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責任鏈模式

責任鏈模式

顧名思義,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為請求創建了一個接收者對象的鏈。這種模式給予請求的類型,對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進行解耦。這種類型的設計模式屬於行為型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通常每個接收者都包含對另一個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個對象不能處理該請求,那麼它會把相同的請求傳給下一個接收者,依此類推。

責任鏈模式

介紹

意圖:避免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讓多個對象都有可能接收請求,將這些對象連接成一條鏈,並且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對象處理它為止。

主要解決:職責鏈上的處理者負責處理請求,客戶只需要將請求發送到職責鏈上即可,無須關心請求的處理細節和請求的傳遞,所以職責鏈將請求的發送者和請求的處理者解耦了。

何時使用:在處理消息的時候以過濾很多道。

如何解決:攔截的類都實現統一介面。

關鍵代碼:Handler 裡面聚合它自己,在 HanleRequest 里判斷是否合適,如果沒達到條件則向下傳遞,向誰傳遞之前 set 進去。

應用實例: 1、紅樓夢中的"擊鼓傳花"。 2、JS 中的事件冒泡。 3、JAVA WEB 中 Apache Tomcat 對 Encoding 的處理,Struts2 的攔截器,jsp servlet 的 Filter。

優點: 1、降低耦合度。它將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簡化了對象。使得對象不需要知道鏈的結構。 3、增強給對象指派職責的靈活性。通過改變鏈內的成員或者調動它們的次序,允許動態地新增或者刪除責任。 4、增加新的請求處理類很方便。

缺點: 1、不能保證請求一定被接收。 2、系統性能將受到一定影響,而且在進行代碼調試時不太方便,可能會造成循環調用。 3、可能不容易觀察運行時的特徵,有礙於除錯。

使用場景: 1、有多個對象可以處理同一個請求,具體哪個對象處理該請求由運行時刻自動確定。 2、在不明確指定接收者的情況下,向多個對象中的一個提交一個請求。 3、可動態指定一組對象處理請求。

注意事項:在 JAVA WEB 中遇到很多應用。

責任鏈模式

實現

我們創建抽象類 AbstractLogger,帶有詳細的日誌記錄級別。然後我們創建三種類型的記錄器,都擴展了 AbstractLogger。每個記錄器消息的級別是否屬於自己的級別,如果是則相應地列印出來,否則將不列印並把消息傳給下一個記錄器。

責任鏈模式

步驟 1

創建抽象的記錄器類。

AbstractLogger.java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static int INFO = 1;
public static int DEBUG = 2;
public static int ERROR = 3;
protected int level;
//責任鏈中的下一個元素
protected 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public void setNextLogger(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this.nextLogger = nextLogger;
}
public 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String message){
if(this.level <= level){
write(message);
}
if(nextLogger !=null){
nextLogger.logMessage(level, message);
}
}
abstract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步驟 2

創建擴展了該記錄器類的實體類。

ConsoleLogger.java

public class Console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Console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Standard Console::Logger: " + message);
}
}

ErrorLogger.java

public class Error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Error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Console::Logger: " + message);
}
}

FileLogger.java

public class File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File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File::Logger: " + message);
}
}

步驟 3

創建不同類型的記錄器。賦予它們不同的錯誤級別,並在每個記錄器中設置下一個記錄器。每個記錄器中的下一個記錄器代表的是鏈的一部分。

ChainPatternDemo.java

public class ChainPatternDemo {
private static AbstractLogger getChainOfLoggers(){
AbstractLogger errorLogger = new ErrorLogger(AbstractLogger.ERROR);
AbstractLogger fileLogger = new FileLogger(AbstractLogger.DEBUG);
AbstractLogger consoleLogger = new ConsoleLogger(AbstractLogger.INFO);
errorLogger.setNextLogger(fileLogger);
fileLogger.setNextLogger(consoleLogger);
return errorLogg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tractLogger loggerChain = getChainOfLoggers();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INFO,
"This is an information.");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DEBUG,
"This is an debug level information.");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ERROR,
"This is an error information.");
}
}

步驟 4

驗證輸出。

Standard Console::Logger: This is an information.
File::Logger: This is an debug level information.
Standard Console::Logger: This is an debug level information.
Error Console::Logger: This is an error information.
File::Logger: This is an error information.
Standard Console::Logger: This is an error information.

責任鏈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序員小新人學習 的精彩文章:

軟體設計——代理模式
適配器模式
設計軟體——橋接模式
過濾器模式
設計軟體——組合模式

TAG:程序員小新人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