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暗藏一個秘密?這三隻妖精聯手,必將打爆孫悟空三兄弟!
文:柳侍墨(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靈山集團的取經工程,簽署的可是神、佛、道三方協議的大活動,陣仗和力度堪比奧運會的那種。
其中,如來為總策劃,把控全局;觀音為總調度,具體監督;孫悟空為第一打手,身經百戰;唐僧為名片,沒事就虐猴……
但是,「蟬+猴+龍+豬+沙」這個隊伍,是否就是取經的唯一組合呢?
答案是否定的。
大領導做事,絕對不可能孤注一擲。萬一「猴+龍+豬+沙」這個保鏢團不成,領導不就吃癟了么?
所以在A計劃之外,領導得另有籌謀。
《西遊記》第8回,如來佛祖在派觀音尊者「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時說得很明白: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如來佛祖的意思再明顯不過:金、緊、禁三個箍兒,是為取經人的徒弟們準備的。
這話還有另一層意思:要求取經隊伍是1+3的配額。
所以小白龍加入取經團,只是腳力,不是徒弟——於是小白龍總是會被忽略不計。
然而在取經隊伍的實際構成中,卻只有孫悟空一人戴上了如來的緊箍兒。
你們是不是覺得,這觀音菩薩不按套路出牌?
於是,大家就都以為觀音菩薩自己昧了剩下的兩個——因為那倆戴箍兒的(熊羆精和紅孩兒)妖精,都在落伽山替觀音菩薩打工呢!
而且取經任務完成之後,如來佛祖也沒找觀音菩薩追究那倆箍兒的事。
但是你們想過沒有,觀音菩薩用完第三個箍兒的時候,是在第42回,收服紅孩兒。而唐僧一行人那時的行程,還未曾達到取經總路線的一半(《西遊記》總共100回。第47回到通天河,陳清對唐僧說:東土大唐,到我這裡,有五萬四千里路)。
取經路走了一少半,師徒幾個已經把彼此的脾氣都摸了個差不多。但是,取經團隊的內部矛盾卻並沒有得到改善。猴捉弄豬,豬給唐僧拱火,猴子挨整沙僧沉默……這樣的隊伍一路走下去能順利抵達靈山么?
都說實踐出真知,「蟬+猴+龍+豬+沙」的隊伍相互拆台樂此不疲,觀音菩薩看在眼裡,心裡就不打鼓?
於是,B計劃產生。
如果說西天取經的隊伍里誰最不能換,那就只有唐僧了。
所以除了唐僧這個被如來欽點的小頭目,其他成員皆有備胎。
剛才咱們說……觀音菩薩把那倆箍兒給誰來著?
熊罷精和紅孩兒。
而且這倆貨就住在觀音菩薩的落伽山裡。
也就是說,如果A計劃不成功,那麼就秒換B計劃。
換而言之,「猴(+龍)+豬+沙」不是陪著唐僧取經的唯一組合。在觀音菩薩落伽山裡,還藏著她的B計劃:熊孩子組合。
說白了,觀音菩薩在搭建「猴(+龍)+豬+沙」組合的同時,還在給唐僧物色備胎的保鏢團隊「影子內閣」。
但是……等一下,如來原話是怎麼說的?
要求取經隊伍是1+3的配額。
這事看上去似乎挺難辦。緊箍兒給了悟空,自然就沒有再摘下來重新套一個的道理。但是,觀音菩薩可不是一般人。
《西遊記》里,能跟著緊箍咒的節奏翩翩起舞的,不是只有孫悟空。
你們想到誰了?對嘛,還有六耳獼猴。
原著第58回:菩薩暗念真言,兩個一齊喊疼,都抱著頭,地下打滾。
有人說,萬一,六耳獼猴跟著孫悟空一起喊疼一起打滾的……是裝出來的呢?
別著急,咱們再往下看。
同樣是在第58回:天王即取鏡照住,請玉帝同眾神觀看。鏡中乃是兩個孫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髮不差。
照妖鏡是什麼物件,那可不是吃素的擺設。鏡中照不出妖相,是六耳獼猴足夠強大(與孫悟空一般無二么);衣服相同,倒也可以理解為同款;但是,這個「金箍」又是什麼鬼?
能讓照妖鏡也分辨不出真偽的金箍,也許根本就不是假貨。
再補充一下:兩個猴子一起打滾的那句話,是作者的旁白,不帶任何偏頗的角度。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觀音菩薩念緊箍咒的時候,真假美猴王會一起疼。
因為六耳獼猴頭上的金箍,和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是一碼事。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或許是觀音菩薩將緊箍兒克隆了一個,又將兩個箍兒分別給了兩隻猴。
但是緊箍咒卻相同。
所以,B計劃的正確構成是:熊罷精+紅孩兒+六耳獼猴。
這也符合了如來佛祖的1+3標準。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觀音菩薩其實並沒有昧了如來佛祖賞給取經人徒弟的那仨箍兒,相反的,人家為了給唐僧尋找保鏢團的備胎隊伍,自己還搭進去一個。
你們還冤枉人家貪墨(好意思給人家扣帽子么)。
而如來佛祖,也是知道B計劃的。
所以對於「觀音菩薩昧倆箍兒」才沒有追責——人家自己還搭了一個金箍呢!
只不過,因為A計劃成功了……B計劃也就只能給觀音菩薩端茶倒水打掃院子了。
可惜,六耳獼猴卻並不滿足。
於是,唯有他,落得個在靈山血濺當場的地步。


※此人曾和袁紹齊名,一生極富爭議,江東最強霸王卻要看他臉色
※聯合國百年變遷,哪些常任理事國被取消呢?
※遼西民間抗戰第一槍!擊斃日本古賀騎兵聯隊長!
※北宋帝國鮮為人知的密碼!水滸一百零八將,他們為何敢佔山為王?
※青面獸楊志武功到底有多高?林沖索超未必是他的對手!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