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敦刻爾克》最全幕後解析——歷史原來是這樣被還原的

《敦刻爾克》最全幕後解析——歷史原來是這樣被還原的

文/紅袖添飯

截至當地時間8月31日,諾蘭新片《敦刻爾克》在北美票倉收穫超過1.746億美元;成績不錯,但不算爆款。和上一部作品《星際穿越》比,《敦》收割票房的速度略快,但在北美的最終成績,很可能持平,也即在1.9億美元左右收官。

在中國內地,《敦刻爾克》5874.5萬的首日票房(含零點場)也超過了《星際穿越》首日3340.8萬的成績,當然也和後者是在工作日(周三)上映有關。

但如果看口碑的話,兩片的差距就拉大了:在爛番茄網站上,《敦刻爾克》目前的好評率為93%,《星際穿越》為71%;如果單純只考慮影響力更大的所謂「頂級影評人」的話,他們對《星際穿越》的好評率更低,只有65%。

然而,就普通觀眾更口碑而言,無論是在爛番茄還是IMDb,《星際穿越》似乎都要高《敦刻爾克》一籌。

專業影評與大眾觀感經常不一致,本來無可厚非。但一部電影的魅力,很多時候是與它的拍攝方式與手段密切相關的。多了解那些技術措施,明白特定創作方式的局限與挑戰,可能會更欣賞電影人克服困難而展現的創新成果。

以下分別從攝影、特效、剪輯、音效四個方面,解析諾蘭及其團隊那些匪夷所思的創造。

【攝影篇】

通過媒體的各種爆料,現在可能但凡是個影迷,都知道諾蘭此次,是全程採用大格式膠片拍的《敦刻爾克》。

上圖為來自《星際穿越》的、所用三種膠片格式對比,左邊的兩種,分別是IMAX特殊規格的65毫米膠片、以及常規的70毫米膠片——這就是《敦刻爾克》唯二使用的兩種膠片。

對比普通變形35毫米膠片(上圖最右),數倍大的感光面積,讓大格式膠片清晰度和影像質感,都大大優於普通膠片;比起數字攝影方式,也有利於還原真切的歷史感。

諾蘭此前用IMAX膠片和攝影機,拍攝過《蝙蝠俠》後兩部及《星際穿越》中的部分場景,這次則利用這種最優畫質格式拍了全片的七成畫面。要不是因為IMAX膠片攝影機運行時噪音太大、不利於現場對白錄音,剩下三成場景可能都輪不到常規65毫米膠片。

採用IMAX規格拍攝的另一好處,是其無與倫比的沉浸感。在接近方形的1.43:1的膠片或激光IMAX影院放映時,觀眾有種被直接融入頂天立地巨大畫面的錯覺。可以說,真·IMAX版的《敦刻爾克》二維畫面,其包圍感超越了絕大部分3D電影。

不過,拍攝如此震撼畫面的過程,可不輕鬆。

膠片IMAX攝影機除了噪音大,另一個影響其廣泛應用的特徵,是笨重。《敦》所用的型號,已經是升級改造後的小個子了,「裸機」凈重依然超過50斤,加上全套鏡頭系統、以及碩大的膠片盒後,體重會迅猛逼近50公斤——比一位嬌俏的美少女還重!

能想像攝影師成天扛著個人拍攝么?《敦刻爾克》就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本片攝影指導Hoyte Van Hoytema,親身上陣,全程拍攝了片中全部的手持攝影鏡頭。除了岸上海灘,小船大艦,甚至還包括全部進入水下的鏡頭。

不過,片中的手持攝影鏡頭,不像其他影片中那麼晃動厲害。IMAX攝影機的自重,讓這部分手持攝影鏡頭,在傳遞緊張、惶恐等情緒的同時,還透出沉穩的氣度,彰顯本片重懸疑而非動作的特色。

本片攝影最大的挑戰,來自空戰場景。諾蘭一開始就決定,不用電腦特效,空中鏡頭全部實拍。

將近百斤的攝影機固定到二戰老飛機上、還不影響其機動性,都只是最開始的挑戰。更進一步,諾蘭要求攝影機藏到飛機座艙內、拍攝飛行員的第一視野鏡頭。面對如此「變態」的要求,幕後美工及攝影工程部門的同志們,當時估計想死的心都有:看看上圖那對比尺寸,這種要求,跟要把姚明塞進潘長江里有什麼兩樣?!

