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范蠡不是陶朱公,也沒娶西施

范蠡不是陶朱公,也沒娶西施

千百年來,范蠡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他洞諳時局、屢獻奇策,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稱霸中原,而後功成身退。

《史記》說范蠡隱退之後先後化名鴟(讀chī)夷子皮、陶朱公,並經商致富、家累千金,但是對比其他史料,這種說法並不可靠。至於小說、戲曲中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就純屬虛構了。

這是「彰考局」為你推送的第121篇文章

接下來你將看到

范蠡不是鴟夷子皮

范蠡不是陶朱公

范蠡沒有娶西施

范蠡的結局

原標題戰國新論︱范蠡不是陶朱公,也沒娶西施

作者王政冬

來源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范蠡不是鴟夷子皮

《史記·越世家》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他與家人在海邊耕田治產,幾年後就富甲一方,「齊人聞其賢,以為相」。當了一段時間齊相,范蠡感嘆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歸還相印,將家財分給親朋好友,只帶著貴重物品舉家遷往陶邑。

這個故事中的鴟夷子皮實有其人,他是田成子的重要謀臣。公元前481年,鴟夷子皮幫助田成子殺掉了齊簡公和執政闞止,奪取了齊國實權,為後來「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這時,勾踐、范蠡君臣正在對吳國展開軍事進攻,要等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才攻滅吳國,至於范蠡離開越國更在越滅吳之後。所以范蠡不可能是鴟夷子皮。

范蠡化名為鴟夷子皮的說法在民間由來已久,原因或許是二人都以精於謀略著稱。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所著《風俗通義》:「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後,堯時為務成子,周時為老聃,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皮,言其神聖能興王霸之業,變化無常。」也就是民間認為老子、范蠡、鴟夷子皮這些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太白金星的精魄在人間的多次轉世。

陳坤飾演的范蠡

《韓非子》收錄了一個關於田成子和鴟夷子皮的故事,說這兩人從齊國逃往燕國,鴟夷子皮背負著兩個人的行李和通關文牒。走到望邑(今河北望都縣境內)時,鴟夷子皮忽然對田成子說:

「您有沒有聽過『涸澤之蛇』的故事?有一個湖泊乾涸了,原本棲息在那的水蛇將要搬家,有條小蛇對大蛇說:『如果你在前頭爬,而我在後頭跟隨,人們看見了以為不過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罷了,必定會有人砸死我們;倒不如咱們互相銜著,你背著我走,這樣的話,人們就會把我們當作神君。』於是大蛇和小蛇互相銜著,大搖大擺地在路上爬。人們看見後都匆忙避讓,說這是神君顯靈。現在,從您和我的內在氣質和外在條件來講,您要遠強過我,如果由我侍奉您,別人會認為您頂多也就是小國的君主;但如果由您來侍奉我,別人會認為我可能是大國的卿,會以更高規格的禮儀對待咱們。」

田成子認為有理,於是改由他背著行李和通關文牒,到達客棧之後,客棧的主人「待之甚敬」,並且「獻酒肉」。

這則故事當然是虛構的,田成子未曾因罪逃離齊國。但是故事的作者知道,像田成子這樣的大國之卿出行一定會帶有大量僕從和侍衛,如果不事先預定「逃亡」這個前提,後面只發生在主僕二人間的故事就無法展開了。作者只是想以這則故事展示鴟夷子皮的足智多謀。這也說明在戰國故事中,鴟夷子皮和范蠡都是以睿智的形象流傳於世。

范蠡不是陶朱公

《史記》說范蠡離開齊國後到了陶邑,化名「陶朱公」,繼續經營產業。陶邑是著名的商業都市,再加上范蠡經營有術,幾年後他就「貲累巨萬」,富甲天下。

陶朱公作為商人的成功典範,在大量戰國秦漢時代的典籍中都有提及。西漢賈誼《新書·連語》記載:

梁嘗有疑獄,半以為當罪,半以為不當。梁王曰:「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問之。

據此推斷,陶朱公應該姓朱,所以賈誼在行文中稱之為「朱公」。「朱」是大姓,可以尊稱為「朱公」的人很多,而這位富可敵國的「朱公」居住在陶邑,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陶朱公」了。

成書於漢魏之際的《列仙傳》說陶朱公生活的年代在范蠡和鴟夷子皮之後百餘年。按范蠡與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同一時代,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魏又被稱作「梁」,上距勾踐正好百餘年,則《新書》中的「梁王」極有可能就是魏惠王。

