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女性易得關節炎都怪祖先不奔跑捕獵?少年你錯誤地理解了進化論

女性易得關節炎都怪祖先不奔跑捕獵?少年你錯誤地理解了進化論

較真鑒定:假/偽科學

要點(趕時間?只看要點就夠了!):

1、多項研究表明,女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確實高於男性,以膝關節炎為例,75歲的女性患病率可接近男性兩倍。

2、但是,女性易得關節炎並不是因為男女分工不同的所謂「進化差異」,而可能與女性絕經後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軟骨細胞活性降低、炎症反應增強有關。。

3、為了預防骨關節炎而完全排斥舉重等「傷膝」運動是錯誤的,專業運動機構和研究學會的共識中明確提倡合理、科學的力量鍛煉。

查證者:胡遠東 | 醫學博士、主治醫師

前兩天讀到一篇骨科大夫的文章《作為骨科醫生,我必須告訴所有女性這個真相》,裡面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女性的膝關節『天生脆弱有缺陷』,女性大多隻負責採摘和家庭事務。這種性別的分工經過千百年的進化,最終使得女性的膝蓋遠比男性脆弱的多,因此根本就不適合長跑和負重!」由於這個觀點從致病機制和運動建議方面都與筆者的認知相當不同,因此寫一篇短文行商榷。

一、女性的骨關節炎發病率比男性高?多項研究發現確實如此

在臨床上很多疾病都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比如,骨關節炎也是如此,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慢性退變為主、繼發關節緣骨贅和滑膜慢性炎症為特徵的慢性疾病,好發於手部、膝關節和髖關節等處,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均顯示女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於男性,如2014年牛津大學的一項觀察320萬人的研究結果就顯示[1]:從45歲前後開始,女性各個部位關節炎的患病率均高於男性,其中以75歲時膝關節炎的差別最為顯著,女性患病率可接近男性兩倍(圖1)。

(圖1. 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患病率,縱坐標為每千人患病率,橫坐標為年齡,黑色為膝關節炎,綠色為手關節炎,紅色為髖關節炎,短虛線為女性,長虛線為男性)

二、骨關節炎的產生只是因為「磨損老化」?並沒有這麼簡單

文章中說:骨關節炎的原因「簡單點說,就是膝關節因磨損老化而出現了不舒服」,雖然為了便於讀者理解,科普需要進行適當的簡化,但這裡未免也簡化得太過頭了。關節炎不能簡單地看成是關節的 「磨損老化」,因為關節不僅在結構上十分複雜,還存在著生理狀態下的組織再生和病理狀態下的滲出、積液和炎症等變化,其機制迥異於機械製造零件「磨損老化」而導致的性能下降。《柳葉刀》雜誌2015年的一篇關於骨關節炎的研討綜述[2]中就談到:「骨關節炎曾被認為是單純的機械性軟骨退行性病變,但現在人們已認識到它其實是影響整個關節的複雜病變,而基質蛋白酶(一類可以分解軟骨中膠原蛋白等成分的酶)的激活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圖2)。

(圖2. 正常關節(左)與骨關節炎(右)時的關節結構與分子信號通路,可見骨關節炎時發生了多種複雜的微觀改變)

三、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關節炎是分工不同導致的進化差異?完全不是

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那就是「女性大多隻負責採摘和家庭事務,不需要像男性一樣長途奔跑捕獵。這種性別的分工經過千百年的進化,最終使得女性的膝蓋遠比男性脆弱的多。」這個觀點是真的嗎?

首先,「分工不同引起進化差異」本質上是一種 「獲得性遺傳」的進化理論,最早是由法國學者拉馬克在19世紀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生物體發生變異的原因是由於環境影響和器官用進廢退的作用,而且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如果打個比方,就是長頸鹿之所以脖子長,是因為它們從祖先到現在都一直努力伸長脖子努力吃高處的樹葉,在這種不斷地持續鍛煉下,脖子就越變越長。現代進化論並不承認「獲得性遺傳」,而認為進化是由「自然選擇」造成的,還是用長頸鹿來打比方,那些脖子天生就稍微比同類長一點的長頸鹿祖先,更容易吃到高處的嫩葉,在饑荒時更容易存活下來,經過無數次這種篩選,才有了脖子長長的現代長頸鹿(圖3)。不僅如此,「獲得性遺傳」從未在高等動物中得到過驗證,只有在線蟲等低等動物中有少量實驗報道可能存在類似「獲得性遺傳」的現象,因此所謂「分工不同引起進化差異」從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

