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日南尉丞 西漢銅質官印。縱23.5毫米,橫23毫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日南,原秦代象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改為日南郡。丞即尉丞。尉丞,系漢代郡都尉佐官。《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郡尉,秦官……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此印線條圓渾,結字方整,四字均分印面,是西漢印章的典型風格。章法上,印文左右兩列疏密對比強烈,特別是「日」字,內橫不與兩邊相接,開朗疏闊。作者有意地誇張了「日」字與其他三個字的疏密對比,使疏處更疏,密處更密,三密一疏的格局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字法上,「南」字筆畫婉轉,左右兩豎帶弧,略存小篆遺意。「丞」字頭部挺直,下部多曲筆,上下曲直對比,兩「手」部件與「尉」「南」二字之弧筆相呼應。全印字形靈活典雅,筆畫曲直相生,構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榆畜府 西漢官印。縱23毫米,橫13毫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秦封泥中發現有飼養禽獸的園圈,如具園、麋園,說明管理供宮廷使用的動物的專門機構在秦代已經設立。此印為半通印,半通印的品秩較低,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用半通印的官員俸祿一般在比二百石以下。

半通印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雖尺寸大多只有方印一半,但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生出無窮意趣,巧思尤為重要。細省印文,此印線條圓潤,結字方整,轉折處以圓轉為主,三個字由上而下依次排開。「畜」字以八條橫線排列茂密,結字獨具巧思,使轉處極富筆意。「府」字作扁勢處理,寬博敦厚,整字顯得陽剛健美。此印朴茂大氣,在半寸天地中蘊含漢印的雄渾博大。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樂右作 西漢官印。縱24.5毫米,橫13毫米。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此方半通印,筆畫橫平豎直,略有粗細變化,橫向筆畫的中段較重,顯得圓潤遒勁。印文篆法取橫陳鋪張之勢,轉折處多圓轉,顯出博大雄渾的印風,絲毫不顯逼仄小氣,而呈現出寬博之美。結字方整,印邊呈橢圓形,與方整的結字形成對比,弱化了方整的結字造成的板滯感。「樂」字上面的殘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印章方整的感覺,與「作」字右下角的空間相呼應,印邊的殘破反倒促進了印文的和諧統一。半通漢印與方整漢印在布局上的區別是,它只考慮上下關係不用考慮左右關係,上下貫氣的要求更加突出。印文寬博方正,再配以嚴整均衡飽滿的布局,使印文體勢融合緊湊,形成一種渾厚雄健的風格。此印以印文代邊,加之四角磨損,更增添了奇趣,成為此印又一亮點。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遒侯騎馬 西漢銅質官印,桶鈕。縱74毫米,橫74毫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遒侯」為西漢侯爵陸疆(強),遒縣為其封邑,在今河北新城縣西北。此印因有比較確切可靠的時代和功臣侯名,更顯珍貴。此印乃專供烙於馬匹表皮作為標誌的戳記,俗稱「烙馬印」,其印鈕為柱形中空,安柄後於火中燒熱以烙馬為記。烙馬印源自戰國,如著名的燕系古璽「日庚都萃車馬」(70毫米見方)。

烙馬印出於實用,多作朱文,一是烙文清晰,二是對馬匹傷害小。此印汲取了戰國烙馬印的一些特點,結體較為開張,且不設邊框,為清晰辨認灼烙字形,印文字字獨立,筆畫空間較大,章法疏朗空靈。在字法上,此印摻入了隸書筆法,姿態憨厚。如「侯」字斜筆左伸,下部撇捺腳隸意十足,「騎」字末筆使轉和「馬」字四點不僅動感十足,更充滿隸意。「馬」字重心極低,上疏下密,穩如泰山。在章法上,此印平中寓奇,動靜結合,四字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此印印文篆中帶隸,筆畫在古雅中見靈動,又由於自然的風化鏽蝕等因素,使該印線條在虛隱中顯蒼茫,虛實相生,實屬漢朱文印中難得的佳作。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淮陽王璽 西漢晚期玉質官印,覆斗鈕。縱23毫米,橫23毫米。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淮陽王曾為漢初劉邦所封同姓王之一,宣帝元康三年(前63)又封劉欽為淮陽王,傳三世至王莽時廢。《漢舊儀》載,漢制諸侯王印為黃金質,文曰「璽」,赤地綬,此印玉質,或為明器。

西漢後期印文筆畫更加粗實齊整,結字更趨方整峻健。此印用刀遒勁暢達,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皆以方筆為主,線條剛勁,轉折處多顯方折。「淮」字中水部由帶有弧度的筆畫構成,「隹」則以斜線與平直線為主,「陽」字中「易」的下部由斜線與曲線相結合,既相互呼應,又使整個印面更加生動活潑。特別是「易」下部的曲線,使印風在嚴謹整飭中流逸出靈動溫婉的氣息。「王」字中間留出大塊的空間,在整方印中較為醒目。「璽」字雖然筆畫繁多,但由於安排得當,密而不滿。此璽端正謹嚴而又不乏靈動,在西漢晚期官印中具有較強代表性。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邦侯 西漢官印。縱24毫米,橫15毫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半通印有「日」字界格,橫格把印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兩字印在處理上有相當的難度,如果處理不好,兩個字很難組合成一個整體,此印因施界格,故章法相對容易處理。此印用刀圓潤勁挺,筆畫排布勻稱,結體端莊雅潔,章法疏密得宜,印風平正中寓靈動。「邦」字把縱向的筆畫縮短,使得結體較為緊湊,轉折處圓中帶方,整個字寬博雍容,筆畫剛直中蘊婉曲。「侯」字則縱立健挺,字勢上與「邦」字形成對比,既各具情態又能統一和諧。此印在方正平實中見變化,直筆中暗含曲意,含蓄蘊藉,筆短意長,結字雖以方為基調,但方中寓圓,顯得精緻圓融。

