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壺打碎了,很少人想重做,壺蓋打碎了,很少人不想重配

紫砂壺打碎了,很少人想重做,壺蓋打碎了,很少人不想重配

紫砂壺用久了,自然會有些感情;或是密友相贈,想留下回憶;當然,還有價格昂貴,工藝精湛,具備藝術性等等等等諸多理由,總之,壺碎了,總歸是心疼的!

紫砂壺打碎了,很少人想重做,壺蓋打碎了,很少人不想重配。但是壺藝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玩壺者不免會有些怨氣和想法。只要了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壺的製作特點,玩壺者就能夠理解了。

壺重新配蓋的難度分析

不是不能配,只是配的代價高。在製作紫砂壺行業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可見紫砂壺蓋是有多麽的不好處理。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現著作的形、神、氣,絕不是捏幾把砂土,按照原來的壺蓋製作那麼簡單。

紫砂壺從生坯到燒成,要發生兩次收縮:1、乾燥收縮;2、燒制收縮。收縮程度與泥料種類、生坯乾濕度、燒制溫度、燒制時間直接相關,因為紫砂壺都是拿到窯上去燒制,完全複製燒制溫度、燒制時間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同一種泥料製作的同種款式紫砂壺,每次燒制的成品,大小都會略有所區別。所以,生坯做好後,壺蓋和壺身都一定要整體燒制,如果分開燒制,即使放在不同的匣缽,往往就會出現因為收縮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況。所以,這樣做出來的蓋子也是很難做到大小剛好的。尤其朱泥收縮得更厲害,配一個壺蓋的成本和風險是做一把壺的數倍,重製壺蓋時要據其大小製作七八個,這七八個蓋子燒出來能選出一個可以用的幾率都比較小。再次就算都是朱泥,但是還是會有差異的,因為不是同一批煉製出來的泥。就算制出的壺蓋與原來一般大小正好合適,壺身之前經過泡養後已經與新的壺蓋色差很大,配蓋也要與壺身色調差不多才行。

下面摘抄一段顧景舟大師補壺的片段:

上海著名海派畫家兼紫砂收藏家唐雲(1910-1993年)藏有一把清末「日巔山館」款的紫砂《漢鐸壺》,上世紀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抄走,至70年代末清退唐雲的抄家物資時退還唐雲,但壺蓋已失。後唐雲求助於老友顧景舟為其配蓋,顧景舟當仁不讓一口答應。他叫來趙江華(1950年出生,顧大師私人醫生,常跟顧學藝)與關門弟子葛陶中(1957年出生,高級工藝師),由顧大師親自配泥,配好泥後,由趙葛兩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順序與方向,然後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錯,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

這時顧大師叫葛陶中做了好多個試片,按高、中、低三種溫度進窯燒制,如此反覆折騰,不斷嘗試,開窯後,看何種溫度的試片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相符。然後顧大師親自用捶好的泥製成漢鐸壺的壺蓋,按剛才泥色相符的溫度進窯燒制,出窯後的壺蓋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和諧,轉動靈活,妙手天成 。 可見配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何況當今世上還有幾個顧景舟大師這樣技藝高超的人呢?

壺蓋如只是碰壞小許,或可用些金銀來補,如全碎不可補,則要重做。如壺的價值值得重做一個則可找高手重做,如已超過壺價,則不如棄之,當做公道杯也是很不錯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馬談紫砂 的精彩文章:

紫砂壺和茶的邂逅,讓茶湯更有韻味
紫砂壺的裝飾技巧
這只是紫砂壺的絞泥工藝啊!你覺得是美還是丑?
怒揭紫砂黑幕,為紫砂正名,中國傳統工藝不可破壞
紫砂問題集錦:壺友最關心的十個紫砂壺問題

TAG:小馬談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