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教 文化:佛鐘的種類

佛教 文化:佛鐘的種類

在佛教里,鍾分大鐘和小鍾兩種。

大鐘,又稱為梵鍾、洪鐘、釣鍾、撞鐘、鯨鍾等等。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能夠清凈寺院梵剎,所以稱為梵鍾。因為它的聲響洪亮致遠,所以稱為洪鐘;因為它是吊在鍾架上被撞擊而響的,所以稱為釣鍾、撞鐘。至於它又被稱為鯨鍾,則是因為在佛經中記載,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它在遇見鯨的時候,常常會害怕地發出像鍾一樣的叫聲,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鐘身上,把撞槌做成魚形。由於蒲牢是遇見鯨才發出叫聲的,就用鯨來為鍾命名了。

小鍾,又稱為半鍾、行事鍾、喚鍾等等。因為它只有大鐘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鍾;因為它通常掛在大雄寶殿的左邊,或掛在禪堂的門口,用來擊鳴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所以叫做行事鍾;另外它還叫做喚鍾,因為它常懸掛於方丈的寮外,由侍者擊嗚,傳喚學人單獨入內參學。

佛鐘有木、石、銅、鐵等各類,一在多以銅類為多,其次是鐵類。

大鐘一般高約一百五十厘米,直徑約六十厘米。大鐘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龍頭狀的鈞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成草間,下緣成駒爪,中間部分則分為池間和乳間,乳間上並列環繞著小突起物。聯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舉,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部。

小鍾則多以黃銅鑄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更多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民俗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故事 的精彩文章:

佛教 文化:六字真言的含義
佛教 文化:佛教中三衣的含義
佛教 文化:菩薩五種相
佛教 文化:觀音菩薩的中國化

TAG:民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