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一個人的中秋

蘇軾:一個人的中秋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風清雲淡,果語花香,點點燈火,共捧一輪明月,天上皎潔,地上歡語,本是團圓之時,無奈生活總是不那麼盡人意,比如說蘇軾在密州的時候,一個人獨自飲酒賦詩,遙望明月,想起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上,很少有能找到一個像蘇軾這樣全才的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中醫養生,水利天文,幾乎沒有一樣他不會的,沒有一樣他不精通的,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上天給了他一個才思敏捷的大腦,還給配了他一雙靈巧的雙手,可是呢?他的一生,並沒有那麼的順利,所謂的天才,可能就是上天貶下的星宿,來到人世間經歷磨難的。

蘇軾的人生歷程,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截然不同的,大起大落,波瀾起伏。蘇軾出生在天府之國的四川,他所在的家庭絕對是中國家庭的典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還有自己,父子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如此家庭,上下五千年,僅此一家。

在走出眉山,上京應試,蘇軾一舉而成名,天下皆知,此時此夜,應該是蘇軾人生最得意的時候,上有歐陽修等人的照應,下有無數的粉絲的追捧,官運亨通,前途一片光明,被譽為百年難得的人才,彷彿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就在這個時候,母親和父親相繼離世,古人有三年守孝的制度,就這樣幾年之後,當他再回到朝廷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朝廷之中,以王安石代表的新黨已經完全掌握的朝政,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改革,想法是很好的,但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十分切合,存在很多漏洞,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觸犯很多人的利益,造成上不通下的結果,所有的政令到了下面的時候就變味了,根本達不到變法的預期效果。蘇軾看不下去,就直言其弊,結果可想而知,被調離出京,遠離權利的中心場。

其實,這也不能說不好,遠離是非之地,在地方照樣也能施展手腳。然而,在官場上,從來都沒有和諧一說,尤其是之前蘇軾還「得罪」了新黨。「烏台詩案」就這樣突然發生了,不需要什麼徵兆,不需要什麼流程,捕風追影,斷章取義歷來都是政客們常用的手段,「莫須有」都可以存在,何況是貨真價實的「罪證」。

待到新黨失勢,司馬光上台,全盤否定變法,蘇軾作為變法的反對者原本是應該重歸榮耀,可蘇軾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正義感太強,看著舊黨一刀切的做法,又忍不住反對,結果可想而知。

新黨打擊,舊黨又不容,讓人不禁想到晚唐的李商隱,同樣的才華,同樣的境遇,不過蘇軾生性要樂觀很多,不管是在黃州,在湖州,在密州,在杭州,在儋州,在廉州,哪怕生活再壓抑,哪怕前途再渺茫,他都從容對待,甚至是樂在其中。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卧。竹籬茅捨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一路走來,一路吃來,吃出境界,吃出層次,一個會吃的人,是懂得生活藝術的人,懂得生活的藝術,那麼沒什麼能夠擊倒他了,不管是前途也好,不管是理想也好,這些都不是事。人生嘛,哪有諸般順利?自己要不給給自己尋些樂子,那還不鬱悶死了。

當然,再從容的人,再大度的人,再豁達的人,畢竟還是人,是人,就有情感,或悲或喜,或高歌歡笑,或鬱鬱寡歡。在特殊的環境中,在特定的氣氛中,這種情感會更明顯,比如在密州當太守的時候,恰逢中秋節,月色如玉,皎潔萬里,萬家燈火團圓,歡歌笑語一片。而這時候,蘇軾卻孤身一人,百般無聊,飲酒至大醉,醉酒之中,真情流露,揮手就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下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一個人的中秋,未免有些落寞,但世事無常,總不能事事順心,一個樂觀的人,看到是美好的願景,而一個悲觀的人只會加重悲情色彩,這就是生活藝術的價值。眼光不同,心性不同,層次不同,境界不同,那麼生活也便不同,磨礪吾心,笑看風雲,這是蘇軾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弦古琴網 的精彩文章:

卻道天涼好個秋

TAG:七弦古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