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霸氣的9句話,最後一個人最牛,這話只有他敢說

中國歷史上霸氣的9句話,最後一個人最牛,這話只有他敢說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所說,其意初為: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貴種嗎?按當時的情況,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

陳勝(?~前208年),秦末反秦起義軍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少年時為人做僱工,懷有大志。秦二世時被朝廷徵發至漁陽戍守,在蘄縣大澤鄉遇雨失期,面對死刑威脅,毅然揭竿而起,並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後來在秦軍的鎮壓下,義軍失敗,陳勝被車夫庄賈殺害。

  2、冦可為,我復亦為;冦可往,我復亦往。

  劉徹有意主動出擊匈奴,當時漢朝的實力足可戰勝匈奴,但朝中有一部分文臣反對,認為蠻夷之地,出征勝算不大。於是,漢武帝說出了這句話,旨在告誡反對出征的一部分人:不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同時也是警告朝廷上下必須齊心協力踏平匈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3、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 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 托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 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4、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項梁和項羽一起去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5、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自:「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冒犯我強大漢朝的行為(言行或者侵犯),即使再遙遠艱難也要誅殺你;打得你服氣.

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

全句為:"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釋義:"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槁街,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6、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說的。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意思是: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

張載(1020-1077),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岩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

  7、文臣不愛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岳飛爺爺說的。一般武將不怕死,那麼就能保衛邊疆,國家不受侵略,同時作為文臣,對錢財不貪婪,一心裝著百姓,為百姓謀福利,那麼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強大而天下太平。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8、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林則徐說的!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啟超。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10、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爺爺的霸氣無人能及!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