要不怎麼說很多發明創造都是逼出來的呢?

工程部門最後用類似「潛望鏡」設計的探針鏡頭,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來個近景看仔細:

後面的攝影機「裸奔」沒關係,關鍵是曲折的鏡頭系統,可以繞過前面的飛行員,捕捉其儀錶盤及瞄準器的影像;看一看空中實拍時的姿態:

如此發明,讓片中這樣精彩的鏡頭得以實現:

GIF/2.7M

注意的話,此類畫面四周存在暗角,那是加裝的稜鏡系統創造的光路、無法鋪滿碩大的IMAX65毫米膠片的緣故。這樣的畫面,只有在能滿幅放映1.43:1畫面的IMAX影院才能看到。

諾蘭堅持將膠片IMAX攝影機這樣的巨物架到實飛的飛機上,是為了強調攝影機的「物理存在感」:觀眾雖然看不到攝影機,但能感受到機位與鏡頭視角;如果攝影機不是實打實「在那兒」——比如通過虛擬攝影等數字特效方式——觀眾雖然不明所以、但還是能區分哪個場景更真實。

對以突出「真實體驗」為目標的諾蘭而言,這點很重要。

【特效篇】

看到諾蘭將IMAX攝影機架到飛機上的幕後照,眼尖的軍迷們可能興奮了:諾蘭是歷史白痴!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寸參戰的噴火戰機是單座的,怎麼可能出現雙座艙?!出現如此重大實時bug,諾蘭你還不道歉?

這些童鞋且慢,爾等反應的問題,其實是電影魔術的一部分;簡而言之,那是「移花接木」的現場特效。

電影中有沒有真飛機?當然有。不僅有,而且多得是:

不止像結隊飛過這樣的鏡頭是實拍,連部分飛機中彈冒煙的效果,也是實拍:

為了表現最真實的空戰場景,諾蘭和藝術總監去了一趟英國皇家戰爭博物館,還親自坐了一回噴火戰鬥機:

問題是,當年在敦刻爾克上空充當「護衛天使」的,是MK I型的噴火戰機,其腹部有獨特的黑白各半噴漆,敦刻爾克戰役後就改了。

找不到原裝正宗的,只能想法改造。

皇家博物館那兩架MK I,其實是億萬富翁Dan Friedkin的私人財產。這哥們擁有世界最大的老式飛機收藏之一,業界戲稱:唯一比他擁有更多噴火戰機的,只要英國女王了。

劇組找到Dan,他二話沒說借出了那兩架噴火戰機,外加一架MK V型,只要一個條件:他必須親自駕駛、參與電影拍攝。

諾蘭同意了。喏,上圖中在片場起飛的飛行員,就是Dan Friedkin本尊。

現在回到噴火戰機不是雙座艙的問題,那實際上是諾蘭買的蘇制Yak-52TW型戰機,除了雙座艙設計外,該戰機前半部分和MK I型噴火其實挺像的。

當然,諾蘭不會單憑「像」就欺騙觀眾。他讓美工部門、參考MK I的設計圖紙,3D列印出了其前臉部件,給Yak機來了個改頭換臉:

這樣,如果鏡頭只對準機頭和機艙部位,看起來就和真的MK I噴火沒區別;關鍵好處是,有雙座艙的話,諾蘭可以讓扮演飛行員的演員坐前面,然後讓真的飛行員坐後艙實際操控飛機:

同樣以「易容」方式跟觀眾見面的,還有德軍方面的Messerschmitt Bf 109E戰機:

