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塞北江南,千年古渠

塞北江南,千年古渠

黃河自黑山峽小觀音入寧夏境,過青銅峽,至石嘴山三道坎出境,流長397公里,其間沖淤形成寧夏平原。青銅峽以上為衛寧平原,青銅峽以下為銀川平原,具有引黃河水灌溉的優越條件,習稱寧夏引黃灌區,也稱前套或西套。灌區南北長320公里,東西最寬40公里,面積6600平方公里,海撥高程在1090至1230米之間。灌區引黃河水灌溉始於秦漢,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灌區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塞北江南」美譽。

秦漢分水閘。

隨著朝代的興衰更替,灌區的發展盛進衰退,由小變大。歷代都有增開新渠的記載,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秦代蒙恬開疆、軍民屯墾,漢代已有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古渠的雛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書、特進等渠。北宋時西夏有昊王、李王渠。元代有蜘蛛渠。明代有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有大清、惠農、昌潤、天水等渠。民國有湛恩、雲亭、扶農等渠。隨著歷史的演變,現存古渠大都經歷了由小到大、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的演進過程。有的沖毀淤廢、有的重修合併後更換了名稱、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潛壩。

唐徠渠。

治水人物郭璜、刁雍、郭守敬、汪文輝、張九德、通智、鈕廷彩等彪炳史冊。漢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術、元代的控水閘堰、明代的石閘水則、清代的封表輪灌、渠底准石、插杠擋閘等技術沿用至今。歷代文人墨客創作了200餘首詩賦、30餘篇碑記等都是古灌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灌區直接從黃河引水的大小乾渠共39條,總長1350公里,灌地192萬畝。

新中國成立後,改造舊渠,開發新渠,灌區規模迅速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分別對舊渠系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裁併扶農、太平、昌滂等舊渠,新開第一、二農場渠,躍進渠、西乾渠、東乾渠等干支渠。80年代至90年代重點對渠道進行除險加固和更新改造。90年後實施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砌護渠道、改造建築物、建設信息化,灌排系統日益完善,供水保證率大幅提高。目前灌區共有乾渠14條,長1292公里,控制灌溉面積544萬畝。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寧夏水利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魏故南秦刺史成君碑
漢武帝臨終前總結了一句千古名言,卻在清朝應驗,咸豐帝沒聽進去
為何稱創始人為「鼻祖」, 和鼻子有關係嗎?
中國歷史上的奇女子,風華絕代,巾幗不讓鬚眉
以朝代命名一個民族,是漢人的驕傲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