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吃飯難?這篇文章解決99%孩子的吃飯問題(爸媽必看) | 育兒

孩子吃飯難?這篇文章解決99%孩子的吃飯問題(爸媽必看) | 育兒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凱叔說


kaishushuo


挑食的孩子,挑的不是飯菜,而是父母的態度。


文 | 九月

  






一朋友說,僅僅是看小蠻吃飯,就覺得好幸福!


她說的,

是曾經網上僅僅靠著乖乖吃飯

就火遍朋友圈的那個小姑娘。


我這個朋友,


她正在為著家裡那個挑食的小傢伙苦惱。



有此困擾的不在少數。


鄰居家孩子3歲,每天吃飯,


他奶奶都要氣喘噓噓地追在後頭跑。


吃一口,跑一圈。


一位兒科醫生說,每年看門診的孩子,


有百分之三十都是因為他們不好好吃飯。


孩子不吃飯,影響的不僅是自己的身體發育,


甚至還會影響到一家人的生活——


全家人都跟著著急上火!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吃飯這件事,


變得這麼難?甚至已經到了如此慘烈的地步?


讓我們梳理下。


 


飯不好吃么?


的確會有這種情況。




比如,對於一個剛添加輔食的小寶寶,


如果你輔食添加太遲(遲於8個月),


食物種類過少,


孩子的味蕾得不到足夠新鮮的刺激,


那麼他對吃飯的印象可能就是:


這些「飯」嘗起來都不怎麼樣嘛?

以後對吃飯的興趣,就會打折扣。




也有些寶寶,他們會有口味上的偏好,


比如愛吃肉,不愛吃素。


這可能就需要父母多花些心思。




在《深夜食堂》,


黃小廚和趙又廷就遇到過


一個因為不愛吃蔬菜嚴重便秘的小女孩,


他們試了很多方法,最終想到,

把蔬菜剁進肉餡里的方法,成功「騙」過小女孩。


 




然而,我們更經常看到的,卻是父母花盡心思,孩子仍然不能好好吃飯。


為什麼?




「吃飯」這件事,怎麼就成了問題?


生閨女時,有件事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我半躺在床上,


護士把那個皺巴巴的小人兒遞給我。


她趴在我胸前那麼小,眼睛還閉著,


費力地抬起毛茸茸的小腦袋,吭哧兩聲,


然後一口含住我的乳頭,猛吸起來。


那一瞬,我就想到四個字:

動物兇猛。




我從沒那麼清晰地感受到:


孩子求生存的慾望和能力那麼強勁有力。


他們打從來到這個世上起,


就有餵飽自己的本能。


然而,


後來,

孩子們對食物的慾望和求生本能


似乎就一點點地消失了。


父母最常問的問題是:


讓孩子吃飯為什麼這麼難?


有意思的,是這個「讓」字。







為什麼需要父母要求孩子吃飯,


而不是孩子自己主動要吃飯?


可能一:

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會喜歡吃飯。


換句話說,


這些父母不相信自家孩子擁有人類都有的本能: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




可能二:

父母不能忍受孩子不吃飯。


因為不吃飯就長不胖,長不高,長得慢……


總之,這些可能出現的結果,


跟大人心中預設的孩子


應該長成的模樣是不一致的,


這個不一致引發焦慮。

失控總是讓人不安的。




可能三:

父母自尊較弱。


如果把孩子養瘦了被人說道,或者養得不胖,


比不過別人家孩子,


就像自己做父母的能力也被否認了一樣。


這太糟糕了。




上述這些內心戲,最容易讓「吃飯」這件事變質。


這些父母通過「讓」這一動作,


把原本自然而然的事,變成了人為的。


就像在遊戲里,NPC跟玩家說:


我有一個「吃飯」的任務給你。




這是在默認:你可以選擇接這個任務,


也可以不接。




顯然,大多數孩子選擇了不接任務,


或者打了折扣地去接任務。


 


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媽媽過於焦慮


一位媽媽,她一直覺得丈夫不高,


很擔心自己兒子以後也長不高。


為此,她經常充滿憂慮地看著她兒子,


一旦兒子不好好吃飯,她就各種方法用盡。





這個小孩,他吃的是飯嗎?


不,他每一口吃下的,都是媽媽的擔心和焦慮。


它不僅會破壞孩子的胃口,


還可能破壞孩子的人格發展。




譬如,我見過親戚家5歲孩子吃飯的有趣場面。


這孩子體質不好,易生病。


她媽媽深信,只要孩子得到更多營養,


就能改變體質。


為此,孩子吃飯的時候,他們都會盯著。


孩子也就習慣了,


沒有父母催促、提醒,他就會停下吃飯,


有了關注和鼓勵他再吃。




這樣的孩子,他沒機會學習自給自足。


長大後,就可能會過度依賴他人,


但缺乏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頻繁用物質獎勵誘導孩子


為了孩子能開心地吃飯,


給他準備挑選喜歡的餐具,


把食物做得漂亮些,允許他拿在手裡玩兒,


等等,都是父母應該花的心思。




比如,看吃貨小蠻的視頻都會發現,每次出鏡,人家的餐具,都可能不一樣。


而且,都很好看。




然而,有的家長走偏了。為了讓孩子吃得開心,


則會給玩具,給手機、電視,甚至利誘:


「你如果把飯吃了,我就給你吃糖果。」




這些都是和吃飯無關的獎勵。


這樣獎勵用多了會導致什麼後果?


孩子的關注點就從「吃飯」,


轉移到了「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上頭。


如果有獎勵,就吃;


沒有獎勵,或者獎賞不滿意,就不吃。


 



經常強迫孩子吃飯


一個媽媽曾經問我:孩子吃飯作嘔怎麼辦?