其實是用西班牙仿製的Buchon戰機改裝的。

當然,華納再有錢,也無法讓諾蘭全部買真飛機。

片中的部分飛機,就是小比例模型。比如上圖中的德軍HE 111型轟戰機,就是可遙控的無人機。實拍時,它們可以與真飛機互動,利用透視錯覺,它們看起來和真的沒兩樣。

片中敵我雙方飛機中彈、墜毀或爆炸的鏡頭,當然還是用模型拍攝的。

比如拍湯老濕好戰友飛機墜海時,部分鏡頭來自固定在模型飛機上的IMAX攝影機。劇組用彈射器將模型升空然後一個猛子扎向海面,攝影機實時捕捉了整個過稱,那一段畫面沒有用任何電腦特效。

與飛機類似,片中出現的船隻,也是真真假假,但都是看得見、摸的著的真傢伙。

這其中,當年的驅逐艦最難找,要麼不存於世了,要麼早就拆了動力系統,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供遠觀而不可褻玩。劇組在Catham Docks找到一艘建於1944年的Cavalier驅逐艦,很合適,但當局就是不允許拖出來拍電影。

為了找艦艇,劇組跑到了波蘭、立陶宛,乃至美國,都快灰心喪氣了。好在另一撥人馬在荷蘭找到了Castor號:

這是一艘建於1950年的導航船,本身比驅逐艦小。但經過美工部門裝扮一番,遠景看起來可以假亂真。

敦刻爾克當局也很給力,他們幫劇組找到了Maillé-Brézé號驅逐艦。

問題是,該艦服役於1957年,後來趕上了現代化浪潮,到退役充當移動海軍博物館時,已加裝導彈發射器、雷達等現代武器系統。美工部門的任務,得將這些「穿越違和」的部分遮擋起來,比如給艦首部分的導演發射器、套上了多炮塔的外殼,拍全尺寸近景都不怕露餡:

至於那艘倒霉的醫療船,是在挪威找到的。

其本尊,是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艘蒸汽船。基於拍攝沉船特技的需要,劇組還打造了一個小比例的模型:

那艘被魚雷擊中的驅逐艦,也從內到外搭造了等比例模型:

該模型被放在位於環球片廠內的造浪池內,加裝燈光設置,實現可控棚拍:

在傾斜的甲板上,諾蘭和攝影指導親自上陣,為了拍出最身臨其境的視角,也是拼了:

就船隻而言,片中最大的明星,不是龐大的驅逐艦們,而是一艘名為「月石」的小艇。

被劇組找到時,這艘船在蘇格蘭待價而沽。美工部門欣喜地發現,該船連當年的油漆,都保存完好;換擋器也是當年原件。

外觀古舊了,內飾自然也得有歷史感才行。美工部門給該船捏造了一張「身份證」:

還有一張證明船老闆資歷的、1920年某項賽船盛會的海報:

片尾集體出現、將觀眾的情感帶向高潮的那些小艇,其實都是真的。

劇組聯繫到「敦刻爾克小艇聯合會」,該組織是一幫擁有當年實際參與大撤退小艇的船主,保存到現在的共計160多艘。諾蘭一聲號召,從英國各地來了約20艘,全部都是船主親駕。

在電影三條時間線中,「防波提」這條線,是歷時最長的。諾蘭及其團隊,也花了大量時間籌劃。

比如先從模型開始,設計整個場景,包括艦艇的位置,士兵上船的路徑等。

其實,這過程聽著嚴肅,實際和玩過家家差不多,相當於高級地「玩」:

你看,連樂高都用上了。

由於歲月加海邊風浪的侵蝕,當年的防波堤,在影片開拍前只剩這般:

