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洲悠久的狩獵傳統

滿洲悠久的狩獵傳統

滿族是一個勤勞、智慧、勇敢的民族。在農耕文化相對落後的年廣袤的白山黑水養育了這個民族。在崇山峻岭、莽莽林海中與洪水猛獸英勇搏擊;在冰天雪地.凜冽寒風中,挑戰生存極限。險象環生的自然環境塑造了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生產習俗。

長白山區滿族人有著悠久的狩獵傳統,並且繼承了女真人集體狩獵的習俗,在長期的捕熊、捕鹿、捕鷹等狩獵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狩獵方法和經驗。

在上古舜禹時代,滿族先民肅慎人已經會製造以「桔矢石磐(弩)」。肅慎人以這種獨特的狩獵工具作為友好的信物,通好與中原。

遼金時期的女真人「耐饑渴,苦辛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毋楫,浮馬而渡。」那時,他已把步射發展為騎射,騎射已成為金清兩朝的國俗。女真人積累了豐富的狩獵經驗,據《三朝北盟會編》,「每見野獸之蹤,能躡而摧之,得其潛伏之所」,「以樺皮為角,吹出呦呦人山,呼麋鹿,射而啖之」,「遼王秋歲入山,女真常從呼鹿射虎捕熊,皆其職。由此可見,就連酷愛狩獵的契丹皇帝也要依賴女真人的高超獵技。女真和滿族的皇帝,多是馬上皇帝。金太祖阿骨打曾放言:「我國樂無如打圍。「一次,他箭射飛鳥,三發皆中,被遼使稱為「奇男金世宗也「善騎射,國人推為第一」。據說金章宗曾有「三日之間,五虎」,「一發貫雙鹿」之壯舉。《清官遺聞》有雲,康熙皇帝「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堪稱超級打虎英雄;而他的孫子乾隆竟創造了「一槍中雙虎」的奇蹟。

乾隆帝軒宇英偉

長白山區滿族人繼承了女真人集體狩獵的習俗,亦稱「打圍」。集體圍獵,最初都是按氏族組織的。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氏族瓦解之後,集體圍獵多由村寨組織。集體圍獵主要是在冬季進行。每至冬季,全村的青壯年在「阿布達」(獵長)的帶領下,攜帶「薩斯哈」(地弩)、「遮魯蘇」(套子)、「烏錄」(箭)、「吉達」(矛)、「朱溫德」(碓板),「改金」(套網兜)等獵具,乘坐狗爬犁、馬爬犁進山,同時還帶有眾多的獵狗。獵狗是主人們的得力助手,每戶都養著十幾條或二十幾條,它們一方面坍助主人捕捉野獸,另一方面保護主人的安全。集體圍獵時,必須聽從阿布達的指揮,不得各行其事。集體捕獲來的獵物,由阿布達負責平均分配。在狩獵結束時,要在山上祭「班達瑪發」,即獵神。祭祀時,由阿布達充當薩滿,點起堆火,用「汗楚」(小鐵鍋)煮熟各種肉類祭神。祭神時有歌有舞,然後,獵人們在阿布達的率領下乘坐爬犁,滿載獵物回村。

除大規模的集體圍獵之外,每戶也常常單獨出去打獵,俗稱「打小圍」。《寧古塔紀略》記載長白山區的滿族人:「四季常出獵打圍。有朝出暮歸者,有兩三日而歸者,謂之打小圍」。春季散獵,大量捕獲的是大雁、水鴨、山雞等野禽和黃羊、山兔等小獸。夏季禽獸肉不鮮,皮質也不好,所以獵人多停獵。秋季野雞最多,常飛至屋前、窗下,甚至有伸手可捉者,故民諺云:「野雞飛到飯鍋里。」寧占塔地區把秋季打野雞稱為「打野雞圍」。清代末期以後,由於火藥獵槍的使用,散獵者日多,而大規模的集體圍獵則逐漸衰落。