然而,我親眼見到,在她3歲的兒子喝下一壺奶,


吃了一個花捲並拒絕再吃後,媽媽仍在說:


你沒吃多少東西啊?!




媽媽的行為在表達:


孩子,你根本不清楚你的胃容量;


你到底能吃多少飯,由我說了算。




人的身體最誠實。這個孩子在通過「作嘔」說:


媽媽,我的胃口我說了算。


他不僅要吐出多餘的食物,


同時也要吐出媽媽的強迫和侵擾。




如果媽媽一直堅持強迫孩子吃飯,


那麼,她跟孩子之間就會陷入一場權力爭奪戰。




這場爭奪戰中,有些孩子會持續纏鬥,


反抗到底。


有的則會很快繳械,


並逐漸學會壓抑掉自己心底真正的想法、


感受和需要。




這樣做,孩子才能好好吃飯


我一直相信,孩子吃飯是天生的,不好好吃飯,


都是培養出來的。


父母如何做,才能真正把「讓」孩子吃飯,


變成孩子想吃飯?下面是一些建議。


 


第一,信任孩子


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如果一開始父母就選擇信任孩子,


那麼後面也不會有那麼多鬥爭了。





在兒子1歲的時候,我曾專門教他用杯子喝牛奶,


而不是用奶瓶。


他坐在我腿上,喝了一口,就把杯子推開了。


於是我開始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指著旁邊說:「你看那隻小鳥!」


兒子轉頭去看,我就順勢將杯子送到他嘴唇上,


試圖倒一點進孩子嘴裡。


孩子感覺到不適,一臉不情願地推開我。




我的錯誤在於,


不信孩子能順利地用杯子喝牛奶,


內心早早預設了孩子的反抗。


於是我花了很多力氣,專門去哄勸孩子,


結果過分強調了杯子。


一旦「用杯子喝奶」


這件事成為了母子間的一場意志力對抗,


那它註定會變成難事。




想明白這一點後,


我決定真正發自內心地相信:「用杯子喝奶」,


根本不是事。


我開始很自然地把裝牛奶的杯子,


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擺在孩子面前,


由孩子做決定。


很快孩子就學會了。


他不傻,不會故意不用杯子,


而讓自己餓著或者渴著。




第二,傾聽和尊重孩子


孩子不吃飯,從來都只是一個表象。


他不好好吃飯,也許只是在說:


媽媽,關於吃飯,


我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它們也很重要。


媽媽,我想為自己吃飯。


我的身體,我想自己主宰。


我想為自己活著,而不是為你。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吃飯的時候,


先不要感覺到憤怒或者擔憂,而是想一想,


孩子在向我表達什麼。




如果是小月齡寶寶,那可能是你該添加輔食了,


或者豐富輔食種類了。




如果是大孩子,也許他身體不適,便秘,


飯前喝了水或奶,零食吃太多,


抑或飯菜不合口味等等。


相信細心的媽媽都能夠發現,


或者通過溝通了解孩子是否遇到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為了孩子不吃飯發火,


好在忍住了。


她問:你能告訴媽媽,為什麼不想吃飯嗎?


孩子說:媽媽,我不要吃飯,我要永遠4歲,


不好好吃飯就不會長高長大,


這樣你就永遠不會老,不會死。


 


第三,保有自己的底線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很重要,


但不意味著父母必須要去討好孩子。


譬如,前幾天吃中午飯的時候,我兒子說:


「我不吃面。」


我於是平靜地回答:「好,你可以不吃。」


他問:「那我吃什麼?」


我說:「你可以選擇現在吃面,


也可以選擇晚上吃米飯。」


他有些生氣了:「可是我會餓的!」


我說:「噢,可我也沒有辦法。」


就此打住。




我沒有強迫他,也沒有跟他解釋這個那個,


而是堅定地、簡潔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同時給他機會,由他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


這樣,我避免了和孩子的爭執。


後來,他自己拿起碗,乖乖地盛了一小碗面,說:

我少吃點試試。


 


第四,讓吃飯變愉快


人都是趨樂避苦的動物。


如果一個孩子,


剛接觸和理解食物時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


比如,想自己拿食物感受下,


結果大人反應很大,去阻攔孩子:


不行這樣很臟!不對不能直接這樣吃……


那麼孩子的食慾就一定會受到影響。




所以,父母該在孩子吃飯問題上少較勁,


規則也不宜過多,只定些簡單的就好。


比如:定時、定點吃飯,不能邊吃邊玩,


零食飯後吃。等等。




有時候,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




比如,媽媽要求孩子要獨立吃飯。


可是這一天,孩子撒嬌,就是不想自己吃,


想跟媽媽吃同一碗飯。


若媽媽滿足孩子,


並不會損害孩子獨立吃飯的習慣。


但如果媽媽不滿足孩子,卻可能會傷害孩子:


原來媽媽不願意和我親密;


我不值得被媽媽關注和愛。




再比如,有些父母會專門給孩子制定糖果日,


其他時間就不能吃糖了。


但是,若你偶爾例外一下,


那麼你給孩子吃的額外的那些糖果,


每一顆都在跟孩子說:我愛你。


 


小和尚問老和尚:什麼是禪?


老和尚說:

「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這就是禪。」


人生的煩惱,就來自於把吃飯睡覺複雜化了。


養孩子也是如此。




關於吃飯這件事,父母能夠做的,


就是把吃飯這件事還原為它本來的樣子。


要把孩子的胃,交由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餓一次兩次沒事,怕的是,過多的鬥爭,


更長遠地敗壞了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本文作者 | 九月,資深早教從業者,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700萬孩子的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國慶中秋去哪裡?最全全國5A景區盤點都在這兒啦!一!起!出!發!吧! | 特別關注
聰明的父母,寧願相信孩子大器晚成 | 育兒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