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管理現狀還是平均主義、大鍋飯?如何讓員工和老闆方向一致?

你的管理現狀還是平均主義、大鍋飯?如何讓員工和老闆方向一致?

現在有不少企業的管理現狀很像「人民公社」。比如,平均主義、大鍋飯、按出勤分配收入等等。

這種狀況的直接表現:

過分追求公平與平衡,忽視個人貢獻不同的差異化;

認為團隊價值大於個人價值,其實沒有個人價值作為支撐,團隊價值可能小於零;

擔心過度利益分配,其實做好分配機制,調動人的積極性,沒什麼不好。

老闆們誰不想做大,雖然存在風險,但機會總是審有述或力。我看到一些企業在期待做大做強、擴展新業務,因此不斷招兵買馬。

提個醒,請這些企業想清楚幾個問題:

新招的人是人工成本,還是人力資本?

是來做蛋糕的,還是來分蛋糕的?

是人效價值的創造者,還是人效浪費的製造者?

是你養他還是他養你?在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的今天,

不要把企業僅存的一點點利潤做無效的分配。做好企業、帶好團隊無非是做到四個字——「欣賞」「分錢」。

從兩句古語中我們是否能得到一些啟發: 1、士為知己者死:欣賞、認同、尊重,文化驅動,力源於內。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分配與獎勵機制,利益驅動,力源於外。

內外兼顧,潛表融匯,形成合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

士為知己者死+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 欣賞十分錢

= 利他共贏+強大團隊=成功+成就

有一家工廠,起初廠長工資與產量直接掛鉤,廠長總是喊人手不夠,加人後產量上去了,可是費用上得更快,豐產不豐收。後來廠里改革,廠長工資改為按所有員工平均工資的4倍計,廠長開始裁減工資低的人,不招新員工,結果產量掉得很快。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不設置利益驅動,員工缺乏動力,強化利益驅動,又會產生諸多有毒、有害的副產品。那麼,企業要不要強化利益分配?如何強化才利多弊少?

老闆與員工是敵對關係嗎?

傳統觀念認為,老闆與員工是天然的敵人,老闆要利潤不斷增長,員工要的是工資持續上漲;

老闆要的是員工拚命干、干出成果,員工想要的是少干多拿,責任少,福利獎勵多;

老闆希望員工理解企業經營困難,員工希望老闆體恤自己生活不易;

老闆想員工把事情當事業來干,員工只想做完現在的事情,不要加班。

有這種感覺,首先來源於思維上的差異,老闆是做事業、員工是做事情。然後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闆得到的是未來剩餘價值,而員工得到的是當下價值。

如果老闆和員工方向不一致,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如果老闆只想著讓公司賺錢:

員工就會對公司沒有歸屬感;

如果老闆只會想辦法壓榨員工收入:

員工就會想辦法違規謀取收入;

如果老闆只會畫餅誘惑員工:

員工就會想辦法務謀高就;

如果老闆只強調業績結果:

員工就會犧牲公司的未來利益來達成眼前業績。

一老闆對員工說:「我知道你的工資低,公司現在需強審多資金來發展,給你加工資還不現實,我們一起奮鬥,未來我們什麼都會有的。」員工回答說:「如果現在不來點現實的,那你要實現公司未來發展也是不現實的。」從現實出發,理想才會變成現實。

那些喜歡畫餅的老闆要留意了,可以不讓員工吃得太飽,但千萬不可以餓著肚子。畫餅還要讓員工聞到餅香。

老闆要經常問自己:

這是誰的企業?

自己一個人的企業就自己一個人累;

業績與員工收入是什麼關係?

讓員工感受到企業是大家的;

目標管理如何做到位?

要有目標激勵機制來保障;

我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是對自己負責,還是要對全體員工負責?

老闆與員工能不能統一思維、利益關係?