陶朱公在人們心中也是一位智謀超群的人物。《新書》提到魏國有個懸而未決的案件,對於是否要給嫌疑人定罪,法官們爭論不休,於是魏王請來了有「奇智」的陶朱公。陶朱公沒有正面作答,而是舉了一個例子,他說:「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然其價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魏王就問既然白璧大小和色澤都相同,為何價錢會差一半,陶朱公回答說:「側而視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也就是說,價值千金的那塊白璧的厚度是另一塊的一倍。魏王猛然醒悟,這是陶朱公勸諫他要推行仁政、厚德治國。於是下令「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予」,在司法上實行疑罪從無政策,在賞賜上則反其道而行之,對於無法確定是否該予以賞賜的,都按當賞處理,以此激發民眾為國家建功的熱情。新政策推行後,魏國民心大悅。

當然,在世人看來,陶朱公最擅長的還是把握商機,《孔叢子·陳士義》記載:

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飢,桑則長寒。聞陶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讀zì)。」於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今山西臨猗縣境內)之南。十年之間,其滋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五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解釋為牛、馬、豬、羊、驢的母畜,猗頓按照陶朱公的建議大量飼養五牸,終於成為馳名天下的富商。這則故事是否可信已難考實,但足以說明陶朱公在人們心中的智者形象。

范蠡沒有娶西施

諸子作品經常談及西施,一般將之作為美女的代稱,與西施並稱的還有一位美女叫做「毛嬙」,如《慎子·威德》:「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但關於西施的具體身份,諸子卻極少提及。直到東漢時期成書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才記載說是越王勾踐將西施、鄭旦獻給吳王夫差。這兩部書有大量的史實錯亂,可信度並不高。

關於越國使用「美人計」一事,最早見於《國語·越語上》。越國君臣被圍困於會稽山時,「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讀p?)」,伯嚭官拜太宰,所以稱之為太宰嚭,他是吳王夫差的寵臣,越國使者對他說「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最終伯嚭成功說服夫差答應了越國的求和。到了《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美人計」就被安到了夫差身上,西施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在吳越爭霸的故事中。此書說是越國大夫文種向勾踐進獻「美人計」,於「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讀g?),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之後學有所成,范蠡便將二人獻與吳王。范蠡與西施的交集也僅限於此,但是到了宋元之後的戲曲小說中,就演變成了才子佳人曲折凄美的愛情故事。

關於西施的結局,《墨子·親士》云:「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沈」通「沉」,則西施是被人溺死,小說《東周列國志》將此事予以發揮:

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後人不知此事,訛傳范蠡載入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按范蠡扁舟獨往,妻子且棄之,況吳宮寵妃,何敢私載乎?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復迷其色,乃以計沉之於江,此亦謬也。

謀殺西施的到底是勾踐夫人還是范蠡,已無從知曉,這也都是小說家言。有學者說「西施」有可能是一位上古美女的稱號,猶如後世將名醫均稱作「扁鵲」,將神射手均稱作「羿」,所以《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就將越國的美女也喚作「西施」,可聊備一說。

范蠡的結局

有兩則先秦史料說范蠡死於非命,《呂氏春秋·悔過》:「箕子窮於商,范蠡流乎江。」《呂氏春秋·離謂》:「范蠡、子胥以此流。」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顯然是混淆了范蠡和文種,越國大夫文種後來被勾踐賜死,世人常將之與伍子胥並稱。因此,這兩則史料中的「范蠡」應該改為「文種」。

那范蠡的結局呢?《國語·越語下》說越滅吳後,范蠡「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賈誼《新書》也說「事濟功成,范蠡負室而歸五湖」,「五湖」指古太湖及附近湖泊,面積遼闊,更兼吳越地區水網縱橫,范蠡帶著家人泛舟而去,人們自然難以知其蹤跡。有道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范蠡功成在何處,五湖波上一扁舟」,這位智者為自己選擇了最好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史觀 的精彩文章:

那些年,我們沒能讀懂的《師說》
一生痴迷林徽因的金岳霖,也曾愛過另外兩個女人
王陽明真的是在龍場悟的道?
乾隆帝為何要為抗清忠烈翻案
如果不注意這些歷史細節,你很可能看不懂《綉春刀》

TAG:清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