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腿腳抽筋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腿腳抽筋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小腿抽筋,常見於缺鈣,或小腿肌肉受涼引起的肌肉痙攣。抽筋的學名叫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腿腳抽筋的原因是什麼?腿腳抽筋怎麼辦呢?

一、腿腳抽筋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寒冷刺激,如冬季夜裡室溫較低,睡眠時蓋的被子過薄或腿腳露到被外。

2、疲勞、睡眠、休息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均可引起肌肉痙攣。如走路或運動時間過長,使下肢過度疲勞或休息睡眠不足,都可使乳酸堆積;睡眠休息過多過長,血液循環減慢,使二氧化碳堆積等。

3、老年婦女雌激素下降,骨質疏鬆,都會使血鈣水平過低,肌肉應激性增加,而常發生痙攣。

4、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卧,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卧,使腳面抵在床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5、局部循環不良,周邊血管病變或腳部靜脈曲張。

6、情緒過度緊張。

7、水分和鹽分流失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8、體育運動。如:長跑、踢足球、打籃球、游泳等。

9、某些慢性疾病、孕婦的抽筋發生率也會提高。

10、甲狀腺過低、尿毒症或其它身體疾病。

11、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神經根病變或周邊神經病變。

12、某些降血壓及降血脂等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腳抽筋。

13、腿腳頻繁抽筋也許是骨質疏鬆

二、腿腳抽筋怎麼辦?

腿腳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而腿腳抽筋卻是一般人最常見的。有調查研究報告指出45歲以上的人每七人就有一人是腿腳抽筋的。而65歲以上老年人,有高達一半的人就是腿腳抽筋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比男性多。多數的腿腳抽筋發生於晚上,而患有周邊血管病變及關節炎患者,較易有腿腳抽筋現象。70%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當中曾經有腳抽筋的現象,其中以10到18歲這個年齡層最容易發生。

腳抽筋痛起來雖然非常痛,痛得人半夜醒來,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不會有生命危險。

腿腳抽筋怎麼辦呢?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下列不同的對策,可以很快解除痙攣而止痛。當發生抽筋時,只要據「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腳趾並堅持l~2分鐘以上,即可收效。具體來說,如果是小腿後面的肌肉抽筋,可一方面扳腳使腳板翹起,一方面盡量伸直膝關節;當小腿前面的肌肉抽筋時,可壓住腳板並用力扳屈腳趾。

抽筋持續時,疼痛可能是非常難受的。抽筋一般在幾分鐘之內自動消失,但是嚴重的時候能導致持續酸痛。一般而言,腿抽筋影響的是小腿部位的肌肉(體積大的肌肉稱為腓腸肌)或者沿足底的肌肉。

可以立即採取的最佳對策是輕輕拉伸繃緊的肌肉。

第一種方法是:先抓住腳趾然後慢慢將腳掌向自己方向拉,這樣可拉伸腓腸肌。

第二種方法是:身體前靠在牆上,腳後跟著地。如果僅站立,然後將體重集中由發生抽筋的腿支撐也有所幫助,但是應當小心摔倒:如果旁邊有人可以幫忙的話就更好一些。溫暖(使用電熱毯或溫水但不能用開水)或按摩腿部和足部也可以有助於肌肉放鬆,不過最好先試試拉伸肌肉。

三、如何預防腿腳抽筋的方法如下:

1、穿舒服的鞋子。平足和其他身體構造的問題使一些人特別容易發生腿抽筋。合適的鞋是彌補的方法之一。

2、拉松被褥。很多人喜歡睡覺時把被子捂得緊緊的。但是特別在仰卧的時候,被子可能壓住足部,這樣使腓腸肌和足底肌肉緊繃。緊繃的肌肉很容易發生痙攣。只要將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3、伸展肌肉。睡前伸展腓腸肌和足部肌肉可有助於在第一時間預防抽筋。伸展方法和腿抽筋時伸展腓腸肌和足部肌肉的方法相同。還可以將足前部置於樓梯踏步的第一階,慢慢下壓腳跟使腳跟位置低於階梯位置。

4、大量飲水。如果平時活動量大(包括散步、整理花園、做家務),需要補充液體以避免脫水,但是不要過量。大量液體能稀釋血液中鈉的濃度,這樣可能導致各種問題,包括肌肉抽筋。應該飲用多少水取決於你的活動量和所食用的食物。因為口渴刺激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微弱,我們在年老後可能會忘記喝足量的水。一些人還擔心因為喝水太多而上廁所次數增多,特別是晚上更不方便。

5、多運動、多曬太陽

為了防止小腿抽筋現象發生,平時應注意避免腿部受涼或突然運動過猛、過久;飲食上注意補充鈣,含鈣豐富的食物有蝦米、蝦皮、乳類及其製品、綠色蔬菜、海帶、芝麻醬、骨湯。多運動與曬太陽都有利於骨骼生長和保健,亦可口服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源自生活 的精彩文章:

胡蘿蔔防晒排毒還抗癌
健康喝水選杯至關重要
老年人如何科學安排飲食
早上起床後的三個健康好習慣
老人冬季洗澡水溫不宜過高

TAG:健康源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