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春秋》:禮讓是一種洒脫的境界

《春秋》:禮讓是一種洒脫的境界

導讀

作為世上唯一連綿不絕的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中國文化中歷來強調謙讓的美德。禮讓謙遜的美德永不過時。

作為世上唯一連綿不絕的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中國文化中歷來強調謙讓的美德。

子貢曾經概括孔子身上所具有的五種美德,其中就有「讓」。

而古代歷史上,不僅孔融讓梨這類美談層出不窮,而且吳太伯、伯夷叔齊讓國,堯舜讓天下等事迹也所在多有。

孔子曾提出「禮讓為國」的理念,在《論語·里仁篇》中,他說道:「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意思是說,如果能以禮讓節制民心,使其不爭,那麼治理好國家並不難;如果不能明禮讓以治民,那麼禮就會因缺乏實質內容而淪為具文。

孔子這一思想在其所作的《春秋》中也有著廣泛的體現。漢代《春秋》學大儒董仲舒注意到這種傾向,並將之歸納為:「讓者,《春秋》之所貴」、「讓者,《春秋》之所善」。

例如,曹國公子喜時和吳國季札讓國都受到了《春秋》的稱道;魯隱公讓國、叔武讓國雖然受一些不可控因素影響沒有得到善終,但《春秋》推原其本心,也給予了他們以積極的肯定,許之為賢者。

晉楚爭霸一度是春秋中期估計關係的主調。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一舉擊敗楚國,成為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

晉文公霸業的成功與群臣之間禮讓、和諧的氛圍是分不開的。

趙衰很有文采和謀略,曾經跟隨晉文公在外長期流亡,立下了汗馬功勞。晉文公歸國後,趙衰不僅沒有以此自傲,以謀求加官進爵,反而在晉文公要提升他時主動讓賢,推薦了才能更為卓越的郤谷、先軫等人,在他帶動下,其他卿大夫也相互謙讓,進而受到人盡其才的效果,為後來在城濮之戰一舉擊敗楚國奠定了人和基礎。

在春秋時期,經常出現由於卿、大夫、士之間的不和、不禮讓而導致戰爭失敗、國家危亡的情況。

齊國將領殖綽、郭最因為與夙沙衛不和,導致在殿後時被晉軍俘虜;華元、羊斟的矛盾則導致宋國在對鄭戰爭中戰敗、主帥被俘。

禮讓既是一種尊賢和忠心謀國的善舉、善行,也是一種臻於超越的境界和洒脫的胸襟的表現。

春秋時期的晉悼公和晚清的左宗棠在面對突如其來權力和地位時,能夠保持清醒和達觀,能夠秉持禮讓的精神,所以均成就一番偉業。相反,其他一些人則因為心生貪戀,「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以至於無所不為、無所不至,最終走上一條不歸之路。

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慾望行事,勢必造成強者欺凌弱者,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將永不止息,老、幼和鰥、寡、孤、獨、廢、疾等遭受不幸的人勢必將淪落到沒有所養的境地,社會也就喪失安寧和基本的公平。

因此,古代聖王才要制定禮儀並推崇謙讓的美德以救時弊、以挽頹風,這就是禮讓思想產生的原因。

治國平天下需要禮讓,齊家修身同樣需要禮讓。古人常常將百姓是否具有孝悌禮讓的德行,作為衡量一個地方風俗良善的重要尺度。

開車時禮讓行人,乘車時禮讓老弱孕殘,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禮讓持家等等,既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繼承,也是一種文明禮貌的體現。

在這個意義上,禮讓謙遜的美德永不過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鬼谷子智慧:見高人要高明 遇小人要精明
每周詩語丨《漢廣》:女神,都是遠觀的丨語音播報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學學謝安「忍」的智慧
恭祝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禮敬儒家文化
孔子:一個孜孜不倦的行動家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