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王子》教大人愛,「昆塔」給孩子夢與勇氣

《小王子》教大人愛,「昆塔」給孩子夢與勇氣

文/蘇靜

沒有人會否認《小王子》是一部不論何時重讀都會有新發現的好書,正如沒有人會否認這個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小男孩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大人都懂得多。

小王子懂得愛與信任。他的朋友小狐狸告訴他,愛是一種馴服,「你為你的玫瑰花花費了時間,才使你的玫瑰花變得那麼重要……對你馴養的東西,你要永遠負責」。

小王子為玫瑰和狐狸付出時間,玫瑰與狐狸在他眼中便獨一無二,他也得到了狐狸和玫瑰的愛:「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著花」 「即使快要死了,有過一個朋友也好么!我就為我有過一個狐狸朋友而感到很高興」 ……

GIF/965K

作者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筆下,小王子有著孩子般天真、純凈的視角。在小王子的眼中,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直接、自然的關係,它們的價值並不由所謂現代文明和成人世界的功利與規範限定,就像狐狸告訴他的秘密:「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見本質的東西的」。所以,小王子能看懂飛行員童年時期所畫的圖畫是「蟒蛇吞吃大象」,而非成人所認為的帽子。

小王子在星際流浪,遇到自以為是的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頹廢的酒鬼、沉迷錢財數字的商人、保守煎熬的點燈人、紙上談兵的地理學家,這些人代表的是各類成年人和他們身上自以為是又可悲的陋習。

這或許是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在序言里要把這個故事獻給大人的原因:大人們什麼都懂,即使寫給孩子們看的書也懂,而且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但可惜的是,記得最後這一點的沒幾人,「只有孩子知道他們自己在尋找什麼。」

GIF/498K

關於這些,因飾演電影《社交網路》中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而出名的美國演員傑西·艾森伯格有相似見解。艾森伯克也是劇作家與幽默小說家,其短篇小說集《吃鯛魚會讓我打嗝》中也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故事裡的小男孩9歲,父母離異,他跟脾氣反覆不定的媽媽生活,媽媽經常帶他外出吃飯,他便用寫「飯店點評」的方式記錄他觀察的世界。

這個9歲的美國小男孩看到,媽媽以及很多成年人撒謊、刻薄。他同情他們是「生活中有憂傷心事兒的大人們」,他說大人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思考,想法卻和別人越來越趨同,「因為你與別人生活的時間越久,你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就越少,與別人的想法就越像,但孩子們是新人,所以,我們的想法仍然是更加正常一些。」

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與來自美國的9歲小男孩,他們都像鏡子,純凈透徹,一面真實地映襯著成年人的自私、軟弱、無趣與想像力匱乏,另一面則真切地展示著與之完全相反的孩童視野,那裡豐富奇妙,藏著哲學、詩歌、夢想、寬容與勇氣。

這些特質交融在一起,讓人聯想到國內首部3D科幻動畫電影《昆塔:反轉星球》,在這部即將於國慶上映的電影中,有一個叫「菠菜」的小男孩勇敢、衝動又有俠義精神,認定的事情不顧一切。

「電影的最後,菠菜在做一件事情,他一直往上飛,飛到開普勒星球的太空,從上往下把這個發動機給毀掉,非常有魄力,非常執著。他們之前尋找卡拉蘿時也是這樣,大家都認為沒有機會,父輩都認為他們不應該去找,因為根本不可能找到,但是他一定要去找,這是很珍貴的東西。」

導演李煉喜歡這個情節,他覺得很多事情,比如一個人對世界的那種好奇與探求,實際上都是來自於「相信那個東西是存在的」,這樣才有機會做到的,然而現實生活往往是令人惋惜的:儘管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抓住機會,但面對競爭時更多是輕易放棄,「很多小朋友很小就開始有這樣的一種狀態了」,孩子們的的相信與好奇會被早早地磨滅掉,然後慢慢地,大家都變得很沒勁兒。

