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西派丹法始祖李涵虛及傳人

道家西派丹法始祖李涵虛及傳人

李涵虛(1806—1856),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茅橋鎮凌雲鄉李家灣村人,原名元植,於峨眉山遇呂洞賓及張三丰二仙,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於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成道,乃改名西月,字涵虛,號長乙山人,又稱圓嶠外史。

李涵虛,樂山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書舍鄰其河邊。此河道窄淺,舟輯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其處,見溪中一漁舟,有老翁對月仰卧而歌。李默記此地應無漁人,何來此翁?因與友人同到尊長那裡去,問答間知非常人,遂邀至館師事之。居年余,頗有所得。時李嘉秀(樂山縣人,清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科進士)主講九峰書院,李涵虛為其門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異,轉而師之。李祖幼而穎悟,弱冠入邑癢生,年輕時善琴嗜酒,陶醉於詩詞歌賦之中。因病赴峨嵋縣休養,遇到孫教鸞(1504—1612)門人鄭朴山,同居一寓,由其治病,並受入道口訣。後游峨嵋山,遇呂洞賓、張三丰於禪院,密受功訣。潛修數載,得成金丹,呂祖為之改名西月,字涵虛,一字團陽,又號長乙山人。又,徐頌堯《天樂集》記載:「涵虛真人初遇三豐仙師,次遇純陽道祖,匯文始、東華兩派之心傳。道成,創立大江西派」

李涵虛喜好仙道,潛修數載,頗通丹法。留言:「程子謂卻病延年則有,白曰飛升則無;歐陽公謂養生之術則有,神仙之事則無。余以為卻病養生即仙道也。《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獨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深造以道。」他認為只有多讀經書,才知仙道不虛,仙道可求。他整理了陸西星的《道緣匯錄》、《賓翁自記》為《海山仙跡》,並重訂《呂祖年譜》,依東派陸西星並沿襲其丹法而繼承之。但因李涵虛曾受張三丰丹法,與鍾呂道法匯合,故與東派又不盡相同。他將性功分為九層煉心,又將命功分為開關、築基、得葯、煉己等四層。主張丹法以清靜立基,然後陰陽雙修。他認為,「先天後天,皆自無中生有是無根有根之原也。」「無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萬事萬物從無中生出,最後復將歸於無。在修鍊方法上,他提出了存道心,去愛河,達到萬法皆空的境界之修養方式。所謂造心,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愛河就是後天欲界之心。正由於愛河「能陰先天之道心」,人們也就難以成仙。成仙的途徑就是要人們達到萬物皆空,身心皆忘。「摘盡紅花一樹空。花既空矣,我道得矣。我道既得,空不空矣。」

李涵虛真人著述較多,撰有《太上十三經注釋》、《無根樹詞》、《道竅談》、《三豐秘旨》、《文終經》、《後天串述》等,《張三丰先生全集》(書題長乙山人,李西月重編),是一部有關張三丰先生生平、著述、論道的總集,共八卷。書刊於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全書內容涉及範圍較廣,其主要是闡述三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以道為體,儒釋為用,認為「道」乃三教最高原則,言「理綜三教,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道離此道不成仙。」重視修鍊丹法,雲「順其清靜自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則不覺恍然陽生。認為練功首重清靜自然,清靜立基後,次修陰陽之法。另外,還有詩詞、題贈、經注等等。實可與《呂祖全書》相伯仲。

李涵虛作《老子真傳》,其中有云:孔子見老子而語仁義,老子曰,播糠眯目,而四方易位;蚊虹眶膚,則通夕不寐;今仁義慘然,乃憤吾心志,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放風而動,總德而立,同歸自然可也。臨終有族人宴坐聯句,結云:「兒女英雄債,從今一筆勾」。吟畢偈曰:「清風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亦載:「山於咸豐丙辰(1856)正月,至長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許人。拜別後,師於本年五月初人寅時升舉,異香滿室者七日,本日卯時,現仙容於自流井(今四川自貢市)。飛升後,顯跡甚多,不能盡述。」

