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誰——現代社會與認同優秀書目推介

我是誰——現代社會與認同優秀書目推介

編者按

你是否思考過,甚至從未停止思考「我是誰」?現代社會與自我認同存在著怎樣的關係?本期小編為你推薦幾本現代社會與認同的優秀著作,一定對你解讀「我是誰」這個問題有幫助。你還有什麼相關的書籍希望推薦給大家?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這是社論前沿第S685次推送

1

《自我的根源》

作者: [加]查爾斯?泰勒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副標題: 現代認同的形成

譯者: 韓震/王成兵/喬春夏/李偉 /彭立群

出版年: 2001

豆瓣評分:8.6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著名哲學家、社群主義主將查爾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譽為「近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本書討論了整個西方思想關於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與表達的作用等方面的觀念史,勾畫出現代性自我形成的過程。本書認為現代人繼承的相互衝突的道德觀,是現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義「善」的結果。

讀者點評

實際上,泰勒的這本著作正是打算通過研究在西方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的個體和集體的一些重大的「轉變經驗」來探詢現代認同形成的過程。按泰勒的認同與善不可分割的觀點,他顯然也是旨在通過這種觀念史(或曰知識考古學)的研究來描繪現代以來西方人道德空間的形變過程和道德信念的變遷過程。

——by 能工巧匠沙門哥

2

《認同的力量》

作者:[英]曼紐爾·卡斯特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譯者:曹榮湘

出版年: 2006

豆瓣評分:8.3

內容簡介

《認同的力量》(第2版)一經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到目前已經翻譯成12種語言,發行量超過100萬冊。卡斯特因此被歐盟聘為經濟顧問。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顧問安東尼·吉登斯如此評價此書:「此書堪與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相媲美。亞當·斯密為古典資本主義命名,卡爾·馬克思為壟斷資本主義命名,曼紐爾·卡斯特為信息時代命名。」

"信息時代三部曲"是曼紐爾·卡斯特畢15年之功、集各家之長撰寫的對於信息時代的思考,已經被翻譯成20種文字。《認同的力量》是其"信息時代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對全球化與網路化背景下,國家、民族、社區與個人身份認同的闡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個中文第二版,是卡斯特2004年修訂的。與第一版相比,第二版補充了許多重要的內容,如有關基地組織、美國"9·11"之後的國際政策走向、21世紀以來的全球化趨勢等,是研究了解信息時代新動向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專著。

讀者點評

大社會學家果然非同凡響,大書讀得蠻帶勁還是罕有的一次,雄心的確可以放在社會科學通識讀本的架子上。慢慢消化吧。

——by DromoBabel

3

《我們是誰》

作者: [美]亨廷頓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副標題: 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

譯者: 程克雄

出版年: 2005

豆瓣評分:8.1

內容簡介

《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包括特性/身份問題、美國特性、對美國特性的挑戰、重振美國特性四部分。將「文明衝突」的視角由國際轉向美國國內,論述了「美國國家特性」所受到的種種「挑戰」,剖析了美國在21世紀初所處的國際形勢以及美國在世界上應起的作用。

讀者點評

美國個人主義+宗教+勤勞,中國集體主義+世俗+勤勞,宿命的對手,維持團結和內部身份認同,自由主義和全球化解體美國。

——by 龍騎衛

4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作者: [英]安東尼?吉登斯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副標題: 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

譯者: 趙旭東 方文 王銘銘

出版年: 1998

豆瓣評分:8.0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了一個解釋現代性及其與自我關係的新框架。作者延續了他在《現代性的後果》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認為「極盛」或「晚期」現代性是一種後傳統的秩序,其特徵是一種發展了的制度反身性。在當下,現代制度的全球化趨勢伴隨著一種日常生活的轉型,而這種轉型又對個人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於是,自我變成了一種「反身性規劃」,經由一種可被修改的有關自我認同之敘述而實現和維持。作者試圖通過本書向讀者說明,自我的反身性規劃乃是一種控制形式,它與現代制度所體現出來的「對未來的殖民」的總方向並行不悖。然而,這種控制形式也帶來了一種質疑上述總方向的趨勢,也為晚期現代性的新政治議題提供了實質內容。

吉登斯曾經因忽略一些重要論題而遭到批評,因此在本書中,他重點關注了這些論題,其中包括有關自我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心理學。他的一系列關於現代性的論著是其思想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步,也必將成為社會理論、政治理論、人文地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必讀文獻。

讀者點評

承襲了經驗主義傳統的英人從經驗領域堆砌了現代性與主體性關係的一本書,可以對勘哈貝馬斯的現代性一書,看看英人與德人的區別。不過很好看,高級雞湯。

——by xhj

5

《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

作者: [英] 保羅·霍普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譯者: 沈毅

出版年: 2010

豆瓣評分:7.5

內容簡介

本書是討論西方社會中的社區與生活的專著,在西方,社會資本這個概念在不斷遭到侵蝕,正是這個概念,被當作聯結社會的紐帶,社會習慣、態度,人們之間的互相信任,都由此產生。當代社會被認為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個人行為的原則即是自主獨立,個人的自由行動得到了社會的支持,自我意識不斷地加強。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的作用也逐漸顯示出來。社會有經濟、公共支持等各個方面的作用,在一個純粹個人主義的社會當中,脫離社會都將產生各個方面的無效率。本書的分析,結合了政治哲學、經濟分析等方法,是一本很有見地的專業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主義時代,第二部分為重建社區,分別討論了全球化與個人主義、社區與社會資本、公民權等問題。

讀者點評

作者認為後福特主義、反傳統、全球化對個人主義影響至深,在這個不確定性的時代,人們不得不走上探索自我的道路。我疑問外部和內部對個人主義作用哪個更大呢?作者說個人主義的源頭可追溯到宗教改革時期,新教對個人自主意識的注重,那麼它的出發點至少是善意的。既然個人主義是被選擇的,那麼為什麼人們不能再去選擇過上共同體的生活呢?儘管作者提出了弘揚公共精神,但隱含卻是這有些逆時代潮流。整個環境都在推進個人主義,人們也被裹挾,重回共同體也是被動的,這樣看似乎太過無力了。但願景是好的。第一部分讀起來更舒服。

——by 大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論前沿 的精彩文章:

逃離家庭: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疏離

TAG:社論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