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子說既然都是爵位,為什麼天爵人爵不同?

孟子說既然都是爵位,為什麼天爵人爵不同?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

(配圖來源網路)

一次,孟子說道:「人們以為爵位都是受封賞才能得到的,那種觀點是很片面的。其實爵位有二種,一種是人性中本有,天然的爵位;另一種是由人為封賞,人授的爵位。

到底什麼是天然的爵位呢?仁義忠信,樂此不疲地能行善事,這就是所謂的天然的爵位。至於人授的爵位,公卿大夫,這就是所謂的人授的爵位。

古人中,尤其是那些先賢聖人,尤其注重修養天然的爵位,於是到條件成熟時,順理成章的獲得人授的爵位。

可是現如今的人,雖然表面上修養的是天然的爵位,其實他們的真正目的,是在於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的目的達成後,便拋棄了表面修養天然的爵位的偽裝。

這可這種做法,真的是很糊塗啊!不僅拋棄了天然的爵位,甚至連人授的爵位,最終也必定會失去。」

(配圖來源網路)

孟子所謂的「天爵」,是精神內在的爵位,教導人們堅持仁義忠信之道,能行善事。這種爵位是不能被人奪走的。至於所謂的「人爵」是物質外在的爵位,要人為的封授,即使世襲傳承的,也會失去的時候。所以這種爵位是能夠被人奪走的。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

《孟子·告子》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鼠王丸 的精彩文章:

中國男足,願一切奇蹟皆歸你
孟子提到奪食占妻,卻沒再繼續往下說
排球場的小宇宙,天才少女龔翔宇
失去重要東西的人,會受到異樣的眼光
無名指彎曲走遠路,抱樹勝甚於愛自己

TAG:鼠王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