李涵虛既得呂洞賓、張三丰兩祖師之心傳,又曾得孫教鸞門人鄭朴山之入道口訣,從而創立其大江西派,可見其丹法內容包含之廣,於先天、後天,及清修、雙修,都作過辯證的申述,適合不同層次學人的選擇與進修。因而其門徒甚眾,傳承很多:李祖傳吳天秩,吳再傳柯葆真(懷經)、汪東亭(又號體真山人),汪氏又傳魏堯(則之)、徐頌堯(號海印子,又稱玄靜居士)、蔡潛谷。

(一) 吳天秩傳略

吳天秩,又名吳效真(或又謂「吳百川」),陝西人,生平事迹不詳。師事於李涵虛,得西派丹法真傳。據徐頌堯《天樂集》中記載:「昔我天秩師翁,往來漢皋,遇李祖涵虛於西安東嶽廟。時李祖方隱於卜筮,雜在測字隊中,為人決休咎。天秩師翁往來漢皋時,常住柯師伯(柯師伯)店內,經年余不露圭角,眾以為普通紙販商人而已」(《天樂集·和光同塵》)。又載:「吳太師親遇李祖涵虛於西安古廟中,見其瞳子為正方形,因識知是仙,拜求道妙,卒亦成真」(《天樂集·方瞳之奇》)。據1938-1941年《仙道月報》刊載有徐頌堯(海印山人)《玄談集》目錄,其卷九《道室記余》內有《記吳太師遇李祖事》,當對此有詳細記錄,惜其書已佚。吳天秩傳西派丹法於柯懷經、汪東亭等。

(二)柯懷經傳略

柯懷經,湖北武昌人,字子良,號葆真山人,具體生平不詳。據《養性要旨·自序》中記載:柯懷經幼年學儒,後棄儒來漢皋(漢口)經商。因有志於道學,而未得其門,因托於商以訪道門高真。適有吳翁效真(吳天秩),常把釣西湖以為逸樂。一日與之邂逅,偶談及之,謂「欲學長生,非得師傳不可」。遂師事之,而問其訣,答曰:「古人云:毋勞爾形,毋搖爾精,乃可長生」。頃即示以築基煉己之法、金丹火候之要。於是專心於此,不數年,在家有朱一中、柯斐成等四五人講論功夫;在武漢又有周俊夫、李雲嵐、汪東亭與柯載書,共十餘人同參旨趣。得眾師友裁成,而道學日進,始知天人合一之理,返本還原之道,以及爐鼎藥物,大小周天,無一不切究而參透之。凡會於心者,竊欲筆之於書,長短雜體,約百十首,名曰《養性編》(光緒十年,1884年)。雖然柯懷經、汪東亭、柯載書、李雲嵐、周俊夫等人同師事於吳天秩,其中惟柯懷經與汪東亭盡得真傳。直接傳人孫吉甫及其子柯兆平。(按:據《仙道月報》刊載有徐頌堯《玄談集》目錄,卷九《道室記余》內有《記吳太師初傳柯師伯口訣事》、《記吳太師初到漢口》、《記「訪道會」》、《記孫元博》、《記許傑卿》、《記柯師伯》等,對此情況有詳細記錄。)

(三)汪東亭傳略

汪東亭(1839—1917),安徽省休寧縣鳳湖人。名汪啟濩,字東亭,號體真山人。幼習儒學,然嗜慕玄學道法,搜羅丹經子書,博覽經史道籍。二十二歲訪友求師,初因未得真師秘訣,修鍊無成,遂浪跡江湖,閱遍五省,覓訪明師二十有二載。一日由匡廬(廬山)經過,偶遇吳天秩師翁,睹其丰神洒脫,必非常之人。故叩問玄旨,答曰:「子雖有仙緣,誠恐始勤而終怠」。繼以弟子禮事之,復詢丹訣,遂傳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法,及火候次序之妙。於是心領神會,豁然貫通,乃知大道原在己身所得,決非向外求。嗣後到武漢,又遇到柯懷經、柯載書、李雲嵐、周俊夫等人,組成「八人談道會」,同參切究,頓悟全旨。後由弟子邀請,留居滬上傳道多年。(據《休寧縣誌》、《性命要旨·自序》、《三教一貫·自序》、《體真山人語錄》)據說:汪東亭晚年曾得到李涵虛祖師親臨滬上指示修道秘要及「投胎奪舎」的方法。其去世時曾囑告弟子到某時某地去找他,因適值戰爭之期,未能去尋覓,故此事是否屬實,不得而知,備考雲。(按:海印山人《復志真函》云:「因先師臨化前,有十年後求我於武當,必有響應之語也。自民六迄今,已二十餘載,未知仙蹤是否仍在武當,必親去一探方知。」自《中華仙學·復志真函》,863頁,台灣真善美出版社。)