我認為,老闆必須先擁有「利他共贏」「分享事業」的高度與態度。老闆要站高一線先願意舍,員工才能腳踏實地努力創造。老闆開始關注員工的需求與情感,員工則會體恤老闆的壓力與辛勞。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命敏洪曾經說道:現在年輕人進入職場,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認真工作,心裡想的是我工資待遇不夠,憑什麼努力工作。但實際上最後真正在職場取勝的,是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續不懈努力的人。原因是老闆和員工的思維差異:員工希望先得到報酬再工作,老闆喜歡那些先拚命工作不計報酬的人,然後就會重用這樣的人讓員工敬業,請給一個理由:

員工為什麼要敬業?敬業能得到什麼好處。

員工憑什麼要敬業?因為又不是自己的事業。

敬業與個人長短期利益有什麼關係?讓每個人都清楚敬業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員工敬業絕不是天經地義的,為了組織利益而要求員工犧牲個人的利益是不可能持續的!

有學員經常抱怨說,員工的行動力很差,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回答說,那是因為利益的驅動力不到位。

請記下這個公式:

利益驅動力=員工行動力

如果薪酬不變動,員工怎麼會去行動

員工的行動力、創造力與薪酬波動幅度成正比。

利益在哪裡,員工的焦點就在哪裡。

員工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常常是因為看不到價值與利益。

不要抱怨員工不行動,要檢討如何給員工加動力。對員工自身來說,是因為缺乏「目標」。對企業管理來說,是因為「激勵」缺失。

凡人都懂得時間的重要,但並非所有人都珍惜時間、珍惜工作機會。老闆不要期望每個員工都勤奮,但員工不勤奮一定是管理與激勵的問題。如果員工缺乏目標感、危機感、歸屬是和成就感,那麼員工對時間就不會敬畏。因此,企業要激勵員工建立目標,並支持員工實現目標。

老闆賺了錢給員工多發一點獎勵,這是對的嗎?

如果是發發紅包、小獎金什麼的,顯得老闆為人慷慨,倒沒什麼問題。但從現實來看,大多數老闆在賺大了以後給員工發大錢的真不多。一方面,老闆認為這錢是我的我賺的,另一方面,老闆不認為這是員工的貢獻而是市場環境給他帶來的機會。

真相:企業要想賺大錢,就要懂得分錢。

發錢,發的越多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

分錢,分的越多企業就會賺的越多。

因此,小錢是用來發的,大錢是用來分的。要達到老闆與員工的共贏,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分配機制。

企業拿出20%的利潤同員工分享是否合理?

首先,這個比例不算低。在企業盈利少的時候,老闆一般願意拿,以補充員工收入的不足,計入留人的成本。

其次,由於員工分享的是存量,激勵價值不高,創造力也不強,所以一旦盈利很高時老闆未必會心甘情願地分錢。

最後,即使老闆願意高分享,還有一層擔心,就是員工拿到了很多的年終分配,一方面助長了坐享其成的不作為,另一方面可能會弱化員工下一年的戰鬥力。

真相:老闆願意分享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因為企業的財富不是老闆一個人創造的,尤其是企業發展壯大後的財富。但是,老闆一定要懂得分錢的規則和方法,把錢分出去,把心留下來,把力激發出來!

有了激勵,還要不要考核?

企業拿出20%的盈利來分配,這是激勵的大鍋,可是如何分到員工個人的碗里呢。通常的做法是:

針對崗位的不同層次與定位分別建立一個分配係數;

對各崗位做一定的年度考核,通過考核結果調整這個係數來達到所謂的公平、合理。

事實上,這種做法極其複雜,而且由於考核的差異化、主觀性、不平衡,導致員工的競相攀比和各種不滿。最關鍵的是,員工只關心到了年底能分我多少錢,分給了別人多少錢,卻不會在年初、年中努力地為經營成果拚命地創造。

真相:企業做了激勵肯定要考核,但這個考核是事後的,而且有的考核還無法直接衡量到員工對經營成果的貢獻。

因此,最好的考核,就是將考核條件、分配機制融入到激勵本身,將盈利的關鍵要素植入到考核標準,讓員工每天每月都在為結果而努力。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 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歡迎添加下面小編,曾老師個人號,保持更緊密交流

運營作者| xcjx5200 (個人號)

職位|薪酬績效諮詢師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績效謀策 的精彩文章:

經典:好老闆一定要會用人、會分錢、會分權,乾貨、案例
原創「張三」為什麼能成為優秀員工?
薪酬方案只需改變這個點,員工漲薪不增加成本絕對不是夢!附設計
幼教行業,班主任如何做級別晉陞?

TAG:績效謀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