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至故事:周至縣尉——白居易

周至故事:周至縣尉——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仙游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之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可歌可泣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

當然,在周至縣任職期間,白居易還寫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觀刈麥》便是其中之一。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還有痛恨貪官污吏設立祠堂,矇騙百姓的《黑潭龍》樂府詩:

《黑潭龍-疾貪吏也》

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

潭上駕屋官立祠,龍不能神人神之。

豐凶水旱與疾疫,鄉里皆言龍所為。

家家養豚漉清酒,朝祈暮賽依巫口。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

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潑廟前草。

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殺豚將喂狐。

狐假龍神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

也有自己閒情逸緻的《戲題新栽薔薇》、《寄題盩厔廳前松》兩篇。

《戲題新栽薔薇》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

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

《寄題盩厔廳前松》

憶昨為吏日,折腰多苦辛。

歸家不自適,無計慰心神。

手栽兩樹松,聊以當嘉賓。

乘春日一溉,生意漸欣欣。

清韻度秋在,綠茸隨日新。

始憐澗底色,不憶城中春。

有時晝掩關,雙影對一身。

盡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

忽奉宣室詔,征為文苑臣。

閑來一惆悵,恰似別交親。

早知煙翠前,攀玩不逡巡。

悔從白雲里,移爾落囂塵。

雖然白居易在周至縣任職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是,其為官正直清廉,政績卓著,很快得到提拔,公元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也正是如此的性格,白居易在任左拾遺期間,頻繁上書言事,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諸如《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這些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的詩篇,早已惹得朝中非議。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結果觸怒權貴,又因著有「賞花」及「新井」詩,被誹謗有害名教,被貶謫為江州司馬。從所謂的「兼濟天下」到了所謂的「獨善其身」。

不過,白居易後來在蘇杭任職期間為百姓福祉,做了很多疏通河道、修繕堤壩的事情,留下了白公堤、七里山塘街等現在著名的景點。

——蘇州白少傅白公祠

——杭州白沙堤

正因為白居易從周至縣基層任職開始,深知民間疾苦,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早年懷兼濟天下之志,因而其詩歌「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他認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但是在那封建年代,因言獲罪者比比皆是,晚年雖貴為刑部尚書,但是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謚號「文」,葬於洛陽香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道盡人生愁苦,世事艱難
日本人最敬重一位唐代詩人,墓四周都是東瀛「白粉絲」墨寶碑刻
白居易筆下有個偷蓮的小娃娃|池上
中秋專題 | 100首詩詞中,那些皎潔千古的月光
白居易的一句忽聞海上有仙山,也被當代作家罕見稱之為雪浪花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