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禧真的生活荒淫十惡不赦嗎?

慈禧真的生活荒淫十惡不赦嗎?

[摘要]慈禧眼界窄、見識短、逼格低,決定了她的上限不會太高。儘管在生活作風上無大礙,權術手腕上能鎮得住大臣,但對清政府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造成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流離失所。

作者:李岩

如果曆數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女性,慈禧一定會排在前三位。而在權力最大的這些女人中,慈禧又是最有名的。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學齡兒童,提起慈禧太后四個字,恐怕誰也不會說沒聽說過。

而即使這麼有名的慈禧,我們對她的評價卻一直在變。早年教科書上,這個人可謂十惡不赦,只顧自己享樂不管國家死活,私生活還不檢點;後來隨著《走向共和》等劇的播出,慈禧形象發生了反轉,很多人又把她和勵精圖治、救國救民、壯志未酬等好詞聯繫在一起。關於慈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呢?

一、21世紀以前 抹黑階段:荒淫無度的賣國賊

「真是沒想到啊,您穿上這身衣裳,簡直就是那慈禧再世……」

「慈禧?就是一頓飯吃二百多道菜的那個皇太后?」

以上對話來自1996年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趙麗蓉、鞏漢林主演的這個小品主旨是抨擊餐飲業的高價、無序。然而趙老師無意中的一句,還是暴露了中國老百姓眼中那個慈禧太后:特別有名,沒文化的老太太都認識;生活特別奢華,奢到你難以想像。

春晚舞台上,趙麗蓉被扮成慈禧太后為飯店招攬生意

雖然慈禧去世時,離大清朝滅亡還有三年,但誰都知道,「亡國之君」的稱號不能加在6歲的溥儀頭上,也不能加在被囚禁多年的傀儡光緒頭上,而只能送給慈禧。

從25歲守寡並成為太后,到73歲病逝,中間的48年里,她一直是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而這48年又是中國人每每提起就捶胸頓足扼腕嘆息的48年,歸結起來就倆字:窩囊。圓明園被燒、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賠了好多億兩白銀、割讓了大片土地,遍覽中國歷史也很少這麼窩囊。這份仇恨,國人當然記在了慈禧身上。

於是在清末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慈禧太后基本是以純負面的形象出現在後人的記載中的。這些負面歸結起來,從弱到強大概是這麼幾類:生活奢侈、不守婦道、殘害忠良、賣國求榮。

1. 生活奢侈

這點是老百姓最熟悉的。趙麗蓉老師在小品中提的那個「每頓飯二百多道菜」的梗,非常符合普通人對奢侈的想像。無論是在普通人吃不飽飯的時代,還是「四菜一湯」被定為國宴標準的1980年代,一頓飯上百道菜都是難以想像的奢侈。

另一個奢侈的點是修建頤和園。本來皇室建園子也不是太大的事,但甲午海戰的慘敗,讓國人很容易形成一個推導鏈條:修頤和園花錢太多,導致沒錢買軍艦,軍艦差導致打不過日本人。

2. 不守婦道

關於這點,老百姓興趣特別大。在搜索引擎以「慈禧」為關鍵詞,聯想搜索第一條是「慈禧秘密生活」。這是一部距今已經超過20年的電影,從名字你也大概能猜出來講的是什麼事了,直接看圖吧——

在百度上搜索慈禧,相關聯想最多的是《慈禧秘密生活》這部電影,排前面的也多是情色方面的答案

電影《慈禧秘密生活》截圖。從內容看,這是一部典型的港產三級片

關於慈禧生活作風上的問題,很多外國人也津津樂道,這主要是源於一本書——《太后與我》。在這本由英國人埃蒙德·巴恪思(有的書譯為白克好司)的書里,慈禧基本被描寫成一個色情狂。例如寫她觀看男同性戀者做愛,只是為了開開眼,知道「你們這同性調情是如何做法」。

3. 殘害忠良

這一點影響最廣的當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讓六君子的形象特別高大,而殺害他們的慈禧就顯得很齷齪。特別是中斷了康有為、梁啟超主導,光緒皇帝做後盾的戊戌變法,更令慈禧成為罪人。至今在通行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慈禧在戊戌變法的行為依然持負面態度。

畫家王西京創作的畫作《遠去的足音》,畫的是「戊戌六君子」就義的場面

4. 賣國求榮

說慈禧賣國,主要證據是她自己說的話,尤以兩句最為著名。一句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另一句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兩句分別是簽訂《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時說的,而這兩個條約又是割地賠款數額最大,令中國損失最嚴重的兩個。慈禧賣國的說法也由此被很多人認定。

以上四點,基本塑造了慈禧十惡不赦的嘴臉。中國俗語里無論是貶損女性的詞(敗家娘們、淫婦),還是貶損男性的詞(死變態、嫉賢妒能),或是貶損帝王的詞(賣國賊、亡國之君),用到她身上好像都合適,又都不足以概括她的惡。

按照一般的故事發展方式,跌到谷底的人,應該反彈了。只是這樣惡貫滿盈的人,真的能反彈得起來嗎?