汪東亭著作普豐,自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別傳》、《體真心易》、《三教一貫》(現獲殘篇4卷,全篇9卷)、《金丹玄要》(待覓)、《東亭輯要》(待覓)等。另編輯有《道統大成》叢書四集,彙編收錄了元明以來的十部主要丹經著作,如《中和集》、《規中指南》等。門徒甚眾,其中較著名有魏堯、徐頌堯(海印子)、汪臻卿(譽遄)和蔡潛谷等。

(四)魏堯傳略

魏堯,四川人,字則之,蓋取《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之意,又號後覺道人。魏堯一生好道,精通三教經典。自云:「獲聞妙諦於真師」,始抉破丹道秘機。魏堯所獲真師,果系何人?其在《一貫天機直講·卷一·第三講》中有云:「吾師汪真人」;在同書《卷一·第四講》中又云:「吾師東亭先生」。因此得知,魏堯所獲真師即是體真山人汪東亭先生。既得師丹訣,後又參以三教精華,證以身體力行,所獲頗豐。其曾在1924年12月22日(即甲子年冬至日)召集同道,在北京傳道講學,撥迷指悟,鉤沈發微,直至翌年四月初八(公元1925年4月30日),共講課49次。其所講內容經浙江陳孟根據聽課筆記,整理編印成講義,名《一貫天機直講》四卷。另外尚有經陳孟紀錄整理的《大道真傳》計六講。此兩書均天機畢露,直泄西派真傳秘機,易學易懂,真可謂西派後學的指路明燈。

(五)徐頌堯傳略

徐頌堯,浙江湖州人(浙西),生於清朝末年(具體年月不詳,或有謂生於1893年者,備考)。法名海印子,據佛經《華嚴妄盡還原觀》中有云:「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觀。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見」。蓋以「海印」為法名,當有此義。號玄靜居士、玄靜子、海印山人、玄隱外史等。是近代著名道學家,名噪蘇、滬、杭一帶。據說徐頌堯畢業於清華大學,十九歲學道,於民國初年在上海遇到體真山人汪東亭,侍師精勤,得獲西派丹法真傳。其一生致力於道學研究,併兼及儒、釋諸家典籍。據傳其門徒逾千,被道門譽為「西派高傑」、「西派翹楚」。不幸於「文革」中遭難而亡,80卷(或謂100卷)足本《天樂集》亦隨之付之一炬矣。

徐頌堯勤於著述,民國年間曾在當時唯一的道學刊物《揚善半月刊》(後改版為《仙道月報》,自1933年—1941年間)中曾公開發表多篇論文,如《易道與丹道》(1940年19期《仙道月報》)、《論〈性命圭旨〉十二大錯》(1939年7期《仙道月報》)、《小大周天》、《小還與大還》等十數篇。並將研究儒釋道三教經典所得,結合西派丹訣,撰著《天樂集》20餘萬言(據《中華仙學》載海印子著有《玄談集》,推測當是《天樂集》的前身。據查知《玄談集》目錄曾在《仙道月報》登載,計9卷。查此目錄,前4卷為《玄修抉微》,基本與現存《天樂集》殘本相同。其餘5卷分別為:卷五《易學發隱》、卷六《庄列闡幽》、卷七《道室隨筆》、卷八《道室記余》、卷九《道室記余》。)。解放後謝客畢門著書,將原版的《天樂集》重加增刪,從原有的20萬言增加到百餘萬言,總計80卷(或稱100卷),廣參博引,規模宏大。其中如《易學發微》、《汪師語錄》、《師函匯抄》、《玄禪合參》、《庄列闡幽》等等,較原版超出四、五倍,蔚為大觀,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惜歷經十年「文革」,80卷足本《天樂集》已難覓得,現僅存抄本8卷186節20餘萬言。輯錄有《體真山人丹訣語錄》,現亦僅存殘部41600餘字(以上二部殘編現均錄入《大江西派典籍彙編》中)。另外尚著有《道寶隨筆》及《體真山人丹訣秘錄》、《體真山人丹訣別錄》,此三本均未得見,待尋覓。

