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隆安發掘出1.6萬多年前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專家連稱「難得」

隆安發掘出1.6萬多年前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專家連稱「難得」

GIF/414K

你知道一萬多年前,廣西人的祖先是如何在洞穴中生活的嗎?他們吃什麼、用什麼、長什麼模樣?這些疑問,有可能從一具人類頭骨、半粒稻種化石中獲得答案。

2015~2017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隆安婭懷洞遺址開展了連續發掘,獲得一系列重要發現。

婭懷洞遺址A區呈垂直洞穴狀,深約8米。

1

再訪洞穴:一萬年前的「客廳」

之所以說「再訪」,是因為2015年12月記者曾跟隨考古專家去了一趟婭懷洞。婭懷洞位於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離山腳有20多米高。

「婭懷」在壯語中是人熊、猩猩、獸人之類的意思,大明山沿線還有不少關於「婭懷」的民間傳說,洞穴得名婭懷,不知源自何年何月,想來有點意思。

爬上婭懷洞,四下遠眺,不能不稱讚老祖宗們的好眼光——山下平坦開闊,離右江的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洞穴上方有巨大山壁遮擋,免於暴晒。把家安在這裡,上山可以狩獵,下河可以捕撈,洪水猛獸難以侵襲,真是一處宜居之地。

9月28日,記者一行再次來到婭懷洞時,這個100多平方米的大「客廳」被划出了4個區域進行發掘,發掘深度近8米,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陶片、骨器、蚌器等文化遺物,以及兩處史前人類用火遺迹。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螺殼、蚌殼、魚骨、龜鱉甲、大小哺乳動物遺骸和植物等種類豐富的自然遺存。

有「客廳」,自然也有其他房間。「內洞的入口還沒找到,史前人類是如何進出的,還有待考證。目前我們只能藉助腳手架攀爬到高處,再迂迴進入內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婭懷洞遺址發掘領隊謝光茂說。

但光是「客廳」就夠他們忙活了。出土的一萬多件文化遺物中,石製品就有石錘、石核、石片、石鏟、石錛、穿孔石器,以及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切割器等。這麼多的家當,是史前人類花了幾萬年攢出來的。

據分析,婭懷洞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大致可以分為4期,由早到晚分別為:第一期距今約三四萬年,第二期約2.5萬年,第三期約1.6萬年,第四期約四五千年。

疑似用於捕獵的穿孔石器。

2

「奢侈」工具:隕石水晶當廚具

從婭懷洞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原料上看,除了常見的砂岩、石英岩、石英,還有在廣西史前遺址中很少見到的燧石、玻璃隕石、水晶等。這麼「奢侈」的工具是拿來做什麼的?

黑色半透明的玻璃隕石,只有手指頭大小,邊緣鋒利;黃色或白色的水晶原石,也只有手指頭大,形狀不規則。考古人員用放大鏡一照,就能看出打磨的痕迹。

骨器上留有人工打磨的痕迹(頂端劃痕部分)。

「這些隕石和水晶,被史前人類打制出刃部,直接當作工具使用,用於刮削、切割植物或動物肉。」謝光茂說,這應該算得上「刀」的初製品了。

出土的水晶製品。

婭懷洞出土的大量石製品,普通人看不出門道,但它們的地位非同小可——這些石器總體上屬於石片石器工業系統,而嶺南地區以往發現的打制石器屬於礫石石器工業,這兩種「工業類型」形成鮮明對照。但在技術和工具形制上,它跟我國北方的石片石器工業又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

可以說,這是嶺南地區史前文化一種新的類型,對於研究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冰川世,從258.8萬年前到1.17萬年前)晚期人類行為及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專家從婭懷洞遺址中發掘出大量文化遺物。

3

神秘頭骨:創造華南地區「唯一」

2016年的一天,謝光茂和其他考古人員像往常一樣,對婭懷洞遺址進行發掘。南方地區的洞穴考古一向十分艱難,人們要一邊提防頭頂的岩石滾落,一邊要對付腳下的亂石嶙峋,每向下推進一厘米,都要耗費大量精力。

發掘到第八層時,一小塊頭骨漸漸露出土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雖然早已預測到婭懷洞可能有人類骸骨遺存,謝光茂仍然抑制不住興奮和期待。

在長時間、小心翼翼的清理後,一具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重現天日。

人類頭骨化石。

這是一具完整的老年人頭骨,連牙齒都完好地留在原處。考古專家們激動,不僅是因為它的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華南地區的「唯一」。

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頭骨在我國甚少發現,而且大多缺乏確切年代。經測定:

婭懷洞出土的這具頭骨化石,距今1.6萬多年,與著名的山頂洞人的年代大致相同,是華南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具有確切地層層位」「具有可靠測年」的完整頭骨化石。

「十分震撼,難能可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一連用了兩個詞形容這個發現。他說,在南方的酸性土壤條件下,一具1.6萬年前的人類頭骨能完整地保存至今,真是非常幸運。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具頭骨已經成功提取出DNA,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這對於研究更新世晚期的早期現代人群的多樣性、人群的遷徙與交流,以及本土民族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4

半粒稻種:尋找最早的野生稻

很難想像,3年內,考古專家是如何從海量的植物遺存中篩選、發現了那半粒稻種;也很難想像,專家們對婭懷洞內的土壤作了多少次提取、分析,才發現了「疑似水稻植硅體」。

發現的疑似水稻植硅體。

「植硅體」

即植物硅酸體,指某些植物從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後,沉澱形成的一種二氧化硅顆粒,相當於植物身體里的「結石」。

這幾粒「疑似水稻植硅體」,在婭懷洞中安然沉睡了兩萬多年,留存至今。

「這半粒稻種、一點植硅體,關係到農業起源的時間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人類在一萬多年前學會了馴化、栽培水稻,在此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利用野生稻。如果婭懷洞遺址發現的稻種和植硅體能確定是野生稻,這將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野生稻。

5

填補缺環:完善廣西「史前版圖」

發源於雲南的右江,其流域內發現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尤其以百色舊石器聞名中外。但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至1萬年)除了早期文化特徵明顯、年代比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環。

而婭懷洞遺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遺存,具有確切層位,年代距今5萬至1萬年,填補了這一缺環,進一步完善了廣西史前文化序列。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也連稱「難得」,他說,婭懷洞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顯示了很好的前景,這個洞穴能幸運地保留至今,下一步應該做好研究和保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石鏟文化是廣西一種獨特的史前文化,隆安是這種文化分布的中心,但這種文化的創造者的「家」在哪裡?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從婭懷洞遺址出土的大石鏟和坯料看,他們很可能曾經居住在山洞裡。

站在婭懷洞口,山風拂面。也許,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曾享受過這涼爽的清風。尋根,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本能和夢想,亘古不變。婭懷洞的發掘,也許能為人們的尋夢日記寫下翔實一筆。

來源丨南國早報記者龔文穎、鄒財麟

值班總編丨郭學軍

值班主任丨羅 銳

值班編輯丨韋 娜

值班校對丨唐梅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國早報 的精彩文章:

匪夷所思!三個蒙面男打砸南寧某餐廳,一人曾是國家一級運動員
這家曾經火遍南寧的東南亞菜,又低調的重新開張了!地點在…
痛心!21歲大四女生寢室內摔倒身亡,疑因從床鋪摔下…
東博會公眾開放日逛展指南!交通、門票、入場須知……乾貨都在這
給跪了!貴港一大學新生騎行22天4300公里,到黑龍江報到

TAG:南國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