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因人民之名

因人民之名

北京東城鐵獅子衚衕1號院,是個在近代中國歷經大場面的古老院落。

它曾是清朝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袁世凱的總統府在這裡開張,段祺瑞的執政府也設在此處。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47名學生、市民於此處遇害。

1950年10月3日,又一群學生在這裡聚集。

這次,不再是腥風血雨,不再是群情悲愴,而是對新生的喜悅,對未來的憧憬。按照中共中央的決定,這一天,延續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的血脈,一所新型大學迎來了它的誕生。

這是一所寄託著共產黨人希望的大學。新中國成立之前,解放區的高等教育已經漸成聲勢,如今,中國共產黨人需要回答一個歷史命題:中國共產黨能否把自己獨立創辦的具有紅色基因的高校,建成高水平的一流大學?

這將是一所紮根於中國大地、實踐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思想、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大學。

歷史為這所大學賦予一個莊重的名字——中國人民大學。

那一天,3000名青年學生和首任校長吳玉章一起,在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馬敘倫、張瀾、董必武等人的見證下,開始了這一歷史征程。

立學治學

每一個剛邁入人大校門的學生,都會很快聽到類似「人大,是人民的大學,是我們最驕傲的名字」這樣的話。

告訴他們這些話的,也許是學長學姐,也許是年輕的班主任,也許是那些白髮蒼蒼久仰大名的老先生。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型高校,「人民」,既是這所大學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1954年10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年輕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教師高銘暄奉命前往起草組報到。

沒人想到,這一起草,就是25年。歷經無數磨難,197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終於獲得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此時,已是刑法第38稿,高銘暄已是參與1954—1979年起草全程的唯一學者。

為什麼這麼堅持?高銘暄說:「因為國家和人民需要一部刑法。」

此後,高銘暄繼續在刑法領域奔走、耕耘。在他的不懈推動下,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被1997年修訂的刑法確立為我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為保障我國每一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高銘暄的經歷,正是「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人大精神的體現。

早在陝北公學時期,學員們就無條件服從抗戰和革命的需要。那時候,成仿吾作詞、呂驥作曲的《畢業上前線》,是學員們最愛唱的歌曲,人人都以分配到前線工作為榮。

後來人大建校,最早設立經濟系、經濟計劃系、財政信用借貸系等8個系。當時正是計劃經濟制度逐漸確立的時代,從這些帶有濃厚時代色彩的系的名字,就可看出這所學校安身立命的根基。

不僅如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專業都發端於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26個博士點在人民大學首批設置;人口學、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商品學、環境經濟、知識產權等與現代經濟社會緊密相關的專業都肇始於人民大學,然後走向全國。

每一個學科,都代表人民的需求,每一個學科,都以各自的方式回饋著社會。

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奠基人羅國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倫理學專業對國家到底有什麼用?是不是不接地氣?」

他回答了三個字:「正人心。」

他經常引用賈誼的話:「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理者,禁於將然之前。」他憑藉深厚的學識,塑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觀。正是因為他的建議,中央採納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說法。

當看到道德滑坡,他心急如焚。他堅持學倫理、學道德需要實踐,「自己講出來的必須要做到,做不到就是騙人」。因此,他堅決不收禮,近乎執拗。

2015年,當他逝世時,認識的、不認識的,前來送行的有四五百人之多。有人說,一個人忠於人民,必將獲得人民的尊重。

曾經,人大校園BBS面向全校征名,最終,「天地人大」獲得第一。

學生們給出了一個一語雙關的解釋:「天大地大,不如人大。」

實事求是

塔城,位於新疆西北部,是一個生活著20多個民族的邊陲小城。

這裡曾經生活過一位人大校友,他叫玉素甫。玉素甫1954年畢業後,主動回家鄉工作。他精通漢語、哈薩克語、蒙古語、俄語,是當地難得的翻譯人才。1962年的「伊塔事件」中,玉素甫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絕不背叛黨和國家,還冒著被毆打的風險多次到邊境線勸阻他人。1979年,玉素甫不幸病逝。

2017年5月,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幾名教師來這裡調研,偶然結識了玉素甫的家人,才知道這段故事。玉素甫的妻子不懂漢語,當得知對方來自人民大學,她說了一句話,女兒翻譯後,在場的人無不震驚和感動。

這句話,就是「實事求是」。

原來,玉素甫生前不僅要求自己做到「實事求是」,也用「實事求是」影響著家人。他最小的孩子已記不清父親的形象,但卻清楚記得父親是人民大學的畢業生,還有他那句時時掛在嘴邊的「要實事求是地生活」的教誨。

陝北公學校長、後來的人大校長成仿吾曾說:「陝北公學的教學工作有三條原則:一是理論和實際相聯繫,二是教學內容少而精,三是教與學一致。」

——正是在「實事求是」的引導下,陝北公學培養了近萬名有覺悟、懂政策的革命戰士。從陝公出去的幹部,半年、一年時間,就可以拉起一支隊伍,建起一片敵後根據地。

華北大學校長、後來的人大首任校長吳玉章,則把華北大學的校訓定為「忠誠、團結、樸實、虛心」。「樸實」即「不虛偽、不輕浮、不好高騖遠、不粗枝大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態度」。

