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日:《山海經》里的怪獸們現實中竟然長這樣

今日:《山海經》里的怪獸們現實中竟然長這樣

大眾追逐名牌,行家只選尖貨!

——掃碼進入【頑主驛】商城!

如果說,《楚辭》和《詩經》分別為中國文學奠定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基石,那麼我們可以說《山海經》開創了中國神怪小說的先河。

這部先秦古籍以其瑰麗的想像,為許多中國文學典籍提供了審美原型。在之前大熱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就大量借用了《山海經》中關於上古神祗的設定:

就連《捉妖記》里的「蘿蔔精」胡巴,其實它的原型也是《山海經》中的「萌寵」帝江。

GIF/1013K

在《山海經》中短暫出現的上古眾神與各種奇珍異獸,雖只是驚鴻一瞥,但已令人意猶未盡。而這些「神獸」,要麼是上古時期先民們因動物圖騰崇拜而臆想出來的;要麼是曾經存在,如今已經滅絕的物種。

青鳥,西王母的使者 插畫師:sheep

其實,《山海經》中有很多對真實存在的動物的記載,只不過書中的稱謂和當今它們的名稱相差甚遠。

還有一些虛擬的奇珍異獸,是由古代外國進貢而來的動物演變而成,比如明朝由孟加拉國進貢的長頸鹿,就被中國人認為成了「麒麟」……(長頸鹿:???)

《瑞應麒麟圖》局部 明代 華亭沈慶臨摹本

如果你曾讀過《山海經》,就會發現古代人的想像其實都跟現實有很大聯繫:九條尾巴的狐狸;沒有面目,六隻腳一對翅膀的「萌寵」帝江;長相如雞的靈獸鳳凰...

先人將他們的想像力投射在身邊的動物上,並寄託了人類對於自然、對於自己的美好願景。

那麼《山海經》中的妖怪我們現在到底應該去何處尋找呢?這次就帶大家看看《山海經》中的妖怪在現實中的原型究竟是什麼樣子。

01

橐 蜚(tuo fei)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蜚,冬見夏蜇,服之不畏雷。

這句話的意思是:它的樣子像貓頭鷹,有人的面孔,一隻腳,叫橐蜚。冬天出沒,夏天蟄睡,把它的羽毛放在衣服中不怕打雷。

橐蜚在現實生活中長這個樣子:

這是草鴞屬,也叫猴面鷹,平時有輪流用單腳站立的習慣,所以有可能因此被古人誤認為是長著一隻腳。主要以鼠類和野兔為食,偶爾捕獵中小型鳥類、青蛙、魚和較大的昆蟲等。捕獵時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同時發出尖勵叫聲,使獵物陷於極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02

飛 鼠

《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

這種看上去萌萌噠生物現在的名字是鼯鼠,不過也有人仍舊叫他飛鼠。

飛鼠在現實生活中長這個樣子:

鼯鼠長有飛膜,可以幫助其在樹中間快速的滑行,但由於其沒有像鳥類可以產生升力的器官,因此他們只能在樹、陸中間滑翔。主要分布於亞洲、歐洲和美洲的熱帶與溫帶雨林中。21世紀初以來,由於人類的大量獵殺,鼯鼠這個物種正面臨滅絕。

03

犰 狳(qiu yu)

《山海經·東山二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荊杞。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這段話的意思是:余峨山中有一種野獸,他的樣子像兔子,有鷹的眼睛,鳥的嘴巴,蛇的尾巴,見人就裝死,被叫做犰狳,叫聲就是名字的讀音。據說犰狳一出現就會有蟲害。

現實中,他也叫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熱帶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溫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種瀕危物種。

犰狳在現實生活中長這個樣子:

大多數品種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來找食物。它們吃白蟻、螞蟻、蛇、腐肉和植物。在昆蟲食物供不應求時,犰狳就會增加覓食時間,連白天也外出活動。

04

鹿 蜀

《山海經·南山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這種神獸長得像馬,白頭紅尾,身上斑紋如虎,它的叫聲就像人在唱歌。據說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多子多福。在現在,他的名字叫做斑驢。

鹿蜀在現實生活中長這個樣子:

是非洲南部的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

05

?鼠(ci shu)

《山海經·南山經》: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尾,其名曰(此蟲)鼠,見則其邑大旱。

這句話的意思是:東部的栒狀山上有種鳥,樣子像雞,卻長著老鼠一樣的毛,名叫?鼠。見到它就意味著會發生旱災。在現代,他們的名字叫幾維鳥。

?鼠在現實生活中長這個樣子:

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髮絲,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壽命可達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

細細想來,每個《山海經》里的珍奇動物都有它們的可愛之處,如果現實中的這些動物沒有辦法滿足你對書中這些神獸的好奇心,那麼你可以看看攝影師 [ 周裕隆 ] 這一套作品。

他通過攝影和數碼處理,竟然還原了上古時代的神奇鳥獸和地理地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看似「真實」又觸摸不到的世界

作為攝影師,周裕隆一直對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興趣。這次對於《山海經》的創作,按他的話所說 「沒有特意為之,只是覺得有趣吧」 。根據古人的描述來進行具象的圖像表達,是個很好玩的過程。

帝 江

周裕隆/攝

《山海經?西次三經》記:「又西三自五十里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舞,實惟帝江也。」

蠱 雕

周裕隆/攝

《山海經?南山經》記:「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九 尾 狐

周裕隆/攝

《山海經?南山經》記:「(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猼 訑(bo yi)

周裕隆/攝

《山海經?南山經》記:「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食之無卧。」

彘(zhi)

周裕隆/攝

《山海經?南山經》記:「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鳳 皇

周裕隆/攝

《山海經?南山經》記:「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這組作品從拍攝到完成,大概花費了5年的時間。圖片中的自然場景來自北京郊外、新疆、甘肅、雲南、四川,以及東北三省等地區。

動物的素材則是來自一些真實的動物取景,另外包括一些動物標本,之後經過數字後期處理完成。周裕隆相信,以後的科技更發達,說不定還會出現全息、活體的《山海經》神獸也說不定!

誰說中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欠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lyl的自然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怎麼換水?
今日:韓寒One推薦,人手一支,做一個潔凈優雅的刷屏控!
泰國學渣3個月造出私家別墅,又拿一片魚塘震動歐美,連TED都要請他指導人生!

TAG:rlyl的自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