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靜悄悄開放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竟然要在此地的公映了!獲知這個消息以後,我就等著8月25日——儘管我早在3月就費盡周折看過這部電影,去電影院再看一遍《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對今天還能不急不躁地雕刻時光的電影人的尊重,況且,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樣的電影,看一遍是一遍的觸動。然而,好不容易等到了8月25號,我卻遺憾地發現,這麼好的電影被草草安排在了少數幾家影院放映,且多數遠離市中心,就是這樣,一個星期後電影就陸續從這些影院下線:這是一個只願意喧囂聒耳、不肯傾聽心聲的觀影時代。

好在,電影如我第一次在電腦上看到的一樣優質,甚至更加優質,因為大銀幕將演員看似靜態其實是妙到毫釐的表演放大得更加細緻入微,而院線上佳的音響效果,使阿爾比諾尼的《柔板》映襯得李·錢德勒的無心之過,更加令人扼腕,更加讓人對李·錢德勒困獸般的掙扎,無奈地同情和無助的焦灼。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平緩的電影。如果實在要從2個小時17分的電影里找到一個波峰,那就在影片的中段。第一遍看時,我先被音樂打動:曲目是17世紀義大利作曲家阿爾比諾尼的《柔板》,電影用的是管弦樂版本,絲綿般柔軟的抒情後,音樂突然舒緩卻堅定地爬升上去,燃起一撮火焰,旋即,又回到原點憂傷地徘徊又徘徊。後來,查了一下電影的《原聲大碟》,《海邊的曼徹斯特》讓《柔板》演奏了8分多鐘。8分多鐘?卻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冗長。除了弦樂聲里的《柔板》足以醉人外,在這8分鐘里,李·錢德勒何以變成我們看到的樣子:形體向下松垮、臉上難見笑容、走起路來漫無目的地急速,且與外面的世界接觸面窄到幾乎成了一條線,有了答案。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犯錯之後)

再看《海邊的曼徹斯特》,我發現自己第一遍觀看時的判斷可能不那麼準確。如果這部電影只有一處高潮,一定是這個片段:不得不回到傷心地處理哥哥後事的李,不明所以地疾走中與前妻蘭迪不期而遇,此刻,蘭迪已再嫁他人又生一子。

假如《海邊的曼徹斯特》只想要表達喪失之痛,那麼,《柔板》聲中補敘的過往就是高潮:風雪寒夜裡,為了讓孩子們的房間里溫暖一些,為了讓妻子不至於因為開了中央空調而倍感燥熱,李往火爐里添了幾根木柴,出門買啤酒時忘了在爐門前擋上防火板,於是釀成大禍。大火瞬間燃盡李和妻兒的家園,除了妻子被救出外,他們的3個孩子全都葬身火海。瑣碎但溫暖的婚姻再也繼續不下去,李·錢德勒失去了所有。

但是,《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想只講一個喪失的故事。

雖然躲到了波士頓做起了管道工,雖然蘭迪與自己離了婚,但是,只要蘭迪還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失去3個孩子的李就還有哥哥和蘭迪。與推著童車的蘭迪猝不及防地面對面,等於宣告李·錢德勒在海邊的曼徹斯特真的一無所有了,3個孩子、哥哥和蘭迪。

假如《海邊的曼徹斯特》只想表述一個喪失的故事,蘭迪突遇李,完全可以再一次痛責李讓她失去3個孩子的過失,但是蘭迪,卻為當年悲憤交加之時對李的惡語相加道歉了又道歉。在悔恨中如鼴鼠般獨自生活了那麼多年的李,假如接受了蘭迪的道歉,《海邊的曼徹斯特》也許會這樣接著講故事:與前妻冰釋前嫌的李,藉由回家鄉給哥哥辦理喪事之機,在跌倒之地重新爬起來,李的人生開始觸底反彈——我們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不都是這麼講的嗎?問題是,《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一部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所以,它推開了庸常思維就是不讓李接受蘭迪的道歉,於是,銀幕上曾經的至愛在各自的話語軌道上自說自話,銀幕外的我們則被影片出人意表的點睛之筆驚艷了:李·錢德勒就願意蜷縮在用自己的失手之過編織成的殼裡,那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感覺與失去的三個孩子同在。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沉默的失意者

李逃也似地謝絕了蘭迪一起吃午飯的邀約倉促逃離的瞬間,我意識到第二遍才讓我看懂了《海邊的曼徹斯特》,它其實想要跟觀眾探討一個問題,像李這樣情願沉溺在不堪的過往中艱難度日,是消沉還是失意者最無奈的修復方式?假如是前者,我們是不是非要伸出手去把他們從那種生活里拽出來?兩遍《海邊的曼徹斯特》之前,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兩遍《海邊的曼徹斯特》之後,我想說,給那些沉默的失意者一個遠遠的安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