是如此之透亮,如此之清純,如此之凝瑞,如此之寬厚。

也許這就是三教堂的真正意義,我們的古人理解了儒、道、佛的真正含義,把三者有機的融入在一起,融合在一塊。不僅僅讓後人有入世的衝動和激情,也有出世的快樂與瀟洒,更有教人善良,教人助人的指導。

我們不能夠簡單理解三教堂的「深信」色彩,更要理解它在生活中給人的方向指導與生活的理解。

為了更加了解此對聯的含義,我查閱了資料,作了一些註解,以便大家學習並理解此對聯的內容。為當之處,望大家批評斧正。

1、枕流漱石(zhěn liú shù shí):指隱居生活。

近義詞:枕山棲谷。此話有來歷。對聯中的枕字寫作「木九」這是枕的的異體字,也可寫作。

本故事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講的是孫楚的故事:晉代有個叫孫楚的人,年輕時看不慣世俗的凡庸無聊,欲隱退山水之間,就打了個比方對他的好朋友王濟說自己將「枕石漱流」,但在表達時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濟聽後問「水流可以枕著、石頭可以用來漱口嗎?」。孫楚知道自己口誤,幸虧他機敏,就「順水推舟」,「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礪牙齒。」(……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世說新語·排調》)孫楚的回答非常巧妙而有學問,雖然出於口誤,但用「漱石枕流」卻更好地表達了自己不隨流俗的意志。因為相傳帝堯要讓天下於許由,許由逃跑了。後來帝堯又想召他做九州長,許由不願聽這種話,便跑到潁水之濱去洗自己的耳朵,以為聽了這種話,污染了耳朵。後世遂有了「枕流漱石」這個成語。

2、東壁圖書 西園翰墨 南華秋水 北苑春山

這四句是固定的句子與格式,前句是寫文人的文化氛圍,後句是寫文人的意境情趣。具體內容為:

1)東壁圖書:東壁是指星宿,主管文章。後來東壁圖書就指皇家藏書之所。2)西園翰墨:魏武帝建立的西園,集文人在此賦詩,揮墨。比喻文章彙集之處或指文壇。3)南華秋水:南華是舊時的一個宮殿,在南華殿前賞秋水。4)北苑春山:北苑指的是皇室園林,在皇家的園林觀春山。

其中西園翰墨還有故事。

西園翰墨為清代平羅八景之一,清代平羅文人蔣延祿寫有平羅八景組詩。西園翰墨就是其中之一。

高人吟嘯在山樊,隱約書樓見古原。

好趁一渠春水暖,鳥啼花落過西園。這首詩選自《道光平羅紀略》。作品注釋:平羅地處寧夏平原北端。巍峨壯麗、峰巒疊嶂的賀蘭山雄踞西部,滔滔黃河縱貫全境,由南向北奔騰而下。山河之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豐盛,物產豐富。平羅歷史悠久。唐先天二年(713年)於縣境置定遠城,屬靈州。景福元年(892年)置警州,後廢,宋置定遠鎮,西夏置定州(俗稱田州)。明永樂初於今縣治置軍馬哨備,隸寧夏衛。弘治六年(1493年)居人繁庶,展築新城,周回共1、5公里,東西倍於南北。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虜守御千戶所(明代有虜警,平虜即靖虜、鎮虜之意),隸陝西都司。清初以諧音改名平羅所,屬甘肅省寧夏府。雍正二年(1724年)置平羅縣。平羅在清道光以前並未有八景之說,歷代志書也沒有明確記載。道光四年(1824年),浙江歸安(今浙江湖州市)人徐保字任平羅知縣,他為宣傳平羅確有"塞上江南"的風光,便不畏酷暑嚴寒,和一二同仁或文人墨客,走遍全縣山川,尋覓風景名勝古迹,經過實地觀賞和篩選,最終確定了"平羅八景"。據《道光平羅紀略》(知縣徐保字編修)及《續增平羅紀略》(知縣張梯編修)載,清代平羅八景有:西園翰墨(後改為"官橋煙柳")、北寺清泉(後更名為"佛寺香泉")、傑閣層陰、邊牆晚照、馬營遠樹、虎洞歸雲、磴口春帆(亦名"黃河春帆")、賀蘭古雪(亦名"賀蘭夏雪")。平羅八景定名後,凡到平羅縣的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多赴之一游,並即興賦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平羅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據《平羅紀略》載:"西園翰墨,在李剛堡,隱士趙渭古別墅,題詠頗多。"趙渭古,字飛熊,平羅諸生,李綱堡(今賀蘭縣立崗鎮)人,性豪爽,流連詩酒,不求仕途。有田百頃,率子耕種,供全家8口衣食。在其屋後開闢幾畝的大花園,號"西園",種植花卉果木,除自己觀賞吟詠外,還以所出饋贈親朋,當地士紳多與結交。又築三層樓,曰"曠逸"。詩好晚唐,暮年益工,著作有《西園草》。翰墨:筆墨,文章。