滿族先人積累了豐富的狩獵方法和經驗。比如獵貂,貂有多種,在東北民間有白板、紫,花板、油紅、青豆、亮青、大黑、老乾等名目,其中毛長三寸的「千金白」為稀珍,紫貂也是其中的上品。貂一般在天轉冷時絨毛才能長得厚實,所以獵人須在農曆八九月後到山野,臘月或明春歸來,可在雪地尋蹤捕貂.單個獵貂者叫「貂溜予」。捕貂前,瓦爾喀人要敬祭貂種貌爾罕,其形象似如一吉人,畫在紙或;板上帳篷里,祭祀其以巨獲。如獵貂豐收,則殺獵祭供,還要供獸脂和麥飯,並灌澆酒於神像,口述報謝之辭獵貂的方法有犬捕、網捕、弓捕、碓捕統捕等多種。滿族先民挹婁人的貂皮曾聞名中原,被視為裘皮中的珍品。瓦爾喀部的滿族人是捕貂的能手,其部曾被稱為「貢貂部」,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就有捕貂管事,貂皮是其重要貢品。

八旗大臣威武跟班

熊,滿語稱之為「勒付」,俗稱「黑瞎子」。熊全身皆寶,熊掌是滋補珍品,熊脂食之不渴不飢,熊膽清火解毒,熊鼻可催胎,熊皮可作輒韃、搭窩棚。但熊體高大,兇殘威猛,捕捉絕非易事。長白山區滿族先人們經過長期摸索,創造了一系列捕獵方法。捕熊的方法主要有套網法和掏包法兩種。套網法,熊性情孤僻,多獨來獨往。到冬天,有些大熊因肥壯而不畏風寒雪凍,坐坡過冬,恰似一尊雪堆菩薩,故稱「坐殿」。此時,獵人可將其套上網具,等它醒來掙扎時,用扎槍朝其下頜的一撮白毛處猛刺,可直達心窩,熊倒地即死。掏包法。在長白山林區中,有不少樹洞大如地窖,是熊冬眠的理想場所,棲身於內,俗稱「蹲倉」。獵人將木棍卡住洞口,然後放獵狗咬,並敲打樹榦,把熊從冬眠中驚醒。然後,乘熊探頭出洞之時,或開槍射擊,或扎槍刺殺。有的獵人在熊蹲倉的空心術上砍出4個洞,熊會將掌順洞眼伸出來,便可乘機砍掌捕獲。

捕熊雖然一年四季都可進行。但是,以冬季最為適宜,因為這時摘取的熊膽不易腐臭變質,這時的熊掌也營養最豐富。不過當今時代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獵熊之事已成過去。鹿,是清代滿族獵人極為珍貴的獵物。獵鹿不僅為了食肉衣皮,獲取鹿茸.鹿胎、鹿尾、鹿鞭等藥物原料,還是長白山區滿族人定期向清王朝進納的貢品。獵人在捕獲公鹿後,立即割下鹿茸,以防茸之血隨傷口流血而散失,這樣就可得到質量上好的鹿茸。鹿茸之血是補身驅病的名葯,滿族進關後,乾隆皇帝也經常「殪斃,取其血飲之」。

哨鹿,是根據鹿的求偶習性而採取的誘捕方法。鹿在陰曆八月末發情求偶,雄鹿之間排他性非常強,為了獨佔雌鹿,則要搏鬥「爭偶拔王」。獲勝的「王子鹿」便帶領一群雌鹿去度新婚蜜月。哨鹿人所吹鹿哨呦呦作雄鹿之鳴,雌鹿聞聲,即前來求偶;雄鹿聞聲則來參加爭偶的角斗。雌雄群至,隱藏在草叢中的獵人們,即可驟射而獲之。「鹿哨」多以樺皮或木製作,長約三尺,形似牛角,吸吮成聲,如鹿嗚。

放獵鷹,稱之為「鷹獵」。在很久以前,滿族先民在很久以前,滿族先民就會用訓好的鷹捕獲野物,俗稱「放鷹」。在他們的原始宗教里,祭祀眾多的野神——動物神,而鷹神則被列為眾野神之首,由此可見其對鷹的重視。可馴養的鷹有多重,其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名「海東青」,是一種體小矯健,卻能凌空撲天鵝的名鷹。海東青中以有純白的「玉爪」者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女真人是捕海東青的行家,遼朝皇帶常派銀牌天使到女真部落征索海東青,以供他們開「頭鵝宴」之用頭鵝宴是以海東青空中捕獲的天鵝所做的宴席,以敬祖祭神,十分隆重。遼使為打通鷹路,屢屢侵擾女真,至使女真人積怨成怒,最終起兵反的遼。滿族皇帝也酷愛放鷹,留下了許多頌鷹名作。康熙皇帝讚歎道,「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八強部隊軍旗獵獵