二、2000-2010 翻案階段:扛著大清帝國披荊斬棘的形象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互聯網的到來給所有人打開了前所未有的視野。而人們接受互聯網的時間先後差異,帶來了一段時間內的信息不對等。簡單說,有部分先接觸互聯網的人,他們看到了大量與書本中不同的知識,尤其是與教科書里的結論迥然不同的知識。震驚之餘,又把這些知識傳播開來,讓更多人知道。

在文史領域,這種知識差異形成了一次規模不小的歷史人物翻案風,慈禧就是首當其衝的一位。幾乎以前所有對她蓋棺論定的結論,都有了可以反駁的史料。

其實所謂新知識、新史料,在學界不是新鮮事,但擴散到大眾層面,其意義就不同了。老百姓眼裡的是每頓飯二百多道菜,沒事就跟假太監搞一搞,只為自己享樂不顧國家危難,割地賠款喪盡天良的傻x敗家娘們。不要說慈禧有點好,就是說說她沒有那麼壞,好像都是立場不堅定的。因此可想而知,21世紀初這場為慈禧翻案的網路潮流,對大眾思想層面有多大的影響。

具體來說,上一節中談到的慈禧幾大黑點,都有一定可反駁的空間。在此需要說明,以下反駁大部分基於21世紀以來的大陸出版物,此處只是歸納陳列一些反駁理由:

1. 所謂生活奢侈

很多人把甲午海戰的落敗歸咎於慈禧花了太多錢修頤和園,造成沒錢買軍艦了。客觀上講,修建頤和園確實佔用了軍費,但修頤和園這個黑鍋全讓慈禧背卻不太合適。慈禧的確主張過修頤和園,但熱衷於修頤和園的卻不止慈禧一人,光緒也很熱衷。

關於修建頤和園,光緒皇帝的熱情不比慈禧低

張鳴先生在《歷史的碎片:側擊辛亥》一書中如是說:「後人都罵西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頤養天年,其實真正熱衷於為西太后修園子的是光緒,修好了頤和園,好讓母后把權讓出來,至少別成天呆在皇宮裡指手畫腳。」

光緒急於給慈禧找個地方養老去,自己當真正的一把手,這一方面是成年男人的事業心驅使,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是康、梁等人的攛掇。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考》中說,「唯中國風氣未開,內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唯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大概意思就是「只有老大您親自出馬搞獨裁,我們國家才有希望啊」。

康有為

都說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哪個男人受得了這個?

至於每頓飯二百多道菜,這是皇室慣有的排場。清朝皇室有專門的御膳房,純為皇帝吃飯服務,歷史上哪個皇帝都是這個排場。按照清代制度的規定,皇帝膳食每日用度為白銀五十兩(相當人民幣30000元)。這個預算準備上百道菜不是什麼問題。

而且這些也不光皇帝或太后一人吃,他們用膳完畢,會將吃不完的飯菜賜予臣下,一般不會浪費。晚清侍衛的回憶錄中曾提到:「皇家比誰都更會算細賬。不僅各類廚子有人督管,連幫廚的、採買的都有。倒的泔水、拉出去的大糞也要賣出銀子來,光祿寺那不是白吃飯的。從來也沒聽說過誰膽敢隨意糟踐東西。」

總之,吃菜太多就說她奢侈,這個觀點站不住腳。

2. 所謂不守婦道

在中國,幾乎所有出名的女人都有桃色緋聞傍身,慈禧那麼大名氣自然更有。年輕輕守寡,就傳她跟太監有染,安德海、李蓮英都被傳過。事實怎樣呢?

