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去了趟幼兒園,發現孩子們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去了趟幼兒園,發現孩子們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最近,水木清華上有個帖子特別熱,一位媽媽從幼兒園回來有感而發。






此貼一出,拍磚的很多,拍的人大概有四種觀點:






  1.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幼兒園能看出啥。



  2. 男女發育規律不同,女孩開始領先也正常。(後來作者回復,其實四個孩子兩男兩女,跟性別沒關係)



  3. 這些小孩累,我家孩子快樂就好。



  4. 舉例說明,自己周圍的人開始優秀,後來沒落,或者開始不咋滴,後來很猛。




贊同作者的人認為:

不是這些孩子學會了多少東西,而是他們學會了自律,學會了社交的情商。






那天晚上,我看完這篇貼子和爭論,久久睡不著,又翻看今年幾省高考狀元的採訪,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成績排在前1%的人,他們靠的是天賦還是努力?其實都不是。




下面這篇知乎上的文章,我收藏了很久,來回看了幾次,強烈推薦給大家,可能會讓你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有所改變或更加篤定。




作者:edmond 來源:知乎

原文鏈接: http://dwz.cn/6b4ElY






1



我們太高估智商了


以至於忽略真正重要的因素




排名在前1%的學生,既不靠天賦,也不全靠努力。

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他們看來,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考試九十多,就是天賦高,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我認為,

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

人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2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

學習習

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

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

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

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

而後者更傾向於專註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

並且兩人的認知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習慣

好的人可能相反,

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我一向認為,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不是思維過於簡單,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3




學習效率高的人


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弔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來反駁我「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接下來,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繫。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

;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演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書籍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鍊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

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4




智商帶來的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

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而那些

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

而在這個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數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註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但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想說的是: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之間……




在週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痴迷編程與熱愛遊戲痴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弔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完)








點擊查看更多育兒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網 的精彩文章:

油鹽醬醋糖,寶寶到底多大才能吃?
北大40%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 高曉松:孩子就該學點沒用的事
1歲男童突然全身發青,抽出藍紫色的血!醫生說這類食物不能這樣吃
馮小剛發微博「有幾個男人手機經得住查…要白頭就糊塗點」網友們叒炸了
那些在家不帶孩子的爸爸,最後怎麼樣了?

TAG:育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