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問題》引言《下》

南懷瑾老師:《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問題》引言《下》

《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問題》引言(下)

南懷瑾

宗法社會的辨別

假定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明我們歷史文化上的社會史跡,也有把我們過去的氏族宗法關係,叫它作「宗法社會」的。嚴格地說來,這還是有問題的。因為社會,是基於共同利益,或共同目的,集體合作的一種組織。我們祖先的宗法社會,只是一種民族精神所系的代表和象徵。它以不忘民族的本來源流,傳承繼續先人的祖德,要求後世子孫的發揚光大;它既不是有一種群體法定的組織,猶如西方的社會一樣;更不是為了一種共同的利益,達到一個政治或經濟上的目的。宗法,只能說是傳統文化中心的「禮」的表現,這個禮,它具有相似於宗教性的,人情味的,是人類文化精神之升華,而且是性情和理法並重的。重性情,所以推崇天然,就輕視人為的組織;重理法,便講禮義,裁定性情,使它合於人倫群體的活動。它與西方社會的只注重組織,是大有出入的。

我認為人世間最高的組織,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真感情的結合,所謂至性至情的流露。其次,才是如宗教一樣的信仰,所謂崇拜的服從。再其次,才是法律和規範。至於從利害相關的集合,用權位生殺來範圍,那是等而下之,等於市場的交易而已。凡事之不近於天然法則,違反人之性情的,沒有不失敗的道理。以社會學理的歷史來講,利害相關的組織,可能在社會史上,暫時佔去時代的一頁,但決不能爭取千秋。

至於我們歷史上的宗法社會,它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的家族。由家族和家族之間的結合,就是宗族。由宗族和氏族之間的結合,就是國家的社稷和宗廟。社稷、宗廟和宗祠,就是介乎人和天神之間的象徵代表。貴為天子,還須畏懼天命,所以便當敬重社稷宗廟和山川神祇。如是普通的平民,不敬重宗族和宗祠,從禮儀為法律的中心觀點而論,已經犯了大不敬的罪行,以傳統文化思想的觀念而論,便是獲罪於天,得罪了祖宗神祇,應該是罪無可逭,便無可祈禱之處了。可是它在禮儀傳統的風俗習慣上和國家的法律觀點上,雖然有此成法,但是並不同於西方和現代社團似的社會組織。漢唐以後的祠廟,後來通稱為各個宗族之間的祠堂,那也並非是一種社會的組織,只能說是民族精神的中心所系。它相近於宗教性質,平時並無社會活動的作用,每逢歲時,便由族長率領同族中的人們,共同致祭於自己的祖先。族長雖由一族中輩分最高的人出任,但是也不是由法規的組織產生,那只是由傳統文化禮的觀念,人為的自然推崇。如遇族中的子孫們犯了違反傳統禮儀的行為,由族長召集全族的人們,開祠堂門,拜祖宗,稟請祖先以宗法來評理,評定一事或一人的是非罪惡,也必須合乎天理、國法、人情。這也只是秉承禮儀的安排,便不同於法規紀律的性質,或是組織的制裁。

鄉里之間的里正和保正,或者社董,那是清代沿用唐宋以來地方自治保甲的名稱,等於現在的鄉里長。社倉,是宋代以後為地方儲備饑饉賑濟的福利事業,後來也有叫作義倉的。社學,是明代以後實施的鄉村國民教育。這些都如眾所周知,不能與社會這個名詞,混為一談。

再推溯到秦漢以上,講到社會政治的關係,更為簡單,那時的文化思想,政治和教育,本來不能太過於劃分。所謂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在精神上,幾乎還保有上古質樸的觀念,還是三位一體的。能夠影響地方社會之間,也只有從禮義的傳統上,自然地敬老尊賢。秦漢時代的老和公,只是一種尊崇敬重的稱呼,並不是社會領袖的職銜。例如《左傳》所稱的「三老」,據服虔疏引:「三老者,工老,商老,農老。」古天子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禮養之。據《漢高祖紀》所載:「舉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長三老。」宋祁說:「鄉有三老,掌教化,秦制也。」兩漢都沿用這種制度。

所以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上,真難找出真正如西方社會組織的一種社會。初有社會的規模的,只有先秦的墨道,才略具有特殊社會的風規。其次,就是開始於唐代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它影響元、明、清以後的歷史和社會,以及民族革命為宗旨的幫會組織。但是叢林制度,它既不同於西方的宗教社會,又不同於西方宗教的教育中心的神學院。至於幫會的組織呢?以傳統的俠義精神,和政治活動相融會,說它是為了當時革命性的反正集團,確很正確,如果比之西方社會或流氓集團,推原它的初衷,當然也頗有出入了。

結論

倘若專講社會學而研究社會史的問題,那便立場不同,觀念有別,應該另作一種說法。也可以說,我們在近六十年來,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才有社會等等問題的產生,所以理論的依據與文化思想的方向,截然各有不同。不過我只想從觀今宜鑒古的遺訓,述說唐宋以來的叢林制度,和它如何影響後世的幫會組織;以此作為今後我們吸收融化東西文化,跨進新的時代,提供留心社會問題者的參考而已。

(西元一九六二年,台北)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出版信息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作```者:南懷瑾先生

出```版:東方出版社

年```份:2016年4月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生命的歧途
夢參老和尚:如何修學三皈依《七》
劉雨虹老師:猜一猜
文化視角:名相狄仁傑以不凈觀拒美色
夢參老和尚:如何修學三皈依《六》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