新莽時期雖然極其短暫,只有十餘年的時間,但這一時期的印章卻非常有特色,後來稱之為「新莽印章」。王莽「托古改制」,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革漢而立新」,而這些「改革」措施在史書上皆有明確記載,新莽時期的官印多為改制後的官名、地名、爵稱等,如封爵有侯、伯、子、男、任,改縣令為宰,等等,與漢制有較大差別。其官印最為明顯的特徵是印文多為五字、六字及八字、九字等,凡官名二字者其後加「之印章」,三字者加「之印」。官印的等級主要體現在印文和鈕制上,二千石以上的稱「章」,二千石以下的稱「印」;縣宰以上的龜鈕,以下為瓦鈕。王獻唐先生曾將莽印贊為「一絕」,其在《五鐙精舍印話》中曰:「今傳新莽官印,鈕制鍊冶,俱皆華妙,印文書刻之工,遠邁秦漢,更無論魏晉……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極規矣。」評價甚高。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新保塞烏桓西犁邑率眾侯印 新莽金質官印。此印早年流傳至日本,現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新莽官印中,首字刻「新」者,為頒布給少數民族首領之印。「烏桓」,亦作烏丸,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西漢設烏桓校尉,東漢南匈奴歸附,烏桓也向東漢臣服。「率眾侯」是新莽封烏桓之官號。公元49年,遼西烏桓各部首領攜奴婢、牛馬、虎豹貂皮和弓箭入洛陽朝貢,光武帝劉秀封他們為侯王君長,使率眾戍守北方邊境郡縣。在存世烏桓官印中多有「保塞」「率眾」字樣,如「漢保塞烏桓率眾長」「漢烏桓率眾長」等駝鈕官印。此印是新莽授給內附之烏恆部落首領的官印。

此印乃傳世新莽印章標準品,在莽印中頗為特殊,典雅遒勁、方圓兼備之餘,篆法自然流暢,筆畫停勻嫻雅,筆意濃厚。篆法優雅精美,用筆方圓兼備,筆畫勻整遒勁,結體嚴謹又不失舒展大方。新莽官印文字內容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有大量特殊官名和特殊稱謂,頒給少數民族的官印首字均鐫「新」,而不再鐫「漢」。此印共12字,章法整飭,筆畫勻稱,大小比例規範,是典型的新莽官印風格。字法上,印文字形稍長,方圓相兼,書寫性極強,幾乎筆筆帶弧,轉折亦多圓轉,營造了一種自然柔美的氛圍,配以偏長的字形,觀之如有謙謙君子之風。而且,刻工一絲不苟,未見草率,當時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新西河左佰長 新莽銅質官印,瓦鈕。縱23毫米,橫24毫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據《漢書·宣帝紀》,漢時曾「置西河、北地屬國以處匈奴降者」,羅福頤先生將其置於「頒給兄弟民族官印」類,則該印即新莽時被安置於西河的匈奴降者舊部佰長所用印。王莽即位後,曾派遣使者四齣邊域,廣授印章,頒賜給邊疆地區民族的印章則多冠以「新」字國號。

王莽時期是中國古代工藝科技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印章刻鑄的精工和規範是他朝罕見的。此印為瓦鈕,說明持印者的身份並不高。此印文字結構方圓兼備,寬博飽滿,筆畫婉通舒展。此印體現了新莽印章的典型特徵,典雅精緻。筆畫的起訖處多用方筆,轉折處則外方內圓,顯得每個印文都非常齊整利落。「新」「河」「佰」三字豎畫較多,但排列十分整齊。「新」字的「斤」部、「佰」字的「百」部、「長」字的下部均處理得十分巧妙。此印每個印文均筆畫排勻整,筆畫間距基本相同,但由於每個字繁簡不同,自然使全印在章法上給人以疏密有致之感。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廣睦男家丞 新莽銅質官印。縱24毫米,橫24毫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新莽印章的印文多數為五字或六字,分作三行,五字者將最後一字拉長作為末行,此為新莽印章布局上的一大特色。此印印文筆畫以平直方折為主,同時又富於變化。「廣」字的「廣」部背向右側,主要是為了避免與相鄰「男」字的「力」部構成多條豎線的同向重複。「男」字改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為下面「家」字騰出空間。「丞」字體形修長,單字獨佔一列。此印的用筆較為自然,轉折處多用圓筆,無論是結構還是用筆都不是中規中矩,而是靈活變化,在眾多嚴謹的新莽官印中也算風格獨具。



文藏頭條號精彩內容:

賞析與研究:明代象牙文物精品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文章內容來自《藝術品》雜誌


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漫談:唐三彩鑒定新探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品——《過去七佛說法圖》
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
考古揭秘湖北荊王宗室墓葬群,荊王、郡王、將軍等墓共49座!
清宮舊藏·大明宣德爐(五)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