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如何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與諾貝爾獎(簡稱諾獎)擦肩而過,這樣的說法我們耳熟能詳。何謂與諾獎擦肩而過?獲得過諾獎提名但最終未能獲得諾獎者,可謂與諾獎擦肩而過。這相當於參加過奧運會並進入了最後決賽,雖最終沒奪取金牌,但已足以證明自己是世界名將。注意與諾獎擦肩而過跟近年來我們身邊不斷湧現的「諾獎級」成果不是一回事,後者雖然與諾獎同級,但其實可能壓根就沒入諾貝尓委員會法眼,更談不上與諾獎擦過肩。

眾所周知,拿個諾獎不容易。所以對絕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能與諾獎擦肩而過,也足以自豪和欣慰。如何才能與諾獎擦肩而過呢?美國《今日物理》雜誌總結了諾貝爾委員會已公開的1901-1966年間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者,從中可歸納出與諾獎擦肩而過的種種途徑。

一是強強合作。

諾獎不反對強強合作,但諾獎只鍾情獨立工作。所以,強強合作雖然有利於做出諾獎成果,但非常不利於皆大歡喜拿諾獎。你若與一個被大夥認為比你強(不一定強很多)的人合作,那麼如果合作成果得諾獎,你便十有八九與諾獎擦肩而過。

Walter Gerlach

例如蓋拉赫(Walter Gerlach),他與斯特恩(Otto Stern)共同做了個後來以他們兩人名字命名的著名實驗——斯特恩-蓋拉赫實驗,首次證實了原子角動量的量子化。斯特恩因此獲得過82次提名,並最終獲得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蓋拉赫獲得的提名比斯特恩少52次,且最終與諾獎無緣。諾獎本來可同時獎3人,而這項成果的完成者只有2人,所以當年的物理學獎完全可以讓2人皆大歡喜,但諾貝尓委員會沒有這麼做;另外,從蓋拉赫與斯特恩被提名次數的巨大差距看,提名者也大多不傾向獎兩人,足見諾獎多麼的不青睞合作。

Seth Neddermeyer

類似的例子還有尼特邁耶爾(Seth Neddermeyer),他幫助發現了正電子,獲得過20次提名,但眼睜睜看到諾獎頒給了合作夥伴安德森(Carl Anderson)。

Lester Germer

最不幸的典型是蓋末(Lester Germer),他作為電子衍射的共同發現者之一,從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共獲得26次提名,每次都與合作者戴維森(Clint Davisson)一起被提名。但隨著戴維森與競爭對手湯姆森(GeorgeThomson)——他們幾乎同時發現了這個現象——分享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蓋末得諾獎的機會徹底泡湯了。

諾貝爾委員會排除蓋末的決定值得玩味。湯姆森得諾獎的那一年只獲得了4次提名,而且每一次提名都包括蓋末和戴維森。更重要的是,所有4次提名都明確列出蓋末和戴維森作為他們的第一選擇,而第二選擇是把獎金在這3人之中平分。此外,蓋末和戴維森還獲得額外的4次提名,其中湯姆森被完全排除在外。由此看,蓋末的杯具還是緣於強強合作。

二是不顧「政治正確」。

有一類科學家,他們的成果不是不夠諾獎份量,他們「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語)也沒有錯,問題在於忘了「政治正確」——他們的科學追求被認為偏離了當時的主流,不具正統性。

Jules H. Poincare

龐加萊(Jules H. Poincare)、海耳(George Hale)和里吉(Augusto Righi)就屬於這類擦肩而過者。其中最可憐的要數龐加萊,他在1910年獲得過59%的物理學獎提名票,他也是1966年前的諾獎候選人中最被看好的一位。但是,正如弗里德曼在其《卓越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一書中解釋的,龐加萊成了諾貝爾委員會的政治犧牲品。以1907年的物理學獎頒給邁克耳遜(Albert Michelson)的「光學精密儀器」為標誌,諾貝爾委員會強烈支持推動實驗和測量的物理學家。在這些早期歲月里,理論家,如1902年諾獎得主洛倫茲(Hendrik Lorentz),不得不靠無可辯駁地解釋以前的測量來獲得機會。龐加萊的工作是純理論的,更致命的是,它很大程度上還被認為是數學。

Jan Oort

但這類的典型當屬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Jan Oort),他通過建立銀河系旋轉學說並發現銀暈,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最近,他因為與他同名的雲(即奧爾特雲)而正在名聲大噪。奧爾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共被提名24次,只有一次與一個諾獎得主一起被提名。諾貝爾委員會不獎奧爾特,主要原因是他們當時沒有把天文學看作是一個值得授諾獎的領域。海耳和哈勃(Edwin Hubble)據稱是因為同樣原因而與諾獎擦肩而過。須知,諾貝爾委員會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給天文學家授諾獎——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賴爾(Martin Ryle)和休伊什(Antony Hewish)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從那以後,才陸續有天文學家得諾獎。

三是有高原沒高峰。

Arnold Sommerfeld

史上最倒霉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者,當屬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他共獲得創紀錄的84次提名,與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波耳(Niels Bohr)和居里(Irene Joliot-Curie)等這樣的大牛分享過選票。他也是26次提名中的唯一候選人,還與其他科學家(包括後來的諾獎得主)聯合獲得25次提名。

如此有人氣或被如此多科學家看好的索末菲為什麼總是入不了諾貝尓委員會的法眼呢?據說,諾貝尓委員會認可索末菲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很多(例如,他首先提出角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提出精細結構常數且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堆在一起比那些與他同時代的諾獎得主的成果一點都不遜色,但要單挑一件工作來看,離諾獎還稍顯不足——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有高原沒高峰。

如果說諾獎是對一個科學家科學成就的最高認可,那麼索末菲一次又一次與諾獎擦肩而過的確是種遺憾。但索末菲有4個學生和至少兩個學生的學生後來成為諾獎得主,這又足以彌補他的遺憾了,畢竟,學生得諾獎比自己得諾獎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

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其它途徑還有不少。最後,給那些不愛科學但愛諾獎的人們(尤其是官員們)樹個榜樣。最出人意料的與諾貝尓物理學獎擦肩而過者當屬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他1937-40年間任英國首相,沒有任何物理背景。他的提名來自法國物理學家梅萊曼(René de Mallemann)。梅萊曼被邀請提名1939年物理學獎候選人,他在寫給諾貝爾委員會的信中寫道:「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在整個1938年,我看不到一項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工作值得如此高的榮譽。」「因此,我冒昧地給你們一個有點特殊的建議。」他的一個選擇是張伯倫,「他的個人行為避免了一場世界大戰,從而使所有的科學家能夠追求他們的研究。」因為缺乏發現或發明,張伯倫終究與諾貝尓物理學獎擦肩而過,但他還獲得過10次諾貝尓和平獎提名。

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楊振寧先生的名篇被PRL退稿的過程
漫話基因剪刀和基因編輯:細菌是功臣
王鳳云:探尋並推廣中醫藥療效的共性
研究稱現代犬的發源地只有一個
共享農業,下一個風口?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