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設計史論之日本戰後的工業設計

設計史論之日本戰後的工業設計

與歐美髮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

日本的現代設計起步要晚了至少半個世紀

日本就開始了工業化

,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日本由於推行對外軍事擴張政策

全部精力都放在擴充軍備上

致使設計行為只是一些設計師個人的事情

國家、企業和民眾沒有根本的設計意識

因此,日本始終未能進入現代設計的運動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作為戰敗國的日本

在美國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

隨著經濟的逐步復甦

終於在50年代日本開始了工業設計的起步階段

戰後日本工業設計的起步

主要表現在

現代設計意識的萌芽、確立與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的初步建立

以及工業設計的興起兩個方面。

日本現代設計意識的萌芽、確立與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美國的支持和援助下,日本把精力主要用於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美國政府於1949年制訂了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DS JIS),這種標準化工作,為日本工業設計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1949年和1950年分別在橫濱和神戶舉行的日本貿易博覽會和貿易產業博覽會上,展出了大量的美國產品,給日本產業界和設計界非常深刻的啟迪。從而日本政府一方面認識到了設計對於國民經濟和世界貿易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成立了一系列機構促進日本設計,尤其是工業設計的發展,並且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保護本國設計師的利益,獲取國外最新的設計信息,從而使姍姍來遲的現代設計意識在日本政府、產業界和國民中引起反響和受到重視。

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初,日本的設計雜誌如雨後春筍,設計組織紛紛建立,西方國家的設計師大批來到日本並進行各種設計活動。

1951年日本成立了隸屬於通產省的「日本出口貿易研究組織」,該組織一方面為日本政府提供有關產品設計的情報,另一方面負責派遣日本學生到外國留學設計和邀請國外重要設計專家來日訪問講學。當日本本國設計迅速發展起來以後,

1957年,日本通產省又不失時機地成立了一個特別部門——「工業設計促進會」,主要是幫助日本企業保護自己的設計不受外國企業的抄襲,處理外國指控日本抄襲它們的設計等事務。在其促使下,

1957年成立了日本最高獎——Gmark獎,其作用有點類似前所述義大利「金圓規獎」,其用意是在於獎勵日本工業設計的創新精神。為了防止出口產品設計和發明被仿冒、侵犯專利,日本通產省於

1957年成立了「良好設計選擇系統」以及優秀產品的證書「G級」標記,並於次年修改設計法,強調了對原設計的保護。1958年日本在通產省內設立了主管工業設計的部門——工業設計課,並制訂公布了出口工業產品的設計標準法規。

1957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成立,日本工業設計協會隨即以集體會員的身份加入了該組織,為日本設計融入世界設計奠定了基礎。

以美國著名設計師為代表的國外設計師對日本的講學、設計指導和實踐,大大促進了日本設計的發展,使設計師了解到了世界最新的設計藝術理論和技術狀況。如1951年,美國著名設計師弗蘭克·萊特、雷蒙德·羅威等訪問日本,講授工業設計發展中的眾多問題和經驗,親自示範工業設計的程序和方法。

與此同時,日本的設計師積極響應產業界和政府的政策,成立相關的設計組織,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產生了一批著名的設計藝術理論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工藝新聞》的主編勝見勝,他在《工藝新聞》雜誌1948年號上專題介紹英國工業設計協會情況、活動成績等,大大啟發了日本設計師。1951年,由龜倉雄策原弘河野鷹思等設計師成立了「日本宣傳美術會」,培養了一批戰後非常有影響的圖案設計師,如田中一光粟津潔杉普康平永井一正橫尾忠則等。

戰後日本在努力發展現代設計,特別是工業設計的過程中,教育界也紛紛成立了培養設計人才的系科或部門。

1945年,日本工藝協會成立,並建立了金漆美術工藝大學;

1949年,東京教育大學第一次舉辦了工藝建築講座,介紹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思想和實踐。

1949年,日本女子美術大學成立,日本大學成立美術學部,開設平面設計課程;

