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北京馬拉松後,我們的跑友有多起恢復障礙的案例。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所謂恢復障礙的表現:

1. 超過運動量對應的恢復時間,身體依舊以疲勞為主要狀態;

2. 身體在跑後持續以「類感冒」為主; 具體來說,就是感冒前期癥狀,有輕微頭痛和肌肉酸痛;

3. 精神相對敏感,注意力很難集中,更尋求更具刺激感的活動;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一般來說,恢復障礙比例會隨著跑步距離增加而增加,對於馬拉松,這個運動生理學有仔細的研究,在美國比例為17%左右,而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也大約為18%左右。

但根據我們的統計,根據2016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馬拉松小樣本統計,這個比例為31%左右,這個比例遠遠超過國際運動科學的平均水平。

我們對此進行了細節分析,結果尚沒有出來,但總結起來,這方面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

第一,馬拉松的適宜人群誤差。這個問題我們在2016年提出過,即從生理數據分析發現,國內參加馬拉松的人群(跑馬拉松的人群)有大約30%其實是不適合的。這個比例遠遠超過美國的3%的比例。這也是我們馬拉松猝死頻發的根本原因。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第二,計劃安排誤差。大多數馬拉松參與者,對馬拉松前後的計劃和恢復期處置了解甚少,大多數人沒有特別對待,這是和我們許多愛好者對運動生理學和運動人體科學了解有限有關,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普及的原因。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第三,基礎體質差異。大家可能會認為我扯到人種上,來說明黑人更善於跑步之類的,其實不是的。基礎體質特徵和環境、教育等多種因素有關,其形成的是有關於「運動傾向」,「免疫適應」以及其他特徵的結果。國內城市人群的體質特徵有明顯的「特點",比如免疫能力不足,就此不想深入探討,但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數據燈塔研究:大數據視角的2017北京馬拉松的運動恢復障礙

這三個原因我在講座的時候都歸結為「科學」不足,「熱情」爆棚。因為一個適合的運動壽險是了解自己,這就包括是否適合以及自我體質差異,但我們更多是羊群效應。

關於作者:飛揚這個昵稱來源於久遠前帶隊探險戶外所取的昵稱;數學博士,金融研究,負責金融科技和大數據研究工作,國際體適能會員,二級運動員(馬拉松)等。看起來涉及很多領域,但其實核心規律都是類似的,去探尋每個領域的基礎東西,如同我多年前帶隊去探尋未知的路線、洞穴和深山一樣,所不同的,這裡使用的工具不再是繩索、速降器、戶外工具,而是數據、數學方法和智能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