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實力派山水畫家李曉松——案頭序語

實力派山水畫家李曉松——案頭序語

案頭序語

文/李曉松

我學山水二十餘載,先從臨摹入手。然古今名畫甚多,無法諸家描摹,辨其流派,選其偏愛,就是眼緣。

古人學畫多有師授,我學山水屬靜讀、靜思、靜悟一類,是以遊學和研修的方式逐漸完成的。在校讀書時,我學過一段時間油畫,畢業後受環境影響又開始學習國畫。選擇山水是因山水畫壯美、博大,而且更貼近自然。自元代以來,經唐、宋、元、明、清各朝,中國傳統繪畫一直延續著走進自然、散懷山水之情結,追尋身心自由而釋放,與世無爭而明志的隱逸文化。歷史的發展延伸了這種文化脈絡,也暗合我個人思追千古的軌跡。

陝北意象系列之一 136 x 67cm 2017年

筆墨是從傳統中學習得來,因而要尊重傳統,研習傳統。臨摹,作為學習國畫的重要手段,始終伴隨著我學習山水畫的全過程。通過臨摹,能夠較快地認識到中國畫的基本繪畫技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寫生可以讓自己以傳統技法為基礎,在畫中山水和真實山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寫生觀,其實是把人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間沒有阻礙,既然山水之神已達,必定形神具備,這一點是目前現代意義的「寫生」無法達到的。

陝北意象系列之二 136 x 67cm 2017年

個人臨摹古畫是從元四家入手,上追宋人,下仿明清,參悟近代。黃公望是元四大家之首,他的山水畫成就來自於他的創新精神,也創造了諸多的山水技法,不論初學還是老手都有可學之處。他早年的山體多用一些卵形或弧形幾何體組成,也就是現代人說的構成。清初「四王」和近現代黃賓虹的山水畫中都可以見到類似卵形和弧形的山石結構。《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主要代表作。山體以渴筆隨意寫出,結構清晰,很少渲染,利用山體的大小來做空間處理,對追求蒼茫一路畫風的山水畫家有著深遠影響,還有他的雪景山水,用層層相加,不斷重複的方角筆觸形式寫出,空靈繁雜。當代浙江一派的中青年山水畫家多取其法。

陝北意象系列之三 136 x 67cm 2017年

倪瓚的山水風格是在他中期形成的,早年藏書千卷,有潔癖,是歷代人品與畫品相一致的一個例證。所作山水樹木疏簡平淡,空寂高潔,作畫多以淡墨渴筆的折帶皴為主,中側並用,乾濕不同,橫拖豎皴畫出平緩矮丘。從他的畫面中很難找出物質時代的東西來,這種平淡寧靜遠離塵囂的境界和他渴求逃脫污濁塵世的願望,讓當代混跡於塵俗的畫家們汗顏。以《容膝齋圖》最具代表性。我畫的有些南方水鄉題材的山水在遠山的處理上借鑒過此法。

陝北意象系列之四 136 x 67cm 2017年

王蒙的山水畫能把觀者的視線引入連續多重的空間里。在可居,可玩,可游的景色中像在敘述著什麼。部分作品加入人物點綴在整個畫面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山石樹木多用枯澀之筆,繁密複雜而有規律,中期作品最好,晚期山水忙於應酬所致用筆略顯鬆散、荒率。其情況和倪雲林有相像之處。王蒙作畫多用細筆,自創牛毛解索皴,對後人影響很大,山東一帶的年青畫家們多追其皴法。我早期學習山水畫的第一張臨摹畫就是王蒙的《青卡隱居圖》。當時範本的印刷水平有限,只能臨其大意。

陝北意象系列之五 136 x 67cm 2017年

吳鎮品性孤潔,善畫山水與竹子,用筆多用中鋒藏鋒。短披麻有董、巨之痕。筆墨圓渾沉厚,但用力均勻,畫面構圖奇巧,多畫《漁父圖》之類的題材,與其性格有關。我認為後期清代龔賢的用筆多取其處。以上為元代山水四大家,當然元代還有很多優秀的大家,如趙孟頫,管道升,李開等人,畫功深厚,各有千秋。