(圖3. 在拉馬克的觀點(上)中,長頸鹿的脖子經常用,所以越來越長,而在達爾文的觀點(下)中,脖子短的長頸鹿都死了,只有脖子長的才能存活並把性狀遺傳下來。「因為遠古女性不常奔跑,所以導致女性膝蓋很脆弱」就是一種典型的拉馬克式觀點)

如果進化所致的說法不成立,性別差異又是如何使女性更易患骨關節炎的呢?目前有幾種假說,一種是雌激素-軟骨細胞假說,軟骨細胞是關節中的一類具有合成和分泌基質與纖維作用的細胞,關節里那些柔軟Q彈的成分多數是它的傑作,而有研究發現軟骨細胞表面存在著可以接收雌激素信號的「天線」——雌激素受體,接收到信號以後會更賣力地合成蛋白聚糖(關節內彈性組織的主要成分之一),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軟骨細胞的「工作效率」也就大大下降了[3]。第二種是雌激素-炎症介質學說:白介素-1β、白三烯等是引起的炎症反應的重要介質,如果說炎症是機體內的一場戰爭,那炎症介質就是烽火狼煙,動物實驗發現雌激素可以抑制炎症介質合成,從而降低炎症水平 [4],此外還有其他假說,都是以雌激素的生理功能和年齡變化作為著眼點,並沒有研究證實或認為關節炎患病率的性別差異與男女分工不同有因果關係。

四、女性不應該進行下蹲或舉重鍛煉?南轅北轍

比起發病機制,我們還是更在意對疾病採取什麼樣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最為正確有效。這位大夫的文章提出:對於女性「所有的運動都建議在膝關節儘可能小負重的情況下進行」、「不建議進行跑步機上的慢跑,或者膝關節有負荷的功率自行車訓練等」、「禁止採用下蹲,甚至負重下蹲的方式」。而實際上這種觀點是與目前運動醫學界的主流共識背道而馳的,由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主持制訂的2008版美國國民鍛煉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在「運動的多種益處」中用專門一段明確指出:跳躍、跑步、健走及舉重等活動,可通過對骨骼施加壓力促進骨骼生長和健康[5]。雖然最新版的指南還在修訂當中,但在指南制訂委員會的官方網站(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guidelines/)上有著他們的最新意見:無論對於成人還是老年人,每周至少兩次包括舉重在內的肌肉鍛煉都是推薦的運動方式,而指南中並無任何建議對女性進行上述鍛煉提出限制性意見。不僅如此,2014年由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協會(OA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 ,OARSI)發布的膝關節骨關節炎非手術治療指南[6]中,十個國家組成的專家組對相關文獻的總結意見是:對於膝關節炎患者,進行包括負重和非負重鍛煉在內的力量練習,對於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均有著正面作用(圖4)。

(圖4. 力量鍛煉對膝關節炎的收益和風險評分,紅色為風險,藍色為益處,橫條越偏向右邊,說明益處越大、風險越小,可見無論對於哪種類型的膝關節炎患者,力量訓練的益處都顯著高於風險)

回顧全文,我們不難發現,女性易患骨關節病的原因是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和性別分工以及進化並沒有直接關係,為了骨骼健康,不僅不應盲目懼怕「傷膝」而排斥包括舉重在內的運動,反而應該提倡合理、科學的力量鍛煉。提出新的觀點是好事,但是應當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進行支撐,如果只是突發奇想而把假說當成定論,那就違背了現代醫學強調客觀和證據的精神了。

參考文獻:

1. Prieto-Alhambra, D.,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ly diagnosed knee, hip and hand osteoarthritis: influences of age, gender and osteoarthritis affecting other joints. Ann Rheum Dis, 2014. 73(9): p. 1659-64.

2. Glyn-Jones, S., et al., Osteoarthritis. Lancet, 2015. 386(9991): p. 376-87.

3. Abramson SB, Attur M.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osteoarthritis. Arthritis Res Ther. 2009;11:227.

4. Richette P, Dumontier MF, Francois M, et al. Dual effects of 17 beta-oestradiol in interleukin 1beta-induced proteoglycan degradation in chondrocytes. Ann Rheum Dis 2004;63:191-9

5.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Okla Nurse, 2008. 53(4): p. 25.

6. McAlindon, T.E., et al., OARSI guidelines for the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4. 22(3): p. 363-88.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平台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遠東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搖頭爺爺」被叫停了,錯誤地晃孩子的方式也該停止了
分享一條在高水平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捷徑
自釀葡萄酒好喝,可要注意這幾點才健康
劣質紙巾會導致兒童白血病?老舊謠言,別再用「致癌」騙流量了
腎臟有囊腫,是多囊腎還是單純的腎囊腫?二者的結局是不一樣的

TAG:胡遠東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