滿族人的鷹獵可分拉鷹、馴鷹、放鷹、送鷹幾個過程。所謂拉鷹,就是捕鷹。拉鷹前在山坡上向陽處,用三塊石板搭起一個「Ⅱ」形支架,象徵著鷹神九層天上的金樓神堂。內放一塊山石,代表鷹神格格居住的神山。獵人插草為香,灑酒祭典後,便可張網拉鷹。鷹網長約9尺,寬3尺,鷹網張開後,拴上一隻鴿子或家雞作為誘餌,獵人躲進經過樹枝偽裝的「鷹窩棚」里,靜候鷹的到來,有時甚至要蹲上幾十天,稱為「蹲鷹」。鷹撲餌,網落便可擒之。獵人獲鷹後,須拜謝神鷹格格。

所謂馴鷹就是對鷹加以訓練。獵人要把捕獲的鷹帶回家放在特製的鷹架上,幾天不許其睡覺,這樣就能磨掉鷹的野性,稱之為「熬鷹」。然後,通過「過拳」、「跑繩」等幾個環節,鷹就能夠逐漸懂得聽從獵人的吆喝而飛到獵人的手臂上。馴鷹的關鍵是掌握它的膘情,獵諺有云:「膘大揚飛瘦不拿,手工不到就躲藏。」道出了馴鷹的難度。對此,獵人多有妙法:他們讓鷹吞下裹著露肉片的麻線團,鷹無法消化麻線,便將線團吐出,腸中食物便被刮出,這叫「帶軸」,也稱「勒膘」。幾次「帶軸」後,鷹飢腸轆轆,見獵物便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另外還有所謂放鷹。屆時鷹手架鷹登高,注視著助手一「趕仗人」在林叢中吆喝,「趕仗」稱之「高」。「趕仗人」敲木吶喊,狐狸、山兔、野禽受驚而出,因而暴露蹤跡。鷹手此時開始撒鷹,尾帶小銅鈴的鷹振翅而去,猶如飛箭之離弦,撲向獵物。

獵物時往往先叨其毛,這樣獵人可上去拿獲。鷹有時要和山兔、野雞進行激烈搏擊,老山兔會反身蹬踹獵鷹;野雞也會強翅拒捕,搏鬥激烈。一般年過三齡的獵鷹,被稱為「三年龍」,能和狐狸搏擊,必場鏖戰,當然,獵鷹是最終的勝利者。

八旗將士軍容赫赫

所謂送鷹就是將獵鷹放歸大自然。獵人對獵鷹感情深切,到了萬物復甦、孕育新生命的春日,獵人會遵古俗,將它放歸自然生兒育女。有時鷹會留戀主人盤旋不去,獵人往往一送再送。一般民間獵手,春夏不留鷹,有的富家或皇家鷹坊,會有專門地方讓鷹渡夏,被稱為「鷹籠」。馴鷹過程中趣事很多,興緻盎然。如進貢的獵鷹,經過長途跋涉獵人便縫上它的眼皮,一路上便格外嫻靜。再如,幾乎所有的野禽都怕鷹,唯有喜鵲不懼,獵人在鷹尾上插上一根白羽翎,喜鵲就會聚來,甚至達幾十隻,圍著鷹上下飛舞,出現 「眾鵲朝鷹」的壯觀場面,堪稱自然界一幅奇景。

清中葉以後的長白山區,昔日盛大的打圍已經難以見到,但三五成群,搭伴而獵仍是尋常之事,尤其是一些聚居的滿族村民,瞄蹤、放鷹、捕熊等古俗甚至一直沿襲到今天。關內的滿族,或駐京師,或居「滿城」,以守疆保土為己任,經常出獵已無條件,但只要可能,滿族仍對狩獵樂而不疲。如杭州旗營的滿族,每到冬季,仍成群騎馬,到西湖南高峰一帶狩獵,打些野雞、山兔之類,作為飲酒佳饌,並重溫故夢。正如《柳營謠》中所吟:「鞭如掣電馬如龍,出獵歸來興不慵,為有雙禽將換酒,背駝紅日下南峰。」

作者索綽羅格圖肯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一位老薩滿的話一句讓我感動了很久
滿族的傳統禮節
東北方言「鬧」字頭
中國最早與日本人相勾結的政治勢力是誰?
滿洲國時期,不許東北人吃大米是真的嗎?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