陝北意象系列之六 136 x 67cm 2017年

學習宋畫是我在有了對元人作品學習的基礎之後而進行的。針對自身情況加以分類,逐幅篩選,根據當前的創作情況擇選出更加有實用性的作品去臨習。宋人之畫,畫風嚴謹,有宏大寂靜之大美。若能得其鳳毛麟角,在之後的大幅創作中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後來的山水創作包括氣息受宋畫影響頗深。在學習宋畫之前我也臨習過五代的董源的《夏山圖》。我是取其局部放大來完成的,此畫中多用披麻皴,礬頭加濕墨點,並用水墨來層層積染,繁茂厚重。對我以後的積墨很有幫助。巨然的《層岩叢樹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臨習時受條件限制,書店裡範本很少,主要參考《藝苑掇英》刊物上的印刷品臨摹。現在看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此圖多用長披麻皴,中鋒寫出,筆性流暢,山體沒有太多變化,像土坡丘陵地帶的土山,單純厚重而豐富,積墨含而不露,空靈中有仙氣。雖是絹本,但水積效果很高明。荒蕪空寂之感充滿畫面,又有禪佛之意。

清涼世界 136cm×68cm 2014年

宋代李成被譽為「天下山水第一人」,他的山水作品與巨然、范寬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技法皴法和表現物象不同,但在山體上段的處理上,都是屬於單純而豐富的,用水墨層層積染升華出一種淡墨薄霧的山水風格來。畫面都呈現出寂靜之美。李成的《晴巒蕭寺圖》畫面荒寒清古,山石多用小斧劈皴而夾雜著短披麻皴,筆性爽朗,始創寒林之畫風,有種冰凍刺骨之感,不愧為古今之山水大家。2004年我曾取法於他的《晴巒蕭寺圖》創作《雲壑煙林圖》大幅山水,寫北方晚景,略得其韻。

三千世界 136cmx68cm 2014年

李唐為南宋四大家之首,用筆沉厚硬朗,用大斧劈皴所繪山石氣勢宏大,有北方山水之壯麗美。所繪《萬壑松風圖》是學習山水畫者的必摹之本。范寬和李成在中國繪畫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人物,在山水畫的創作上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也是歷代山水畫家們追求的榜樣。郭熙也是一位重量級的山水大家,其《早春圖》千岩層疊,雲氣磅礴,畫中早春景色千姿百態,雖繁複卻井然有序。自創捲雲皴與蟹爪法,對後世影響頗大。

路遇故山 136x68cm 2015年

在明四大家上我也下過很大功夫,首選了沈周的《廬山高圖》,這也是沈周的成名代表作之一,筆法取自王蒙,但立意特別清心,中段白山留出也別具新意。是其為老師陳寬祝壽而特別用心創作。筆法細膩,元氣流暢。我前期臨摹過王蒙的作品,臨摹起《廬山高圖》來也比較有感覺。沈周臨摹古畫很多,他是典型的在模仿大師的作品中逐漸形成自己風格特點的。所謂業精於勤,學到老,臨到老。到現在我仍然保持著對傳統的學習和探索,這讓我在山水創作的道路上受益匪淺。沈周的詩畫組合對後世文人的影響同樣深遠。他在晚期作品中多用釘頭皴,禿筆寫出,構圖簡潔,筆性粗重爽快,技法純熟,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加上他的詩書畫的相互結合,在畫史上文人畫的地位越來越高。

映水藏山 136x68cm 2015年

文徵明是沈周的學生,他的作品大多溫文爾雅,不溫不火平淡無奇,沒有特別精彩的力作,但也沒有大失水準的劣品。他的畫風細膩,筆法精妙,設淡色青綠或淺降。我只讀不臨。但他的《古木寒山圖》,構圖奇巧,險中求夷,畫面飽滿,穿插疏密有致,很有現代感,我還是比較喜歡的。

