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經絡養生系列之六
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之二: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
1、手陽明大腸經的位置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挨著拇指的一側)端(商陽穴),沿著食指橈側向上,沿第一、第二掌骨(食指拇指延伸到手掌的部分)之間,進入腕背兩筋(翹起拇指出現的兩條明顯的肌腱)之間,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前外側上行,至肩部向後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臟,通過膈肌下行,屬大腸。
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走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牙槽,回過來夾口角兩旁,迴繞至上唇,左右交叉於人中,上夾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交。
大腸經發生病變時,注意表現表現為以下疾病:
經絡「不通則痛」,所以手陽明大腸經氣血不通暢就會導致食指、手背、上肢、後肩等經絡路線上的疼痛和酸、脹、麻等不舒服的感覺。
由於手陽明大腸經跟面部、下齒、鼻子等關係密切,所以氣血有熱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上火」,會有眼睛發黃,口發乾,眼睛乾澀,流涕或者鼻出血,牙齦腫痛或者咽喉腫痛等一系列癥狀。
有句話叫「循行所過,主治所及」,就是說經從哪兒過就能吃哪兒的病,從大腸經的循行路線可以看出,與手陽明大腸經關係密切的有肺和大腸,所以疏通此經氣血可以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疾病。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出現這樣一些癥狀,嗓子啞了或者咽喉腫痛,同時還有便秘。這是由於大腸之火通過經絡上傳到跟肺相連的咽喉引起的,大便通暢了嗓子也會自然好了。這在中醫里叫「金實不鳴」,五行裡面肺和大腸都屬於金。
怎樣才知道是不是大腸經出了問題呢?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循經按壓或者按壓穴位,看看在穴位上有沒有壓痛和平時不一y樣的感覺。
平時多按揉經絡不但能保健,還能預知疾病。
2、大腸經的常用穴位介紹
(1)商陽穴
商陽穴位於食指指甲蓋外側,用指甲掐就可以找到。它是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經常按揉可以調節便秘。
(2)三間穴
三間穴是大腸經的俞穴,承擔著大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作用。
三間穴位於食指(近拇指)側根部,第2掌指關節後。此穴有消炎、止痛、抗過敏的功效。
(3)合谷穴
合谷又稱虎口,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用另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或者食指拇指併攏,肌肉最高點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按揉此穴可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
古人就經常用它來治療頭面部的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說。
由於此穴位經氣旺盛止痛效果很好,對於牙齦腫痛、頭痛以及咽喉類、扁桃體炎引起的咽喉腫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註:孕婦不宜按摩合谷穴,更不能針灸 否則會流產。
(4)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是大腸經的合穴,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有瀉熱、降血壓的作用,另外對於緩解關節酸痛也有很好的效果。按揉此穴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排除毒素。
(5)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援中點,就是挨著鼻孔旁邊的地方。
迎香穴是治療鼻塞的特效穴。遇到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按摩兩側的迎香穴一兩分鐘,癥狀可以立刻緩解。
當然也可以加上鼻子周圍的穴位,比如印堂穴,對於印堂穴,要用中指指肚按在印堂穴上,稍微用力按壓,然後慢慢的向上推,如此幾次反覆刺激,鼻塞就能消除了。如果刺激脖子後面的風池穴也有很好的作用。


※出現下列情況表示經絡不通!必須艾灸了
※多功能套針學在經絡醫學中的臨床應用
※如何最快打通經絡?讓你馬上神清氣爽
※葉氏經絡理療臨床知識-222富貴病都是脾受損!
※戴戒指,能夠疏通經絡,功勞赫赫,但要知道戴在哪裡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