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傑懷豪情 揮寫不凡路——李苦禪書畫藝術展在京開幕

英傑懷豪情 揮寫不凡路——李苦禪書畫藝術展在京開幕

9月23日,「世紀英傑寫豪情——李苦禪書畫藝術展」在北京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行。

李苦禪是美術教育家、大寫意花鳥畫的一代宗師。他1899年出生於魯西農村,那裡淳樸耿直的民風培育了他,求學習畫之初即勤勉研習傳統藝術。在新文化運動的氛圍中,李苦禪考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直接受教於外籍教授,又有幸受到徐悲鴻、齊白石的教益,得以進行中西方文化藝術的比較,視野大為開闊。他經歷了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人生磨鍊,鑄就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

1962年,他題寫了:「中國畫駕於世界之表,而不識者見之寒心、吐舌,傷哉!」充分肯定了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領域的地位,諷刺了那些「不識者」的蒙鈍。1977年,他又揮毫表達了對中國畫必須抱有「自始學之當終守之」的毅力和決心。這種明確的目標使他在晚年仍然不斷地創作出精品力作。

在這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李苦禪的60餘件真跡,涉及多種題材,涵蓋不同時期,配以資料圖片和他使用過的筆墨用具、速寫畫稿以及手稿若干件,勾勒出這位書畫大家的藝術歷程。近距離的接觸,能夠使人親切、準確地感受到他為人和為藝的風格。講課時的畫稿顯示出其創作教學的理念,不是單講意趣,還要造型準確;創作時用的草稿靈光閃現,逸筆草草,也不失為佳作。一些作品則是首次面世。

齊白石、李苦禪、許麟廬師生三人合作的《白荷魚鷹圖》便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上世紀50年代初,和平畫店是北京最活躍的藝術沙龍。經理許麟廬拜齊白石為師後,老人經常到店裡「坐堂」。當時李苦禪就任於中央美術學院,家住煤渣衚衕美院宿舍,距離和平畫店很近,因此師生三人時時相聚。李苦禪尊師重道,許麟廬聰穎機敏,白石老人對這兩位徒弟喜愛有加。當時苦禪剛過五十歲,麟廬三十多歲,創作精力旺盛,相聚便以畫畫、唱戲為樂。年過九旬的白石老人看著眼前這兩位愛徒喜不自勝。

1950年秋天的某日,李、許二人合作了這幅《白荷魚鷹圖》,既是情感的見證又是情感的表達。白石老人欣然命筆,題了:「庚寅吾年九十見過此幅」這十個字。

這幅作品疏朗大氣,頗有秋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意。魚鷹閑適,荷氣清香襲人。尤其是對荷葉、荷稈的用筆用墨,瀟洒爽潔,大有似動非動的瞬間感覺。石頭補在荷花之後,將畫面左下部連為一體,既顯得有前後層次,又不散亂。

由於各種原因,這幅畫作流入了市場。十多年前,李苦禪的兒子和兒媳李燕夫婦又在拍賣市場將其購回,以慰藉三位老人。這次首度展出,也是對齊白石老人逝世60周年的紀念,同時讓更多的年輕人理解中國人傳統中的師生真情。

李苦禪作畫不著意於尺幅的大小,即使在咫尺小幅中的創作亦非常出色。展廳里的《徐文長詩意(墨牡丹)》就是其中之一。根本原因在於李苦禪在把握畫面的空間方面非常有經驗,沒有讓紙幅的大小框住自己的創作意識。他常提醒學生說,畫外有畫。他不造作、瀟洒自然的做人風格也是其小品畫的一大特點。

《墨牡丹》題字內容選用的是徐文長的一首七言絕句,內容很隨性,字句不雕琢:「『頃刻毫端百花開,萬事唯憑酒一杯。茅屋半間無住處,牡丹猶自起樓台。』右錄明徐文長句補空。一九五八年,苦禪作。」此詩頗顯出青藤道人的心境。

墨牡丹是牡丹花的一種,指深色的牡丹,以純墨作此種花,不但體現了花的特色,更體現了用墨和用筆的水平。此幅中花朵資質十分俏實,花瓣的筆觸清晰,乾淨利落。花枝用筆流暢,疏疏落落的墨塊組成的葉子,其質感與花瓣形成了清晰的對比。李苦禪一生研習筆墨,常說:「筆墨是為內容服務」,「墨法筆法不要胡塗亂抹,自始學之當終守之。」

文化自信賦予了苦禪特有的陽剛之氣,讓他在推進中華優秀文化的道路上始終步伐堅定。近期,李苦禪後人與人民美術出版社一起,歷經三年完成的《李苦禪全集》出版。這套《全集》在9月12日四川成都舉辦的第26屆「金牛杯」優秀美術圖書評獎會議上榮獲金獎。展覽期間主辦方也安排了《李苦禪全集》的系列推廣活動。

本次展覽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北京畫院美術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園林博物館、李燕工作室主辦,將持續到11月26日。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的李燕在一些展出作品上題跋,記錄背後歷史,使之隨作品留傳。開幕式後,他還引觀眾參觀展覽,講解其中故事。展覽期間,李燕還將現場揮毫,展示大寫意花鳥畫的多種技法,讓觀眾可以目睹中國繪畫的豐富內涵。(附圖為李苦禪《白荷魚鷹圖》)

來源:《中國書畫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畫報 的精彩文章:

北京畫院畫師作品走進桂林花橋美術館——「心源抒懷」,承接六十年傳統血脈
南北草根醉丹青(上)
領軍「江淮畫派」的藝壇百歲翁——蕭龍士的藝術人生
書法批評是一種思想的對話
紅梅圖 吳昌碩作

TAG:中國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