為了再現當年原貌,劇組得自己建造。諾蘭從敦刻爾克當局那拿到當年的設計藍圖,先在海灘旁邊的一個倉庫內,搭建了18根支柱撐在海床上,每根約21*21英尺見方。

最後並沒有完全建成當年的規模,只按劇情需要建了300米左右,就這還花了四個月。

最後效果很不錯,停泊一兩艘驅逐艦不成問題。

如果你認為諾蘭凡事都玩真的,太會燒錢了。有點誤解哈。

電影人的求真,是以「呈現效果」為追求的。電影本質上是「造假」,是「以假亂真」的遊戲,就看誰能將這個遊戲玩得神鬼莫測。

上面這些近看假假的布景板,你能想像出現在諾蘭片場么?其實,從遠處看,在「強制透視效果」作用下,它們看起來還挺真的。

本片的確用到上千群演,很多時候片場看起來像這般壯觀:

或者像這般密實:

但是能省則省,在部分遠景鏡頭中,現場多半是這樣的:

再來張更清楚的近景:

看到這樣的幕後,你可能一臉黑人問號:不差錢的劇組用得著這麼省么?

問題是,假歸假,你在電影院時看不出來就成。

一切為了電影效果的話,大到飛機可以「造假」,小嘛,可以小到傳單。

GIF/1.5M

以下是影片開場德軍散發的傳單:

箭頭很有動感,氣勢十足不是?只用看一眼,就知道什麼意思。反觀歷史上德軍在敦刻爾克真實散發的傳單:

圖形和文字意思都差不多,但從「一目了然」的角度,「偽造版」顯然更省一籌。

【剪輯篇】

本片不像諾蘭前作那麼愛玩剪輯,其實內里門道也不少。

三條時間線的交叉剪輯,聽起來簡單,操作起來有較大的難度,因為它們覆蓋的時間維度不一致。諾蘭在劇本中就設定了最後三線交匯於海上一點,單具體那一點在什麼時候出現,其前後又該銜接什麼段落,讓剪輯師Lee Smith費了不少腦經。這個交匯點前後的場景,是他全片反覆剪輯最多的。

但及全流程而言,Lee不是那種過於糾結某一局部段落、第一次就力求完美的剪輯師。特別像本片這種三線交纏的結構,不從整體著手的話,越糾纏於局部越混亂。所以,Lee的策略,是在諾蘭大致發送過來全部素材之後,用很短的時間完成第一剪,基本憑感覺。然後反覆觀看那個初成品,從整體布局入手,很快能獲得很多局部的修改創意。

很多時候,某個段落鏡頭組合的「正確」感覺,就是從這種反覆觀看中「悟」出來的。比如片中的空戰段落,令人耳目一新,完全不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好萊塢同類場景給人的那種感覺:迅猛、凌亂、高速、刺激。實際上,Lee的第一剪,空戰段落的效果,更接近於這種傳統的剪輯風格,鏡頭很短,很急促,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全片的基調出來後,這樣的風格就有點格格不入了。重剪之後的鏡頭悠長,每一個戰術動作,每一次瞄準,都那麼費勁,讓人揪心……這才是與全片風格相得益彰的好剪輯。

雖說本片刻意營造一種無休無止、甚至不斷加強的懸念和緊張氛圍,其實有兩處是作為「休止符」一般的存在,讓觀眾鬆一口氣。第一處是在三位小兵從被炸的驅逐艦逃生、好不容易,爬回敦刻爾克海灘;第二處是影片結尾,兩位小兵終於到了火車上。而且,第一處從舒緩轉為再次的緊張時刻,也很講究。片中那裡切入一位絕望的英軍士兵撲向大海、企圖游回英國的鏡頭,這讓三位剛逃離眼前生死的士兵,再次面臨「如何回家」的困境。

三線交叉剪輯,因為各自時間跨度不同,實際是以湯老濕的空中線為主要調控對象。說白了,就是不能讓湯老濕就在那坐著飛,那會很無聊;得整點事,但「突發事態」又不能整得太過,會顯得太刻意。然後,在事與事之間,就可以安排切到其他兩條線了。

剪輯一般需要從同一場景的不同素材中、選擇對該場景本身、以至全片表達最有效的組合。以片中一群士兵躲在那艘荷蘭漁船中的場景為例:

諾蘭其實有拍漁船外的鏡頭,比如荷蘭漁夫走向漁船的鏡頭,但在剪輯時,為了讓觀眾全程保持懸疑與緊張,剪輯師並沒有選用那些船艙外的鏡頭,保持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效果,讓「不可知的威脅」持續發酵,直至壓潰士兵的神經,也讓影院里的觀眾緊張升級。

【音效篇】

音效的活很細微,但又不可或缺。可能大夥覺得《敦刻爾克》的音效有些「過」,但那應該主要是針對槍炮聲的設計、和音樂而言,而且那些「過」都是有來頭的。

確切地說,本片的聲音設計,更多是為了反映士兵的主觀感受,很多時候是種「心理音」,而非符合現實的「真實音」。

比如說開場不久德軍機槍的聲音,如果你在聲音設置正確的影院里,多半會嚇得想要蹦起來,現實中的子彈穿透物體的聲音,遠沒那麼強勁。同理,荷蘭漁船里,驚恐的士兵們感受到德軍打靶子彈穿透船體的聲音,也是經過加強的,以突出它們更多對士兵們脆弱神經的折磨、而非實際的物理傷害。同時,如果仔細聽的話,該場聽不到開槍的聲音。在錄製時,擬音師特意在槍口加裝了消音器,為的就是不透露下一顆子彈要來的信息,只能絕望而又焦灼地希冀不要落在自己身上。

這種種非常主觀化的音效設計,都是基於一本名為《敦刻爾克之聲》的書,作者是Joshua Levine,他採訪了很多那時仍健在的敦刻爾克倖存士兵,記錄了他們對當時情境的回憶。諾蘭請他擔任本片的歷史顧問,後者今年還專門出版了《敦刻爾克:電影大片背後的真實歷史》一書。

在《敦刻爾克之聲》那本書中,很多士兵都提到同一種令人恐懼的聲音,那是來自德軍斯圖卡俯衝式轟戰機自帶的警報器發出的聲音,也即片中這一刻表現的情景:

GIF/4.5M

當本片音效總監Richard King準備製作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聲音時,他發現當世已無存留的斯圖卡轟戰機,更絕的是,連其警報器的設計圖都沒留下來,無法按原樣複製。唯一留下來的,是二戰發生前德軍飛機製造廠的測試錄音。事實上,該錄音被廣泛應用於二戰題材的電影。

但是,諾蘭想要一版更「高保真」的警報器音效。逼得Richard和他的團隊自製了一個:

GIF/4.6M

那是一個裝在一個30加侖容量鋼製罐子中的電動警報器,加裝了共鳴器,再加上實際錄音地點選在沙漠,周圍山谷間的迴音,更讓警報聲如同死神的樂章,越近越響,似乎無窮無盡,完全展現其作為一種心理武器的作用。

再回到荷蘭漁船那段,海水從船體彈孔湧入的聲音,其實就是錄的澆花水管,只是讓水流逐漸增大,從涓涓細流到粗壯水柱,代表潮位升高帶來的水壓變化。

在表現「月光石」小艇的場景中,為了錄製那個年代老舊船體與海浪作用時發出的吱吱嘎嘎聲音,以及上世紀三十年代柴油機渦輪攪水的聲音,Richard的音效團隊,跑遍瑞典、英國、芬蘭,尋找合適的柴油動力船。之所以沒在美國找,是因為那個時期美國小艇們,多是汽油動力。

至於片中諸多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基本上都是在歐洲錄製的。比如說三種噴火戰機的聲音,是在英國錄的;而德軍MF-109戰機的轟鳴聲,則是在瑞典錄的。

可以說,幕後的點點滴滴,反映的都是電影人精益求精、奇思妙想的努力。知曉了這些門道,對電影的感悟,可能會更上一層樓。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淘票票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票票 的精彩文章:

你要相信,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
放映廳 你會偷窺嗎?
「84億美金」精靈王子奧蘭多變亡命特工 《極致追擊》殺入國慶檔
觀眾說:第一次見到這麼會玩的超級英雄

TAG:淘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