月下觀山太行系列之一 180 x 96cm 2014年

唐寅一生坎坷,是故事很多的一位名家。詩書、山水、花鳥、人物都有很高造詣,對後人影響頗深。在「明四家」中唐寅名氣最大,這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民間關於他的故事也很多。他的代表作是《山路禪聲圖》,筆墨精湛,山高峰峻,小橋泉溪,蒼松在風中搖曳,意境清遠。這種畫面的疏密穿插,節奏安排得非常有韻律。後人均拿此作與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相媲美。《山路禪聲圖》是絹本,但我認為此作品雖然精妙,卻也只是借宋人筆意抒寫自己性情一類。雖得其神韻,但缺少原創性。然從學習、研究的角度來說,是難得的一幅好的臨摹範本。他的仕女人物畫題材也在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仇英是明四家最後一位,也是一位天才畫家。他也是通過臨摹古畫,廣泛吸取前代大師創作經驗而逐漸形成自己風格的畫家,這和沈周的學習過程很相似。出身低微而能名列四家之一,實屬不易,其功夫可鑒,但筆墨特點一般,略顯工匠。設色典雅,艷麗中能得古樸,深得宋代趙伯駒青綠山水之神韻。

月下觀山太行系列之二 180 x 96cm 2014年

在這裡也說說清代畫壇。清有四僧、四王、六家、八怪之說,其風格互不雷同,以創新與復古兩大派最具代表。在清代的畫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風格。八大在繪畫史上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的花鳥筆墨十分簡潔,格調高逸,醇厚;山水用筆古拙,枯索中透出蒼健,但部分作品略顯荒率。時人多認為八大用筆是用禿筆,其實不然,他是用長鋒新筆見禿勢者。後來者很多學其用筆,但都難以到達此筆性。石濤與八大身世有些相似,同為朱明宗室後裔。石濤擅長山水、竹石,筆性豪放,技法多變,非常注重個性表露。構圖奇崛,變幻莫測,有禪道之清奇之象。我認為石濤早期畫黃山一帶景色常以淡渴筆勾皴山石,淡墨暈染,筆性以中鋒為主,晚期突變,用筆挺健,中側鋒並用,勾皴一氣呵成,加以墨點破線。他晚期的筆法取自於雲林的基礎又加以強化,在他的傳世作品《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的中段和遠山處理上其用筆可見。石濤不只在畫作上有較大突破和影響力,其《苦瓜和尚畫語錄》對中國畫的筆墨論述更有獨到之處,「筆墨當隨時代」這句名言一直影響中國畫界至今。我學石濤多年,在實踐中我認為石濤用筆是長鋒禿筆見纖細者,而學者多不知。初學畫者不應從石入手,因為部分作品過於性情表露,用筆用墨隨機性也很強,把握不當容易沾染習氣。

月下觀山太行系列之三 180 x 96cm 2014年

在繼承傳統方面,黃賓虹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對筆墨的創造性和破壞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創「五筆七墨法」,根據自然丘壑並集眾家之長創造出獨有的「兼染帶皴法」。其山水從有形到無形,從神韻到逸格的演化,讓我們能從其中感受到神秘的東方古老的藝術美感。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黃賓虹的山水,「蒼茫莫測,渾厚華滋」。其一生追求「內美」,是人格與畫風融合的又一巔峰代表,也是當代山水畫界目前的主要研究對象。

秋日黃昏 136cmx68cm 2014年

在當今中國山水畫壇發展的形態中,作為一名山水畫家,通過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學習、研究,我深刻地了解到,臨習古畫不僅僅是研習其筆墨技法,也不是其間架結構,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價值,以及藝術本質的最原始的推動力——創造。

寫意閭山一段奇 68x34cm 2017年

學習古畫就是多讀、多看、多動手,然後是分解、理解和見解。可以背臨,意臨,也可以逐段局部臨摹,但不要受條框限制,吸收各家營養,結合寫生創作,堅持不懈,定能大成。以上是我在臨習古人繪畫中的一點粗淺認識。古之繪畫,技法多變,玄妙深奧,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也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2012年7月3日

康屯午後即景 68x34cm 2017年

藝術簡介:

李曉松,1968年生於山東淄博。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

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畫家、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李曉松藝術工作室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卧居 的精彩文章:

山水畫名家李曉松——畫乃心印:《月下觀山太行系列之三》
難得一見的石濤高清大圖山水畫

TAG:清卧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