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PSC技術有望解決遺傳性不育問題(下)

iPSC技術有望解決遺傳性不育問題(下)

2011年,日本京都大學Hayashi研究小組通過體外誘導胚胎幹細胞(ESC)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形成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like cells, PGCLCs),最後進一步分化,通過體內植入不能生育的小鼠睾丸中,產生了外觀正常的精子。將這些精子注射到雌性小鼠的卵細胞中(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即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也就是第二代「試管嬰兒」,該技術是藉助顯微操作系統將單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內使其受精),不久雌性小鼠生出了健康的小鼠後代。

2012年,同一個研究小組從ESC和iPSC得到小鼠的卵子,並孕育成熟後代。

研究人員將雌性小鼠的ESC和iPSC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PGCLC),然後在體外將這些細胞與雌性性腺體細胞所構建的「人造卵巢」結合在一起,發現這些PGCLC顯示出了減數分裂的潛力;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的卵巢囊上之後,「人造卵巢」中的PGCLC可進一步生長為卵母細胞。並且,這些卵母細胞經體外受精之後,形成的受精卵可發育為健康的後代。

隨後,在2014年,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地在實驗室中通過hESC和hiPSC獲得了人類的原始生殖細胞(hPGC),從而開啟了通過多能幹細胞(ESC和iPSC)在體外培育出功能完全的人類生殖細胞的大門。

多能幹細胞是能自我複製、自我更新,並且具有多項分化潛能、在特定條件下能分化形成動物三胚層來源所有細胞類型的一類細胞,包括ESC和iPSC。其中,ESC是從早期(著床前期)胚胎中提取的細胞在體外培養而得到的多能幹細胞,iPSC是一種由成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或血細胞)重編程而生成的多能幹細胞。

在精原細胞的選擇上,雖然ESC 更穩定,但獲得ESC必須破壞發育中的早期胚胎,因此來源有限且在倫理上存在爭議,阻礙了其臨床應用。iPSC體外分化獲得的生殖細胞,不僅可作為基因修飾的源頭細胞,且對未來不孕不育的治療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研究小組首先構建了一個易於操控的實驗模型來幫助分析實驗,然後,他們設計了一套方法,對ESC的分化遺傳信號通路進行了調整。最終,研究者們在實驗室環境下生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類幹細胞,他們將它稱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 like cells)」,簡稱hPGCLC。這種細胞非常有活力,它們更加接近胚胎幹細胞的狀態。

利用紅色熒光分子標記物CD38,研究者們確定,有近40%的hPGCLC最終成功轉化成了他們想要的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hPGC)。在利用hiPSC進行的重複試驗中,研究者們也成功地得到了hPGCLC。

圖中綠色的部分預示著人類生殖細胞系的誕生

通過重編程技術可從體細胞獲得自體來源iPSC,不存在細胞來源及倫理問題,用於臨床治療不育症的前景非常廣闊。同時,對於有遺傳缺陷的個體,可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在iPSC 階段修正變異基因,再培育出健康的精子或卵子,從而將實現基因水平上的優生優育。

溯源生命 定製健康

From Life, For Life.

參考資料

1. Science

2. Cell

3.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盛溯源和細胞服務 的精彩文章: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吸血鬼都那麼美?

TAG:中盛溯源和細胞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