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

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

內容簡介

本書向讀者闡述了情況怎樣越變越好,並說明了原因,繁榮來自人人為人人效力。

20世紀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饑荒令人憂心忡忡,70年代資源枯竭甚囂塵上,80年代酸雨來了,90年代輪到瘟疫。21世紀初,全世界為全球變暖集體焦慮。可是,這些恐慌(除了最後一個)全都來了又走了。人類只是運氣太好嗎?

主流的悲觀論調宣稱情況正在越變越糟,但他們已經這麼說了整整兩百年。

再看看實際情況。食品供給、收入和人均壽命步步走高,疾病、兒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輪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確實變得更便宜了;繼亞洲擺脫貧困之後,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腳步;互聯網、手機和集裝箱運輸前所未有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生活實際上越變越好,全球皆然。

本書不光闡述了情況怎樣越變越好,還解釋了原因。繁榮來自人人為人人效力。始於十多萬年前的交換和專業分工習慣,創造出加速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集體大腦。

編輯推薦

這本大膽的書涵蓋了人類的整個歷史,從石器時代說到互聯網,從舊制度的積重難返講到蒸汽機的發明,從新近的人口爆炸談到氣候變化可能的後果。天災人禍固然必不可免,但多虧了人類發明創造的無窮能力,21世紀必將實現巨大的經濟繁榮,最可能發生的不是氣候的災難性變化,而是中國人、印度人、非洲人,都過得像美國人那樣欣欣向榮。

《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一本讓眾人追捧的熱門書籍,就這樣一直位居於噹噹暢銷榜中。

作者簡介

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曾任《經濟學人》專欄編輯。著有多部獲獎作品,包括《人類基因組》、《靈敏基因》、《紅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國。

目錄

序言當思想有了性

第1章更好的今天

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第2章集體大腦

20萬年前至今的交換和專業化

第3章製造美德

50 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規則

第4章養活90億人

10 000年前開始的農業耕作

第5章城市的勝利

5 000年前的貿易

第6章逃離馬爾薩斯的陷阱

1200年之後的人口

第7章奴隸的解放

1700年後的能源

第8章發明中的發明

1800年後的收益遞增

第9章轉折點

1900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第10章當今時代的兩大悲觀源頭

非洲和2010年後的氣候

第11章結語

對2100年的理性樂觀態度

致謝

後記

譯者後記[1]

注釋及參考文獻

文摘

兩個人的處境都比自給自足時要好過了,而且兩個人都獲得了1個小時的閑暇時間。

其實,上面的內容不過是我從石器時代的角度重新講述了一遍股票經紀人李嘉圖1817年定義的比較優勢概念罷了。「他用的例子是英國用布匹換葡萄牙的葡萄酒,但論點是一樣的:

英國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生產布匹需要100個人一年的勞動,如呆釀造葡萄酒的話,則需要120人一年的勞動。故此,英國靠著出口布匹來進口葡萄酒是有荊自勺。在葡萄牙生產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個人一午的勞動,而在該國生產布匹,則需要90個人一年的勞動。所以,該國出口葡萄酒而進口布匹是有利的。哪怕葡萄牙進。的商品在本國可以用少於英國的勞動量生產出來,這種交換扔然可以進行。

李嘉圖定律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當中都是正確成立的,同時也出人意料。這樣的命題僅此一例。這個概念極為簡練,很難相信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要花那麼長時間才把它琢磨出來(也很難相信經濟學家們用了那麼長時間才對它做出定義);同時,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其他物種沒能利用它。我們似乎是經常利用它的唯 一物種,實在頗令人感到費解。當然,這麼說並不完全對。進化發現了李嘉圖定律,並將之應用在了「共生」上面,比如地衣類植物藻類與真菌的合作關係,又比如奶牛與瘤胃中細菌的合作關係。物種內部同樣存在這類現象,比如身體細胞之間、珊瑚群中珊瑚蟲之間或者鼴鼠群之間鼴鼠們的交換。螞蟻和白蟻取得的巨大成就(光是它們,就佔了所有陸生動物總數量的1/3)毫無疑問要歸結到勞動分工上。昆蟲的社會生活不光建立在個體複雜行為的增加之上,「更是建立在個體之間實現專業化的基礎之上。」亞馬孫雨林里的切葉蟻,一處巢穴里就可能聚集著數百萬隻,工蟻分化成四種不同的等級:小工蟻、中工蟻、大工蟻和超大工蟻。有一種切葉蟻的超大工蟻(又叫兵蟻),體重可以相當於500隻小工蟻。

點下方【寫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和態度

歡迎將此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外5號 的精彩文章:

大咖駕到!CTR洞察高峰論壇8月30日震撼來襲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梁曉濤:向雙T延展是電視媒體生存與融合發展的保障
很多人都不知道,音源對音質影響有多大
快速確定反饋迴路的參數-開關電源!

TAG:德外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