這也是李煉非常希望通過影片給觀眾傳達「唯勇氣不可奪」價值觀的原因。《昆塔:反轉星球》是「昆塔」系列第二部,電影海報上寫著:「如果世界是公平的,還需要勇氣嗎?」他解釋,這種精神說得通俗一點便是,很多時候你看上去沒有路了,但如果你再堅持一下,可能就有路了。

面向孩子的動畫電影情節不會過於複雜。《昆塔:反轉星球》講的是一個叫「開普勒」的外星球上的故事:貪婪的人類發現開普勒星後,瘋狂開採該星的能源生物卡拉蘿,使得開普勒星上寸草不生。男孩菠菜為了找尋最後一株卡拉蘿,與小夥伴奶泡泡、嘎嘎意外捲入了一場驚天大陰謀,為了拯救星球,三個小英雄不畏艱難,最終憑藉勇敢和智慧戰勝了比自己更強大的敵人。

作為白玉蘭最佳動畫導演得主,李煉曾坦言,想把昆塔系列做成動畫電影界的「星戰系列」。 要做到這一點,除開電影本身科幻色彩,具體的角色設定不可或缺。

《昆塔:反轉星球》中幾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男孩「菠菜」勇敢、衝動又有俠義精神,認定的事情不顧一切。女孩「嘎嘎」聰明善良,富有正義感,有點小霸道,在菠菜遭遇靈魂黑夜的時候,她快速果斷的成為團隊的領導者。

奶泡泡說話奶聲奶氣,死心塌地追隨菠菜和嘎嘎。以鴕鳥為原型的「P哥」則沉默寡言,大步流星,是他們三個的得力助手。此外,影片還新增了幾個四隻眼睛的「綠毛」,它們是「凡斯博士」的小跟班。

從情節上來看,凡斯博士在片中算「反派」,但導演李煉不建議這樣稱呼。他說整個「昆塔」故事的另一個重要理念便是去掉「好人與壞人」這樣簡單粗暴的二元化價值觀,角色們沒有絕對的善惡,好人與壞人都有他們各自的來歷與緣由,這既是出於對孩子們多元世界觀的引導,也是讓每一個形象延展出「寬容」、「理解」等周邊。這樣一來,角色或觀眾也不會簡單地用恨去解決問題。

「其實世界本身很多事情都是事出有因」李煉說,9月下旬在北京點映後觀眾互動,一個小觀眾的提問讓他印象深刻,這個小朋友想知道被阻止「壞行動」的反面角色凡斯博士最後會回到地球嗎?李煉溫和地笑著,反問他是否希望如此,小朋友肯定地說「希望,因為他的家本來就在地球」。

另一位5歲小男孩的提問則讓來到現場的科普界人士驚喜,他問「為什麼在開普勒星上看到的獵戶星座和在地球上看到的一樣?」很明顯,這是一個製作電影的大人們都沒太注意的細節。點映時,孩子們都是在家長的陪伴下看電影。一位4歲的小女孩不太明白電影里說的「後悔」是什麼意思,小聲問媽媽,她媽媽便解釋說「後悔就是對以前做過的一些事情感到不開心」。

李煉很喜歡這些小觀眾們的發現,也喜歡發生在觀影中的親子互動。身為父親,他希望「昆塔」系列電影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感情溝通的一個點。「最初做故事設定時,我就希望它不是一個小孩自己看而大人愛看不看的電影,裡面的一些情節其實也是在考驗大人的一些科學知識,我希望大人會跟孩子一起看,講給孩子聽,一起交流。」

其中當然有他自己的經歷與感受。電影中比較重要的一場戲出在嘎嘎的父親身上,他說「從嘎嘎小時候起,我就希望她獨立勇敢,可她長大了,倒是我越來越放不下,捨不得了」。

這幾乎是李煉的內心獨白。中國式父親不太會跟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很多愛與關心是背地裡默默發生的。他希望這部動畫可以表達出父母尤其是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心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10月最全觀影指南,是時候嗨一場了!
《縫紉機樂隊》我想打一星,不怕大鵬打我
國慶檔迎來撤檔潮,是因為爛片太多嗎?
日本人講規矩,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