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國經驗」

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國經驗」

「峨眉山正在修建新的交通要道,從原先的1條路上山,拓展為3條路上山……」

「為了保護長白山-松花江生態環境,我們斥資2億多元對景區內的賓館進行了改造……」

「『泰山精神』就包括了傳遞中華文化和泰山文化,發展旅遊教育……」

「華山多措並舉加強客流管控,每天的客流量控制在5萬人以下,並在景區周邊高速路等節點不斷發布實時遊客數據……」

............

當12座中國名山跨越東南西北,再次相聚河南焦作,北到長白山,西至新疆喀納斯,佛教與道教名山彙集……山與山的對話,迸發出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的

「中國經驗」。

1

直面問題 創新舉措鑄就

「中國經驗」

生態保護、社區統籌、區域發展、交通建設、醫療救護、宗教文化、山地旅遊教育、文物保護……

這些都是當前中國山地旅遊發展所面臨的熱點問題。來自黃山、雲台山、張家界、華山、廬山、武當山、長白山、泰山、五台山、九華山、喀納斯、峨眉山12家景區管理者就上述問題,分享「中國經驗」。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黃山,最早為遊客建立起了自己的高山醫院,以應對在攀爬遊玩過程中受傷發病的遊客,在這背後,是一整套信息系統的支撐。「

目前黃山採用的醫療救援是『四級醫療體系+一整套應急方案+綠色通道+24小時應急救援制度』,山腳下有總的應急救援中心負責調度指揮,山上遊客集中位置分布醫療站點,夜晚為遊客開通『綠色通道』索道,第一時間搶救病患,而我們累計投資3億多建立的智慧景區管理系統也將救援、GPS等38套系統融合其中,形成線上線下信息點融合,全力保障救援工作。」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王坤介紹道。

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文平說:「從前華山只有北峰一條索道的時候,客流量是一天2-3萬,2013年西線索道開通後,客流量達到了4-5萬。在控制管理上,首先是嚴格控制日客流量,根據專家測定的華山景區日承載量是在6-7萬,但我們將它控制在5萬以下,每天緊密監測客流情況,4萬人的時候就開始限制售票,達到5萬人就停止售票;遇到重大客流時期,會在景區LED屏幕、周邊高速及網站發布景區實時遊客數量,提醒大家;其次是加強旅遊秩序的疏導,加強對遊客在景區遊覽的宣傳教育,每年黃金周動用警力超過千人,有效控制人流量,保證遊客安全。」

?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節假日較為集中,難以出現客流量平均分布的情況,局部特定時間的超載會是中國山地旅遊面臨的永恆主題,也會對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華山在這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今年8月8日,喀納斯景區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違建拆除專項行動,重點對景區哈納斯村、禾木村及賈登峪社區範圍內鋼架結構的板皮房屋及外包半圓木形式的房屋進行拆除,恢復景區傳統古村落原始風貌,屆時,景區3萬餘平方米違建將恢復成綠地。

據了解,近年來,喀納斯景區實施《大喀納斯旅遊區總規劃》, 加大力度治理生態環境,在景區累計拆除了4萬平方米的不和諧建築物,使得喀納斯景區恢復了原貌,其拆遷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實屬罕見。

喀納斯景區管理委員會旅遊局諮詢中心主任海婷介紹道:「喀納斯存在的一個矛盾是社區與政府管理,從2012年至今,景區拆遷面積成倍增長,一是政府以經濟賠償方式鼓勵村民拆遷,今年已投入8000多萬;二是對村民加以引導,大力宣傳保護景區古村落文化,保護景區自然環境。與此同時,加強村落民宿質量提升和等級劃分,加強旅遊市場公平環境的營造,讓村民感受到拆遷保護景區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牧民感受到雖然房屋減少了,但他們的經濟收入沒有下降,以此推動景區建設。」

2

發展升級 探索全域旅遊新路子

從煤炭枯竭型城市破釜沉舟,喚起青山綠水,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現象」至今為人稱道,2016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25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45.58億元。焦作的「頭牌」名山雲台山通過實施景區精品化、數字化建設,逐步發展成為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連續六個黃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如今的雲台山景區佔地35萬平方公里,僅生態停車場的停車位就達到了5000個。

雲台山景區管理局局長馬春明說道:「雲台山的發展是靠著300多位大巴車司機跑出來的,是靠著無數環衛工人和講解員開拓出來的,更是靠著山上400多戶村民的不離不棄走到今天,他們幫我們解決了旅遊發展要素中的吃、住兩大方面,我們的發展得到了全社會、全省的大力支持。」

伴隨新形勢環境變化與消費轉型,雲台山的二次發展與升級也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我們的轉型其實從2016年就已經拉開序幕,我們未來的發展一是要帶動當地群眾一起,繼續加強管理與服務,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方向就定在了全域旅遊!」馬春明說。「讓正在轉型謀劃中的雲台山倍感興奮,旅遊發展要實現五個融合,旅遊要和文化、科技、城鎮、農業、康養相融合,進行五大提升,特別是服務與管理能力的提升,這些都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

3

形成共識

助力山地旅遊可持續未來

在1987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年度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2017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可持續旅遊發展年,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國家旅遊局率先從2016年起就已推出促進綠色旅遊發展行動方案、推出公共服務和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推出旅遊信息化行動方案等旅遊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大舉措。

「可持續」成為了當今旅遊發展的重要方向,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是成為了中國旅遊業揚帆起航的綠色標杆。

河南省旅遊局局長寇武江認為,山地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保住可持續發展的資本;二是協調好企業與居民的關係,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三是把握好文化與山水的關係,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因子;四是平衡好觀光與度假的關係,打造好可持續發展的產品。

山地旅遊的主要載體是山地自然環境,沒有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山地旅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關係的探索中,不少名山都已走在前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從建立初期就積極探索生態保護模式,目前已建立了涵蓋長白山-松花江水源地保護工程在內的四大生態系統,使之成為了歐亞大陸北部同緯度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最為完整的地區。華山近年來不斷推進對於古樹名木檔案建立和培育加固工作,實行一對一保護;並且每年在山上栽植500畝樹木以確保綠色生態得到可持續性保護。

除了自然環境,山地文化資源保護同樣迫在眉睫,在這方面,武當山規劃先行,專門成立了旅遊經濟特區,並將武當山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武當山景區、武當山城區和太極湖,設立三個辦事處,加大文明示範區和樣板區建設;其次是將嚴格控制山上建築,對山上建築做減法,不斷調整服務設施建設的基調,使之與古建築風格相匹配,並且盡量將休閑娛樂轉移到山下進行,減少對山上環境的破壞;最後就是特別注重文物修復,修舊如舊,保留傳統歷史滄桑感,保留文物價值。

兩年前,《中國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雲台山宣言》在焦作誕生,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名川大山矢志不渝的責任,更是中國旅遊發展不可動搖的前進方向。曾經的「焦作精神」是執著爭先與無私奉獻,如今的「中國經驗」是中國旅遊人前赴後繼上下求索之財富,是中國山地旅遊發展的動力,更是可被世界旅遊借鑒的發展樣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更耕智庫 的精彩文章:

城鄉發展都起風了,你也該來了
政策和資金支持有望加碼 全域旅遊產業發展迎良機

TAG:更耕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