曾伺候過慈禧的宮女可能對這事最有發言權。1940年代,北京二中教師金易與曾在儲秀宮伺候過慈禧八年的一位宮女做了鄰居,老宮女常給他們講些宮中舊事。後來這些談話被編成了《宮女談往錄》一書,被公認是關於晚清皇宮生活的一份真實、可信的記錄。

其中對於慈禧的緋聞,有如下對話——

「『外頭傳說小安子最得臉……咸豐死的時候,太后才28歲,小安子就更得寵了。那時同治帝還小,不明白事兒,等大一點懂事了,就下定狠心,非宰了小安子不可。……人們撕開他的褲子一看,卻是個缺嘴的茶壺,原來他是個假老公(太監),所以慈禧特別喜歡他。您聽說過這件事沒有?』

她笑了,從來也沒有這樣張嘴大笑過。她反過來問我:『您信嗎?皇帝並不傻,給皇帝出謀劃策的人更不傻。……清代的內務府就一年春秋兩季檢查太監,二次凈身、三次凈身的都有,通過賄賂漏檢的,當官的要掉腦袋,誰敢擔那個不是?……凈身不幹凈,誰敢給引進啊!沒事拿腦袋耍著玩,在制度上,在情理上,都是沒影的事。』」

歷史上的小安子(安德海)長左邊這樣,但因為民間傳說與慈禧的緋聞,因此影視劇中往往給他美化成右邊這樣

在中國的通俗文學中,「假太監」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存在。金庸大師在《鹿鼎記》中讓韋小寶裝成假太監搞大了建寧公主的肚子,也為這類宮廷意淫故事提供了「理論基礎」:金庸都那麼寫了,咱就隨便編吧。而上述宮女的話則為大家解開了疑惑:咱能想到的事,人家宮裡人更想得到,早就把假太監的可能性從根上斷掉了。

3. 所謂殘害忠良

在人們的印象中,慈禧好像是從頭到尾都不支持戊戌變法的。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無法解釋為什麼變法會開始。以她將變法叫停,囚禁光緒,處死六君子的手腕來講,只要她不點頭,變法是不會開始的。

而且戊戌變法兩年後的1900年,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了《變法詔書》:「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這份詔書比1898年的《定國是詔》步子邁得更大,改革決心更甚,可見她確有變法之心。當然,慈禧變法這段,教科書一般不提。

那她為什麼在1898年非要叫停變法,殺害六君子呢?很簡單,因為六君子要殺她,她要保命啊!

你說這是對六君子的誣陷?來來,看看中學教科書。譚嗣同在即將被問斬前,繼「我自橫刀向天笑」之後又喊了一句流芳百世的口號:「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中學歷史課本中有關戊戌變法的段落

這段常年收錄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標準答案上寫著:「這段表達了譚嗣同甘願為變法流血犧牲勇於獻身而喚起民族覺醒的精神。」但我們好像沒注意過他第一句:「有心殺賊」。賊是誰?當然就是慈禧太后。他在死前的心聲就是:「我們想殺慈禧,沒殺成啊!」

教科書上另一個被譴責的人是袁世凱。譚嗣同找他密謀兵變,除掉清政府中的頑固派(想想頑固派的老大是誰呢?)。袁世凱轉頭向慈禧告密,把譚嗣同賣了。後世主流觀點都罵袁世凱破壞變法進程,但他身為清政府官員,最終的決斷並不令人意外。反倒是譚嗣同等人的「謀反」罪名被坐實,怕也只能願賭服輸。

那整個故事鏈就清楚了:由光緒主導,康梁及六君子主事,慈禧在幕後支持(起碼是默許)的戊戌變法,以「帝黨」準備殺慈禧,慈禧反殺六君子並囚禁光緒而告終。這種宮廷政變,談不上誰正義誰反動,光緒及六君子的光輝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逃脫了的康、梁在海外宣傳的結果。

經過上述反駁不難發現,慈禧生活奢侈、不守婦道、殘害忠良三點,在之前都被人們誇大甚至是歪曲了。事實上,在她主政期間,中國第一所大學、第一條鐵路、第一支現代海軍、第一艘萬噸巨輪相繼誕生。同時,科舉考試八股文、凌遲處死方式等陳規陋習,也是她同意才廢除的。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北京人藝「老戲骨」呂中飾演慈禧,將慈禧塑造得很有霸氣

在2000-2010這十年間,慈禧的形象經由互聯網的一波翻案風而有了極大改觀。另外,這一時期的影視劇(如《走向共和》)也將慈禧的形象塑造得很豐滿立體,不是一味的壞。這些都有助於她形象的改善。

三、2010年後 回歸階段:並非主觀賣國,但因逼格太低導致了誤國

費正清在《劍橋晚清中國史》中提到:清朝的根本弱點在思想和體制方面。這個觀點套在慈禧身上再合適不過。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第一節我們談到了慈禧的四大黑點,第二節只反駁了三點。為什麼呢?因為第四點「賣國求榮」不太好反駁,連最為慈禧洗地的人都不好開口……

先說一個大前提,即慈禧並沒有主觀上的賣國之心。這點從常理不難推斷:她都是一國之主了,普天之下莫非她土,賣國對她有啥好處呢?誰賣國她也不會賣。不過遺憾的是,她在客觀上真的讓大清損失了大量的國土和錢財,可謂無賣國之心而有誤國之實。