1951年,日本最重要的工業設計大學——千葉大學成立工業設計系,名稱為「工業意匠科」,日本大學也隨後建立工業計劃系,即「工業設計系」。

這些高等學校中與設計藝術相關係科的建立和有關設計課程的開設,為戰後日本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探索,現代設計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五十年代日本的工業設計及成就

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逐步恢復,日本的工業設計開始了它的發展歷程。1945年日本恢復生產金屬廚具,逐步允許為國內市場和駐日美軍生產金屬用品和家用電器;1947年日本企業得到批准可生產三百輛汽車和其它機動車輛;1948年日本開始生產電冰箱;1950年日本生產的打字機和日光燈投放國內市場。194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日本工業標準(簡稱JIS),為五十年代日本工業設計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面對著日益恢復的工業生產對工業設計提出的初步要求和需要,從五十年代初年開始,一方面,日本的「工藝指導所」開始與一些公司合作研究設計問題,各企業紛紛成立自己的設計部門,如松下、東芝、索尼公司成立設計部,豐田公司成立汽車設計部等;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舉辦一系列工業產品的設計與工業設計在人的生活中的應用的展覽,激發日本國民對工業設計作用的認識,如1949年舉辦「產業意匠展」,1951年舉辦「設計與技術展」等。

隨著日本人民對工業設計認識的深入,獨立的私人設計團體大量出現,如柳宗理的GK工業設計研究所、KAK三人團體小杉二郎設計研究室等。這些私人設計團體工作的成功展開,提高了全民的設計藝術意識,導致了1955年前後,在日本掀起了學習現代工業設計的熱潮。隨之,為培養設計人才的各種方式紛紛出現。1954年,京都紡織大學建立了工藝設計系(意匠工藝學系);1950年,日本印染設計中心成立;1959年,千葉大學成立了工業設計短期大學,以速成班的方式培養工業設計人才。與此同時,有關資料諮詢的機構和組織也紛紛成立,如1955年成立了染織中心、1956年成立了陶瓷中心、1957年成立了室內設計家協會;1958年,日本通產省設立了專門部門——工業設計課,負責管理工業設計。

五十年代,日本工業設計的發展,由於基礎薄弱和受到美國與德國等國家的影響極大,所以其發展模式在其初年帶有濃厚的模仿美國和德國狀況的色彩。

1951年,美國設計大師羅維訪問日本,使日本設計師大開眼界。在日期間,羅維不僅講授了工業設計課程,親自示範了工業設計程序與方法,而且還將美國式的設計風格、理念帶到日本,一時間,在日本設計界出現了模仿美國的風潮。而1956年,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來到日本,將20世紀發源於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藝術觀念直接帶到日本,使日本設計界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在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還舉辦了格羅佩斯和包豪斯作品展覽,表明現代主義設計藝術是與現代藝術密切結合而誕生的。1955年,在東京又舉辦了勒科布西埃萊熱(Fernand Leger, 1881~1955)、帕瑞德(CharlottePerriand, 1902—)三人作品展,進一步向日本展示了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的關係。1957年,在日本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舉辦了20世紀設計藝術展覽,展出了大量歐洲現代主義設計師的原作,展示了歐洲現代主義的設計藝術發展的歷史淵源和科學文化背景及其發展趨勢。