3、讀畫聽音

「名畫要如詩句讀」是指畫中有詩。畫家將滿腹的詩意,詩情灌注到筆端,所以賞畫時不光是看畫了什麼、畫得多好,還要仔細體會出作畫者寄予作品中的那一點玲瓏剔透心。

「古琴兼做水聲聽」是說古琴的琴聲如同流水富於變化,琴音似水,既有水的音色,或如石上流泉般清泠,或如湯湯流水般激越。而又有水的風骨,古琴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之深厚,使古琴超出了樂器的定義,成為文人風骨、品格的寄託。

因此,賞畫聽琴,用心去品味,去欣賞,去了解它的精髓。才可聽出畫外之音,琴外之聲。 讀畫就要讀出畫的心聲,讀出那栩栩如生畫外的含義,彷彿置已身於畫中,如聽見朗朗讀書之聲,把現實與虛擬融會貫通,讀出畫的生動,傳情。

所以我們在賞畫時要看到其中的感情,聽琴曲時要聽到其中的內涵。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才是真正的好畫好詩。好曲都是能打動人心,引起人的共鳴的。

我們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對聯:

如:聽墨看茶聽香讀畫 吞風卧露喝月擔雲

磨酒品棋聞音賞書 吃墨看茶聽香讀畫4、對月調琴對月調琴是一份多麼浪漫的事,非常地不能彈,非常人不可彈。琴是樂中君子,古人不沐浴不調琴的。

琴也是情,情注於琴。中國人嚮往琴、棋、書、畫的文化修養。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得之說,君子之器,象徵正德。因此,琴亦正樂。所以請注意琴字上部的雙王不能寫作提王旁。琴相傳發明於伏羲時代,為五弦之琴。(《綱鑒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牆也能欣賞其樂聲。而「琴」字從「今」,強調「當面演奏」,是指其演奏的隆重性、鄭重性而言,它是為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級樂器,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現代西方人欣賞古典音樂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也是此理。這就是一種文化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如 白居易《對琴待月》詩: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時。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本詩首頷頸聯都在描寫詩人的現實生活。尾聯說「唯是我心知」,是說只有我懂琴音的表達,反說無人能懂他的心思,表達了詩人知音難覓的感概。

5、當窗讀易

當窗讀易就是閑坐小窗讀《周易》的簡化。

1)窗(chuāng)的繁體字:窻,窓、窻、牎。

窗:象形。從穴,囪(cōng)聲。「窗」本作「囪」(cō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個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後來灶突也叫「囪」)。後加「穴」字頭構成形聲字。

本義:天窗。也作「囪」。泛指房屋、車船上通氣透光的洞口。囪,在牆曰牅,在屋曰囪。

窗,或從穴。——《說文》。

四旁兩夾窗。——《考工記·匠人》。注:「窗助戶為明。」天窗綺疎。——王逸《魯靈光殿賦》。

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論衡·別通》。

前辟四窗,垣牆周庭。——歸有光《項脊軒志》。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北朝樂府《木蘭詩》。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明·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窗下(窗戶下;上學讀書);窗友(舊時指塾中同學);窗格(有格子的窗戶,又稱窗槅);窗子眼(窗格子);窗下功夫(指學問)。

又如:一種小的開口,尤指在中耳與內耳之間的骨上有膜覆蓋的兩個小口之一。如:前庭窗;蝸窗。

2)「閑坐小窗讀周易」詩句出處:

《暮春即事》 宋 葉采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注釋:瓦雀: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裡。

譯文:屋頂上兩隻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鑒賞: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註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春風嬌弱的日子,屋裡似乎沒人,幾隻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台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這裡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卧硯台。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算自然,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之心。然而,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理學的理論基礎,詩人通過這一細節,不著痕迹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世界中的時候,內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的是他對理學專心致至。

6、《易經》

《易經》也稱《周易》,是一部古今奇書。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老子》(道德經)、《易經》、《論語》被稱為對中國文化以及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有一部奇書,很少有一部書的份量能夠達於如此。民間就有不知周易,不能當將軍的說法。

附對聯:

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掛,杏花村裡共來沽。

東壁圖書西園翰墨 南山文筆北地胭脂

東壁圖書西園翰墨 江天美女北苑春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陵歲月 的精彩文章:

【古陵歲月】狗 娘
說一說生在陵川長在陵川的郝經

TAG:古陵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