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剃髮留辮馬蹄袖對漢族服飾的毀滅

清朝剃髮留辮馬蹄袖對漢族服飾的毀滅

本文作者黃強

隋唐以降,中國是由漢民族一統天下的天朝大國,宋代雖然屢屢受到外邦侵略,總體上還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宋代的科技、軍事、文化非常繁榮,並不是後世人們誤解的羸弱的宋代。宋代雖有澶淵之盟的恥辱,但是並非總是賠款。蒙古人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元代政權,將社會上劃分為四種人群: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漢族的文化還存在,蒙古人的髮型、服飾在上層社會、蒙古人中流行,但是漢人依然可以保持漢民族的服飾穿著習慣。朱元璋推翻元代統治,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政權,中原大地又回歸到漢人政權之下。

【圖13,滿清官員服飾】

1644年3月,明代末帝崇禎皇帝弔死在北京景山的煤山,同年五月二日清兵進攻京師北京,由此開啟了滿人統治中原的朝代。滿人入關對前明政權、漢人進行了血腥屠殺,「揚州十日屠城」,慘不忍睹。為了強化滿人的統治,剃髮改裝成為清王朝政治統治與壓迫的一種手段,「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在高壓與血腥手段下,漢人改易滿人服飾,剃掉頭髮蓄上辮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服飾變革。

【圖14,影視劇留髮不留頭】

滿清鐵騎統一了大江南北,採取強硬手段對漢民族實行無情的政治壓迫,「薙髮改服」迫使漢族人士屈服。清政府在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宣布「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治重罪。已定地方仍有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殺無赦」(《清世祖實錄》卷十七)的剃髮令。甚至對上奏章為此事進諫的官員,也格殺勿論。一時間,「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成為清廷的一項絕對命令。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註疏》卷一)。剃髮令強烈地觸犯了漢民族的感情,因此激起了廣泛而強烈的反抗,反剃髮的鬥爭席捲江南。但漢民族人民最終還是改換了髮式,穿上滿清服裝,成為滿清貴族的臣民。

【圖15,影視劇清兵入關】

易服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慣用的一種方法,乃是對前代的否定,讓前代的臣民歸順。為什麼到清代易服會成為一種鬥爭?因為這是兩個民族文化的碰撞,漢族與滿族在文化背景與服飾特點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服飾變易就顯得非常明顯。中原地區經歷了元朝蒙古人統治,飽受壓迫,大明王朝推翻了元朝統治,讓漢族人民剛剛喘過去,雖然同樣受壓迫,但是在民族歧視上要得到改觀。現在又是一個滿族人的統治,從文化與心理方法抵觸很大。還有滿清後金政權的創立者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都是被大明將領李成梁殺死的,努爾哈赤對漢人非常仇恨,在後金對漢人的交戰中,斬殺無數漢人。清兵入關,更是瘋狂殘殺漢人,揚州十日屠城、嘉定屠城,都表現了清兵的殘暴、嗜血。

【圖16,清兵絞殺大明官員】

服飾變易是政權更替慣用的方法,滿清推行「留髮留頭」是為了打擊漢族,讓漢族人民屈服在他們的統治下,被他們隸役。他們要從文化與歷史上摧殘漢人文化,服飾首當其衝。

【圖17,清代服飾馬蹄袖】

正是由於這次服飾變革,使滿族的服飾形式成為中國服飾的主流,滿清的服飾長辮、馬褂、涼帽也成為大多數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服飾。儘管漢民族的服飾在清代還有所保留,明代創立的官員補服制度也被清代遵循,但是補服中的冠帽(首服)、女子的旗袍(旗人之袍)已經是滿族化的服飾了。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魯迅《野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最終在20世紀得以實現,迎來了「西風東漸」的第五次服飾變革。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文人置業那些事》等著作15本。

黃強著《金瓶梅風物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女為胡婦學胡裝 唐代何以盛行胡服
《康熙南巡圖》展示清代皇帝與大臣服飾
賜服蟒袍與黃馬褂 榮譽勝過金錢
最先看出鬼子的野心,比毛主席更早比蔣介石明智,可惜沒人聽他的
老照片看百年前吸鴉片的中國老百姓,是享受還是生不如死?

TAG:黃強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