到了五十年代後半期,隨著日本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日本設計師對現代設計的深入理解,日本的工業設計開始走出美國式商業主義設計和德國式理性主義設計模式,在設計藝術體系和設計文化的建立上開始追求「日本風格」。日本人深知,走美國和德國的設計道路,模仿別人永遠不會有所超越,而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在對外交流中,日本驚訝發現在歐洲現代主義強大的設計浪潮衝擊下,處於北歐的斯堪的那維亞國家的設計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長期保持傳統手工藝的瑞典、丹麥、芬蘭等國家的設計在世界市場上深受好評。加上20世紀50年代,現代主義設計在世界上開始受到批評,日本人意識到這是世界藝術的轉折點,於是,日本產業界開始把「具有風格」當作對外貿易的一種手段,試圖以傳統手工藝在國外市場上贏得勝利,正是在這種思想觀念指導之下,在50年代後期日本設計形成了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體制。具體而言,在傳統方面,日本設計吸取了中國和韓國等東方國家的文化內涵,而從現代和前衛來看,表現在追隨、借鑒、模仿美國、德國和義大利的設計。傳統和現代結合的結果,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日本風格。傳統設計面向國內市場,像陶瓷、傳統工藝美術品、傳統服裝、建築、茶道、花道、盒景設計走向日益精練的高度;作為面向國際的現代設計,在日本主要表現在汽車、家用電器、照相機、現代建築和環境設計、平面、包裝、展示等設計領域。

50年代日本的設計以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為轉折點,可以說日本真正的設計發展從此開始。原因是美國為在亞洲推行其霸權主義,不惜重金支持日本。在美國巨額的經濟援助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支持下,日本經濟得到快速而持續的增長,從而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工業設計,也對工業設計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1953年日本電視台開始播送電視節目,使電視機需;伴隨著日本產業的迅速發展,日本的現代設計,尤其是1953年日本電視台開始播送電視節目,使電視機需求量大增,刺激了電視機的設計和生產。1955年隨著東芝電器公司推出的第一台電飯鍋,日本開始進入家庭電氣化時代,家電產品深入千家萬戶。1958年摩托車開始流行,1959年日本新型相機打入國際市場。這種經濟環境的變革,使日本的工業產品無論是種類,還是產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到1960年,日本電視機年產量達357萬台,佔世界第一位,摩托車產量達149萬台,佔世界第一位。

伴隨著日本產業的迅速發展,日本的現代設計,尤其是工業設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索尼公司可以看作是50年代日本工業設計飛速發展的縮影。

索尼公司成立於1945年,原來叫「東京通訊株式會社」,1950年該公司生產出第一台磁帶錄音機。1953年日本政府出面,購買到了美國西部電器公司的半導體技術專利,於1955年成功推出了第一台全晶體管收音機,受到消費者歡迎,銷路極佳。從此該公司迅猛發展。1958年公司正式改名為「SONY」,其簡潔的名稱和琅琅上口的讀音以及來自Sonic(音響)與Sonny(乖孩子)的諧音組合,使索尼(Sony)成為婦孺皆知的品牌。1959年索尼公司設計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化的電視機「TV-8-301」,這台屏幕僅20厘米、重6公斤的電視機,是第一台袖珍型電視機。其設計簡潔,功能性突出,有把手、按紐、天線和支架、結構十分合理,受到設計界的關注和好評。今天,索尼公司被世界公認為首屈一指的大型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如果從其發展歷史去探索、總結其成功經驗,應該說其關鍵之處在於其自50年代以來就十分重視設計分不開。從50年代開始,索尼公司就堅持「創造市場」的設計政策,為此擬定了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八大原則:

第一,產品必須有良好的功能;

第二,產品設計要美觀大方;

第三,優質;

第四,產品設計要具有獨創性;

第五,產品設計要講究合理性,以便於批量生產;

第六,本企業產品必須具有獨立特徵的同時,又應有設計特徵上的內部關聯性;

第七,堅固、耐用;

第八,產品對社會大環境應具有和諧、美化的作用。

索尼公司不隨大流、堅持獨創的設計原則,由於體現了現代主義設計原則所追求的精神,同時將這種精神與精緻、細膩的日本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不僅使索尼公司始終領導了世界家電行業的潮流,而且其設計的成功引發了其他公司的竟相仿效。其完善的設計體系和設計策略、設計方式,成為日本大企業設計模式的代表。

為了幫助同學可以更方便的去複習設計史論

Sujay打算將自己整理好的

一些史論筆記和乾貨整理成冊

列印成資料書

這樣可以方便大家

閱讀和記憶

需要資料冊的同學可以

提前預定哦

/ 預定方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ujay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Sujay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