在2010年後,互聯網普及面更大,很多以前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史料已不難在網上查到。隨著史料的獲取更為便捷,很多以前翻案的人物也在面臨著新的問題:「反翻案」。具體到慈禧,就是她在上一個十年被部分歷史愛好者塑造的「扛著大清帝國披荊斬棘」的形象受到了挑戰。

慈禧誤國,最大原因是自身素質的缺陷。用老話講,叫做沒文化真可怕;用新話講,叫逼格太低。

慈禧因為逼格低,幹了很多丟人現眼的事。比如坐汽車上嫌人家司機坐她前邊,覺得人家不尊重她,非常不爽等等。這還算無關緊要,但如果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逼格太低,那就不是丟人的事了。

慈禧作為老派人,一直不太喜歡洋人。尤其戊戌變法過程中,英美日等國都支持光緒,就更令她不滿。戊戌變法後不久,有一夥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人逐漸興起,自然吸引了慈禧的注意。這夥人就是義和團。一開始,清政府把他們當匪徒,欲剿滅之。打了一陣發現還挺難打。再加上他們主打滅洋旗號,慈禧覺得正可為自己所用,就改剿滅為招撫。

義和團推出的錢幣,上面有「替天行道、保清滅洋」字樣

而義和團為了顯示自己的勇猛,以及團結隊伍的需要,就跟慈禧及清政府的人使勁吹了吹牛,說自己的隊伍練過神功,可以刀槍不入。這時候,慈禧的沒文化害了自己,因為她真的信了義和團這套說辭。

等真打起仗來,義和團那幫人自信能刀槍不入,勇猛地用肉體跟洋人的洋槍洋炮硬碰,自然死得很慘。但他們還嘴硬,辯解說小孩法力小,死得多;青壯年法力強點,所以有的死有的不死;老師法力強,真能刀槍不入,所以老師就沒有傷的。(其實是老師讓人家小孩沖在最前邊,青壯年在中間,碰到有危險拿小孩當肉盾,自己趕緊跑。所以小孩基本全死,青壯年死一半,老師沒人死……)

但慈禧的低逼格讓她真信了這些,覺得義和團可以倚靠,心裡有了底,每天「必將神團咒語誦七十次,誦畢由李總管言以又亡洋夷一名等語」。再加上以前被洋人欺負得很慘,於是在義和團殺了洋人後,不僅不做外交上的彌補,反而幹了件大事:向世界宣戰,對內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我們是殺了他們洋人了,怎麼地?他們還殺我們了呢!他們有蠻力了不起啊,我有民心啊,我就是要跟他們干,哼!(原文: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彼憑悍力,我恃人心。)

這樣一種與十一國決裂的態度(八國聯軍中的八國,外加被義和團燒了使館和教堂的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三國),基本把大清國玩死了。之後的事大家都清楚了,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屍橫遍野,慈禧、光緒逃出京城,回來後簽下《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算上利息的話是9.8億兩),大清從此一蹶不振。

也就是說,慈禧懷著一腔悲憤準備與列強大戰三百回合,結果第一回合就被干趴下了。雖說她並無賣國之心,但從結果看,比任何一個賣國者玩得都大。八國聯軍統共派出兩萬左右的兵力,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能換回將近十億兩白花花的銀子。這筆錢多到列強都有點不好意思拿,於是後來有些國家把其中一部分退回來了。其中美國與清政府商定,用他們退回來的錢在京城建一所留美預科學校。後來這所學校逐漸發展壯大,成了如今我國第一學府,這就是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創始資金就來自庚子賠款

所以說,有文化對於統治者還是非常重要的。慈禧眼界窄、見識短、逼格低,決定了她的上限不會太高。儘管在生活作風上無大礙,權術手腕上能鎮得住大臣,但對清政府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造成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流離失所。從這點來說,說她是誤國之君不為過。經歷了21世紀初那幾年為慈禧翻案的浪潮後,如今對慈禧的評價更為理性,功過也能分開來說了。

結語:

作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女人,慈禧的民間評價有嚴重兩極分化的傾向。在有些人眼裡,大清朝沒有她會早很多年滅亡;而在有些人眼裡,她是一手導演了封建王朝覆滅的妖婆。在評價慈禧時,有一點很難繞開:她是個女人。因此她會遭遇更多非議,更多輕慢,更多敵視。這種對女性的不寬容,至今依然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禪意 的精彩文章:

韓薩德即將部署完畢 韓國僧人組「敢死隊」抵制
你做對了嗎?拜佛有標準動作
啥手相是天生富貴命?手握元寶紋,早晚富貴

TAG:佛心禪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