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鼻炎的中醫辯證法

鼻炎的中醫辯證法

肺開竅於鼻,鼻為肺之外竅,故鼻病與肺的關係最為密切;此外,與心·膽等臟腑以及腦髓·督脈等有關,胃·大小腸等的經絡也都經過鼻部。引起鼻病的原因多為內火·積熱。濕蘊生熱,痰濁上壅,氣機失利,以及風·寒·燥·火和疫癘的侵襲。鼻病常見的癥狀為鼻塞·流涕·鼻額頭痛·不聞香臭·鼻出血等。肺虛衛氣不固,復感寒邪,壅塞清竅,則鼻塞·流清涕;寒邪化熱,則成臭涕。肺與大腸濁氣上熏,清竅蒙蔽,則不聞香臭。心肺與胃腸熱盛,至血熱妄行,則鼻中出血。內熱外風凝聚或清氣不升,濁陰上擾,或膽熱上移,均可致鼻額疼痛。鼻病的治療方法友以下兩種。

一·內服法:急性炎症,宜用清解寒毒;新受風寒,多與辛散。對於慢性炎症,可用清火·通氣·除痰·去濁諸法。久病體虛者,又需清補。

二·外治法:有止血通氣消腫的正氣枕頭等等。針灸對鼻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鼻竇炎中醫稱為「鼻淵」,慢性者又稱「腦漏」。本病由於肺清肅或膽經之熱上升,或頭額長久受寒所致。其初起之誘因。多為風寒侵襲,郁久化熱。 鼻淵的辨證要點首分虛實。一般暴起,初病,體質壯實者多為實證;久病,體弱,病情纏綿,時輕時重者多虛中夾實,純虛者少。實證應分清風、濕、熱的偏重;虛證要注意氣虛、陰虛、陽虛的不同,同時還須辨別與肺、膽、脾(胃)、腎的關係。 鼻涕的形色氣味是辨證的重要依據。清涕,示風寒及體虛衛表不固;粘黃涕,示感受風熱或風寒化熱;黃膿涕黃稠量多,多為熱毒蘊結,示濕熱內蘊;臭涕,示熱毒蘊藏,濁氣瀰漫;粘涕量多不斷,示脾肺俱虛,氣不攝津,或腦滲為涕;涕中夾血,多為燥火上干,但應警惕癌變。 鼻淵以熱證居多,病久可以傷氣,多與肺有關。

一·急性型

〔主症〕鼻涕濁黃,有臭味,鼻塞不通,嗅覺不靈,晨起或下午頭暈頭痛。初起每有全身癥狀,如發熱,全身酸痛,四肢無力。脈浮數或滑數。症屬內熱不清,復感外風,郁而化熱。

治療原則:鼻淵初起屬實者,當以祛邪為要;久病正虛,應注意扶正祛邪。祛邪之法,不外疏風、清熱、除濕。虛以氣虛為多,陰虛次之,陽虛較少。用藥當留意益氣而不助火,養陰而不礙濕。宣竅止涕之品,如蒼耳、辛夷·白芷之類,各法中皆可適當選用。內外合治,綜合療法治療本病尤具特長,對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治法〕散風清熱。

〔方例〕 蒼耳子散加味:白芷·薄荷·辛夷· 蒼耳子·川穹·菊花·蚤休 。發熱惡寒,加荊芥·防風;頭痛重,加藁本或者蔓荊子。

鼻利丸:白芷一兩·川穹六錢·升麻·三錢·天麻六錢·防風一兩·細辛三錢· 蔓荊子一兩·菖蒲八錢·薄荷五錢·桔梗六錢·甘草一兩·浙貝一兩·僵蟬五錢,上藥共為細末。練蜜為丸,每丸二錢。每服一丸,每日二次。

實證:

1.肺經風熱證

主要癥狀:鼻流多量黃白粘涕,鼻塞時作,嗅覺減退,鼻甲肌膜紅腫,前額或顴部疼痛,全身並見發熱惡寒,咳嗽痰多,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或滑數。

治療方法:疏風清熱,辛宣利竅。

常用方葯:蒼耳子散加黃芩、菊花、葛根、連翹。方中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疏風利竅,菊花、黃芩、葛根、連翹清解上焦風熱。

2.膽腑鬱熱證

主要癥狀:鼻涕黃濁稠如膿,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覺差,鼻竅肌膜紅赤腫脹,頭痛劇烈,或前額痛,或雙側太陽穴痛,或面部顴骨疼痛;並見發熱,口苦咽干,目眩,耳鳴耳聾,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清膽瀉火,化濕通竅。

常用方葯:龍膽瀉肝湯,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以苦泄膽火;澤瀉、木通、車前子導濕熱下行;當歸、生地養血;柴胡為肝膽經引經葯,使葯達病所。並可同時服用筆者研製的藿膽丸行氣化濁,凡膽火上薰,濁涕淋漓量多而臭甚者用之尤驗。

3.脾經濕熱證

主要癥狀:鼻涕黃濁量多,涓涓 長流,涕帶臭味,鼻塞較甚,嗅覺消失,鼻竅肌膜紅腫,並見頭痛劇烈,頭重頭脹不適,肢體睏倦,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

治療方法:清脾化濕,芳香通竅。

常用方葯:①黃芩滑石湯,方中黃芩、滑石、木通清熱利濕;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濕祛濕,行氣醒脾。諸葯合用共奏清熱利濕之功,適用於濕邪在中焦,濕熱並見之鼻淵。②加味四苓散,方中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健脾利水,厚朴、陳皮行氣化濕,芳香辟穢,用於脾經濕邪偏重之鼻淵。

虛證:

1.肺氣虛寒證

主要癥狀:鼻涕粘白量多,無臭味,嗅覺減退,鼻塞或輕或重,鼻竅肌膜腫脹淡紅,每遇風冷加重,並伴見頭重頭昏,自汗惡風,氣短無力,懶言聲低,咳嗽痰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療方法:益氣溫肺,散寒通竅。

常用方葯:溫肺湯,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升麻,葛根開發胃中清氣;羌活、防風祛散風寒,除濕止痛;麻黃、蔥白疏風散邪,宣利肺氣;丁香芳香辟穢;甘草調和諸葯。

2.脾氣虛弱證

主要癥狀:涕多粘濁色白,久延不已,鼻塞不利,香臭難辨,頭昏目眩,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食少,大便不實或溏瀉,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無力。

治療方法:益氣健脾,清利濕濁。

常用方葯:補中益氣湯加味,方中參、芪、術、草補益中氣,當歸養血,陳皮調氣,升、柴引清上行,有補氣升清之功,對久病脾虛,氣不攝津,涕下粘濁色白者,用之甚合病機。

3.髓海不充證

主要癥狀:涕出膿粘,或如魚腦,涓涓不止,眩暈,耳鳴,視物不清,腰膝酸軟,陰虛盜汗,顴紅咽干,舌燥,舌質紅,苔少而干,脈細數。腎陽虛則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而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方法:補腎填精,益腦止涕。

常用方葯:①腎陰虛可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六味地黃丸滋腎陰,合生脈散乃取金水相生之意。②陰陽兩虛可選用補腦丸。取參、芪以補氣,鹿茸、熟地、萸肉、杞子、蓯蓉、杜仲、菟絲子、五味子等以補腎填精,精足則能生髓,對久病髓海不充之鼻淵,用之有益腦止涕之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