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走中的美食3——火而方正的從化呂田大肉

行走中的美食3——火而方正的從化呂田大肉

看完李花,在從化呂田徒步漸近正午,大家都累了。這時忽見炊煙起,流溪源頭的農莊已經搭起了鍋灶,已經滋滋作響。於是尋著味趕過去,一道」從化呂田大肉「令我在以後的時間中一直回味著。

呂田是嶺南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廣東珠江的源頭所在地,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位於呂田的獅象岩遺址是古人類聚居的地方。呂田燜大肉,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古人類用的是石器,切肉當然是大塊。呂田的「土著」民風淳樸,之後遷來的客家人熱情好客,所以肉也切得大大方方,保持新石器時代的遺風。只可惜當時我忘了一張完整的照片,從網上補一張,讓大家先見見」呂田大肉'"的樣子

呂田大肉為何如此特色?

呂田燜大肉與東坡肉有點兒相似,但風味不同。流傳呂田大肉的三個特點:一是火而方正;二是爽而不膩;三是香而色紅。

首先是選料:豬肉是關健,即使你掌握了方法,但如果沒有呂田散養的土豬,仍然做不好一道正宗的呂田大肉。呂田豬不僅散養,對豬種挑,並且豬喝的是流溪河源山的山泉水。

其次就是水,除豬是喝流溪河的水,菜的料理過程,少不了流溪河源頭的水。

再就是烹調方法,颳去三層油,呂田人以肥為美,喜食肥肉,但太肥膩的肉不好吃,也不宜多吃。於是聰明的呂田人想出了好辦法:

選好豬的五花腩,舀一瓢山泉水,用瓦鍋煮水「洗」去豬肉多餘的油脂;撈起晾乾,慢火蒸肉,又「蒸」去一遍油脂;揉一把干豆角墊底,直到「逼」出油為止。至此,被「刮」了三層油、混著草木香的呂田燜大肉出鍋了!

還有一點,在一個糖,這裡的燜大肉用糖調色,他們認為大肉用醬油就浪費了它原本的清香。如碰到喜慶筵席,呂田人必上大肉。為了增加喜慶吉祥的氣氛,便採用山上的香葉和老抽混合作配料,成品肉色帶紅,香氣四溢。

大肉配上了「最佳拍檔」——豆角干,墊放在燜肉的瓦鍋底下,以文火燜熟。豆角干吸收了大肉的油脂和肉香,素而不寡,大肉吸收了豆角乾的甘香,肥而不膩,放進口中入口即溶、齒頰留香,一股甘香在口腔內縈繞不散,讓人難以忘懷。

吃上一盤呂田大肉,徒步途中的累也忘了,這樣的農家柴火飯味道,不僅讓人大飽口福,更糅進了滿滿的不可或缺的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珊珊三丫頭 的精彩文章:

老相機下的風景3——鳳凰古城,吊腳樓下的愛恨情仇
行走從化1——黃龍湖遇見「無石不家」 的聯群村石頭屋
黔東南之鎮遠1——一場煙雨朦朧的邂逅
老相機下的風景1——那一年的如詩如畫的周庄
黔東南之鎮遠2——舌尖上的「古城紅酸湯」

TAG:珊珊三丫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