(六)蔡潛谷傳略

蔡潛谷,原名蔡學善,字復陽,上海市人,原籍浙江寧波鄞縣,生於清朝末年,具體年月不詳。善琴,1920年10月間曾參加在上海晨風廬舉行的「晨風廬琴會」,據《晨風廬琴會紀錄》記載10月13日(九月初二)下午攜琴在琴會上演奏有《崆峒引》。民國初年從學於體真山人汪東亭研習丹道,其因在師兄弟中,從師年紀最輕,僅十五歲,故汪師稱他為「童子軍」。他頭戴一頂紅毛雀垂的瓜兒帽,顯得更加稚氣十足,年輕可愛,得師所寵。汪師為之取法名「海穀子」,隱含「海谷生春」之意。後因進修有悟,體「守黃庭,養穀神」之真義,故又自改常用名為「潛谷」。蔡老晚年以上海園林為其第二家庭,如人民公園、復興公園等。家住浙江中路XXX號,原離人民公園、淮海公園都很近,故公園中茶室成為會師講道之微妙場所,亦即為其韜光養晦之世外桃源。蔡老仙逝當在1995年左右,則其享年在95歲—100歲之間。(據陳毓照先師介紹)

(七)陳毓照傳略

陳毓照,上海市人,祖籍浙江寧海,生於1926年1月11日。法名天樂子,筆名鳴空。一生好道,兼重三教。至滬從工後,因體弱多病,故曾拜當時丹道名流楊中一、虛雲長老(僧)、唐宗堯、何冼清、蔡潛谷等為師。蔡老為西派汪東亭之嫡傳門人,所遇最遲,所論最切。於「文革」期間蒙冤入獄,到獄中不久,由病致殘。1980年獲得平反,並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其時已成殘廢之軀,經其一心煉功,推拿服藥,內服外敷三管齊下,獲「心息依虛」先天一氣的熏陶,僅半年多時間就恢復健康。現年八旬有四,看書不戴眼鏡,小字皆能看清。仍能健步如飛,不遜青年,近年又學會用電腦編稿,真奇績也。(早年我曾問道陳師)

(八)李仲強 吳君確

李仲強,三十年代為京滬一帶名建築師。吳君確,江蘇江陰人,為留法礦冶博士,曾任廣西大學分校校長,並曾任教台北工專礦業科,後隱居台北五堵山中專修,於甲午年〈1954年〉沖舉。時所居處數里光明燭天,異香不絕。據說後並白日現身於香港與馬來西亞兩道友家。附:李涵虛-->吳天秩-->汪東亭-->徐頌堯-->李仲強-->吳君確

(九)台灣馬炳文

馬炳文,安徽渦陽人,隱居台北,與其堂兄馬壽華,時稱『玄門二馬』,曾入台灣某深山還丹,頗多奇遇。老先生已於2002年冬月仙逝,廣傳海內外弟子200餘人。

附:李涵虛-->吳天秩-->汪東亭-->徐頌堯-->李仲強-->吳君確-->馬炳文。因馬老一派傳承台島,所知事迹不詳,故而未能撰寫。

重要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註明原創的作品,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所有,未經本公眾號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道門命理與人生決策訓練營十一開班
論道家修鍊的五種境界(下)
論道家修鍊的五種境界(上)
道家媚術修鍊淺說(上)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