——正是在「實事求是」的引導下,華北大學成為培養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僅在1948年11月到次年1月,華北大學就有1800餘名學員奔赴平津前線,有力支持了平津解放後的軍事接管工作。

遵循這樣的歷史傳統,人民大學組建伊始,「實事求是」就成為人大師生身體力行的行為準則。

著名經濟學家高鴻業於1957年歸國,在當時「左」的思潮影響下,許多院校不願接納這個搞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美國博士,高鴻業竟一度面臨失業。

這時,恰恰是人民大學這所共產黨一手辦起來的學校把他延攬到經濟系。著名經濟學家、系主任宋濤不僅讓他潛心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帶頭聽他講西方經濟學,並說:「我們要批判人家首先要知道人家的理論是怎樣的,先弄明白了再有理有據地批判,並且還要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

2005級國際關係學院學生陳歆曾去聽人大教授、著名金融學家黃達講課。課間休息時,陳歆拿出黃達的著作《金融學》,請他簽名。80歲高齡的黃達禮貌地拒絕,說:「學術研究沒有明星,即使有的話,你也應該把『實事求是』作為明星去追。」

陳歆說,這是自己在人大上過的最生動一課。

80年來,「實事求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大人。自學校誕生之日起,在中華民族的重大轉折關口和共和國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上,都有人大人的身影。

「從改革開放初期撰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胡福明校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撰寫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的陳錫添校友,再到新世紀『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宋魚水校友,正是實事求是的校訓精神,鑄就了這所令人敬重的大學和一批傑出的校友,成為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說。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實事求是」被正式確定為校訓。同時,鐫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校訓石,也矗立在學校東門。

一名人大校友寫道:「對人大人來說,我們會聚在『實事求是』的火紅旗幟下,當我們奔赴不同的社會角色,能夠讓我們在人群中區別於眾人的,正是『實事求是』的閃耀胸章。」

時代命題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升級。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所紮根於中國的高校,一所扛起中國人文社科大旗的高校,面對紛至沓來的時代命題,迎頭而上。

近年來,「一帶一路」戰略方興未艾,無數中國企業摩拳擦掌,要去海外大展身手。

海外投資,機遇與風險並存。中國企業迫切需要權威報告,能為它們警示風險,能讓它們提前謀劃。

從2016年起,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能源與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勤華領銜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發布《「一帶一路」能源資源投資政治風險報告》。他們構建了一個涵蓋幾千個數據指標、橫跨36個維度的評估體系,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份寶貴的風險參考。

報告一經發布,便引起社會與行業廣泛關注,相關內參更是獲得了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這個政治風險指數,要起到一個預警的作用。」

法學,是人大的王牌學科之一。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法學界逐漸形成了「人大學派」,人大學派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本土化。

20世紀90年代初,人大法學院開始與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出版「中國審判案例要覽」。每年,該叢書都要從全國數百萬個案例中精選出400多個有代表性的判決,成為規範各級人民法院司法審判、豐富高校案例教學的重要用書。

「中國法學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須擁有立足於本國國情,並依賴本國文化背景產生的原生法學理論。」人大法學院教授韓大元說。

呼應時代的召喚,深耕中國的土壤。中國人民大學時刻關注中國問題,時刻研究中國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第一個經濟信息管理系、第一個計劃統計學院、第一個勞動人事學院、第一個土地管理專業、第一個檔案學院、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都誕生在中國人民大學。

這一個個「第一」,展現的是人大的實力,更是人大的眼界和擔當。

近些年,人大又積极參与國家高端智庫平台建設。短短几年,人大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已躋身國內一流高端智庫。其中,前者是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25個智庫之一。近年來,我國每個外交主場,都有人大教授和研究員的身影和聲音。

2004年至2016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中國人民大學論文數量連續13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自2005年項目初設以來,人大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總數一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社會科學總論」、化學分別於2015年、2016年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全球排名前1%;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著作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2013年,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公布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人大9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總數居全國第三,在人文社科領域位居首位。

「立學為民、治學報國,國民表率、社會棟樑」,這十六個字和「實事求是」一起,塑造了人大獨特的性格,成為人大無形的精神資產。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說:「正是因為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我們始終有著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獨特歷史優勢,有著強烈的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自信。」

9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迎來又一屆開學典禮。與往年不同,這一屆,2017級新生同唱《陝北公學校歌》,向學校80年的風雨歷程致敬。

「這兒是我們祖先發祥之地,今天我們又在這兒團聚,民族的命運全擔在我們雙肩……」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新生們在世紀館裡相聚,若干年後,他們又將在這裡畢業,從這裡奔赴中國的四面八方。他們將和先輩們一樣,帶著這所以「人民」命名的大學留給他們的深深烙印,奮進在時代前列。(本報記者 高毅哲)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30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典型經驗摘編
走出家門,就是校門
安全教育嘉年華助孩子們放飛夢想,為安全護航
築夢課堂幫特教學子圓夢
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成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