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刻爾克》,求生與守護

《敦刻爾克》,求生與守護

敦刻爾克,一個被戰爭史銘記的地名。二戰時期,40萬英法聯軍在此「勝利大逃亡」,至今為人樂道。但是,神一般的諾蘭導演拍攝這箇舊題材,拍出了新意。

本片沒有宏偉敘事,片頭只是用字幕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背景。然後,鏡頭沒有給當時的國家領導,沒有激烈的交戰場景,更沒有血肉橫飛的爆炸場景,連德軍都沒大部隊出現。

生者可以死,電影《敦刻爾克》,是一個求生的故事,士兵們面向大海,心向home,他們知道自己是逃兵,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希冀於大海這座屏障。

但是,軍艦不多,德軍轟炸還不少,不一定能擠上船,最初丘吉爾的最壞打算只是撤走三四萬人而已,擠上去了,還可能被炸的葬身大海。這一點,讓我聯想到龍應台寫的《1949大江大海》,到底是沒上船好,還是上了好?

雖然結局是公開的,40萬人中的33萬得以逃生,然而電影里,死亡是一個概率性事件,敵機是死神,死神收割之後,大海就是墳墓。

電影里那個假裝英國人的法國士兵,真的是費盡心機,我的心一直被這個人糾著,能活下來嗎?這個人是沒有主角光環的,或者說這部電影里就沒有主角,任何人都沒有不死的特權。我猜測這也是諾蘭的一個基本設定,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士兵們逃亡時,槍不要了,頭盔也不要了,這些都是累贅,面對從天而降的炸彈,面對吞噬一切的大海,帶槍帶頭盔的才是傻瓜。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活著就是一切。

有死就有生,生者,不是光靠自身的努力,也不是僅僅靠運氣,那些守護士兵逃亡的人,我報以最大的敬意。

英國老紳士,冒著被炸翻的風險,開著小遊船去敦刻爾克,能帶回幾個是幾個,這不僅僅是一顆勇敢的心,更是代表了英國貴族最後的驕傲,即使戰死,也死得其所,無上光榮。

還有那個想當英雄想上報紙的小男孩喬治,也讓我心疼了一把,孩子,你明明可以不去的。

英國空軍硬抗德軍轟炸機、戰鬥機是電影里為數不多的英雄場景,空軍是逃亡士兵除了船之外的生存希望。

不過,電影里的英國空軍也是拼盡所有,油沒了,飛機也沒了,飛行員也快沒了。用生命守護生命雖然是老套路,但是,這不妨礙空戰英雄成為空戰英雄。

指揮逃亡的將軍,也是淡定地站在海邊,一直不走,英國人走完了,他還要幫助法國人逃亡。這就是,死者可以生吧,明明可以帶頭走,但就是不走,我等等的。我還懷疑諾蘭是不是丘吉爾的粉絲,老丘對敦刻爾克的發言被全文收錄,不過話說回來,確實很有氣勢,激蕩人心。這次大撤退也確實保留了勝利的種子,只要人還在,希望就在。

導演諾蘭是本片的一個賣點,因為按照慣例,諾蘭會在電影里藏很多「私貨」。

我覺得,這部電影,諾蘭就是鐵了心要讓觀眾去感受戰爭狀態下的每一個個體,那些士兵眼神里的驚慌與緊張,為了能夠上船付出的努力;感受大海的沉默與無情,好像天道法則一樣的宿命安排;感受英國老紳士的沉穩,前線將軍的大氣;感受空軍護衛的執著,哪怕沒油返航,哪怕墜機大海。

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電影院看的史詩大片,不血腥、不煽情。

看電影時,注意,那一張張,驚恐的面孔和求生的眼神,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荊棘上的王冠 的精彩文章:

TAG:荊棘上的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