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對症選穴配穴,你只要收藏這一篇文章就夠啦!
1、竅閉不開選百會
百會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升清舉陷,醒腦開竅,所謂"一竅開百竅開"。
百匯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2、大凡風症取風池
風池系手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陽維之會,既疏散外風,又平熄內風,此穴內外兼治。
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迎風流淚,目閉不利取睛明
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之會,祛風司目之啟閉。
睛明穴位於目內眥外,在鼻樑兩側距內眼角半分的地方。
4、頭目昏脹取攢竹
攢竹能清利頭目,主治頭痛、目眩、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眼瞼瞤動、眉棱骨痛及急性慢性結膜炎、面神經麻痹等。
該穴位於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5、喉痹臨近選穴取天鼎
天鼎穴能緩解治療咳嗽、咽喉腫痛、扁桃體炎、上肢麻木、失語、暴喑氣梗、瘰癧、癭氣等。
天鼎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於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
6、口苦取陽陵泉
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的第34個穴位,主要治療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和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下方凹陷中。
7、口臭取大陵
大陵穴位於人體的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配勞宮穴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穴、支溝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溝穴、間使穴、心俞穴、豐隆穴治癲、狂、癇、驚悸。
8、痰中帶血取尺澤
尺澤穴歸屬手太陰肺經,有清熱和胃、通絡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治療痰中帶血效果佳。
尺澤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9、小兒弄舌取手三里
手陽明大腸經穴,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10、上肢疼痛取合谷、外關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原絡相配治療上肢疼痛。
合谷穴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
11、下肢疼痛取崑崙、懸鐘
崑崙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懸鐘為足三陽之大絡,髓之會穴,經會穴相配治療下肢疼痛。
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
懸鐘穴位於人體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12、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大包為脾之大絡,陽明太陰為氣血生化之源,營養周身通灌四旁。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大包位於側胸部腋前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13、四肢拘攣取尺澤、曲泉、陽陵泉
筋脈失其氣血濡潤則攣急,四肢拘攣取尺澤、曲泉、陽陵泉。三穴分別為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肺主氣朝百脈,肝主筋而藏血,膽為中正之官以緩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尺澤穴位於人體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曲泉位於膝內側部,屈膝內側橫紋端,當股骨內上踝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處。
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14、手足震顫取手三里、足三里
陽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風止顫。
手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15、足背厥冷取厲兌
胃經井穴,溫煦足脛。
16、足跟疼痛取大鐘
腎經絡穴,通經止痛。《素問·調經論》:"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合谷調氣,太沖和血,調和氣血取合谷,太沖。足三里補氣,三陰交益血,補益氣血取足三里,三陰交。
17、皮膚瘙癢取曲池、血海
此兩穴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作用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三)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二)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一)
※一定要這樣艾灸眼睛,80歲眼睛都放光!
※秋後這樣艾灸,讓你秋天不得病!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