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能憲:如何讀懂古人

王能憲:如何讀懂古人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冊子,絕大部分是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閱讀和欣賞》節目撰寫的中國古典詩文賞析稿,因此有必要對這個節目以及我與這個節目的因緣做一些介紹。

《閱讀和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一個歷久不衰的王牌節目。記得小時候在偏僻的鄉村無書可讀,更沒有電視可看,收聽《閱讀和欣賞》成了我的必修課。節目中介紹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居多。那深入淺出的講解,鞭辟入裡的分析,加上播音員充滿激情、富有表現力的播講,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我由一名忠實聽眾成為一名作者,這要感謝《閱讀和欣賞》節目的資深編輯劉刈先生。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在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劉刈先生看到我在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就直接給我寫信,約我給《閱讀和欣賞》節目寫稿。我如約寫了幾篇,都被採用並播出了。隨後不久,我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與劉先生有了直接見面的機會,聯繫也多了起來。開始是劉先生出題,我寫好稿後寄給他,經他編輯加工後再進行錄播,每次都要及時通知我播出時間,讓我聽後注意有無錯誤,有時還真能發現一兩處差錯,即在重播或彙編出版時予以訂正。後來寫得多了,劉先生認為我的賞析稿寫得很對路,完全適應了廣播稿的特點和要求,就乾脆讓我自己確定選題,當然都是我專業範圍之內的古典詩文,稿子寄給他幾乎不做什麼改動就播出了。這樣持續了兩三年,後來因為工作變動未能繼續下去,卻不料竟積累了這幾十篇稿子。

最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副台長王燕春先生,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閱讀和欣賞〉讀聽兩用叢書》的序文中講到《閱讀和欣賞》節目的特色時說,人們把它概括為「三名」,即名人介紹名作,由名播音員廣播。的確,擔任《閱讀和欣賞》節目播音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如夏青、葛蘭、方明、林如、丁然等。稿子一經他們播出,往往就能產生神奇的效果,使古典名作的神韻聲情並茂地傳達給廣大聽眾。至於說名人介紹名作,名作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介紹名作的即撰寫賞析稿的是否都是名人呢?未必盡然,因為連我等無名之輩也廁身其間。誠然,撰稿人當中也的確有不少名人,許多甚至是我們敬仰的大學者,如葉聖陶、夏承燾、蕭滌非、周振甫、吳小如、袁行霈等人。

我這幾十篇古典詩文賞析稿,正是在聽了和讀了前輩學者的賞析文章之後嘗試著撰寫而成的,雖然遠不能達到他們的境界,卻也是十分認真、十分用心地寫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有幾點感觸頗深,願意提出來與讀者諸君共同探討。

第一,力求體悟古人寫作時的心境、情感、筆墨。這當然殊非易事,因為寫作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金聖嘆說過:「飯前思得一文未作,飯後作之則為另一文。」「飯前」與「飯後」的差別尚且如此,何況是相隔了千百年的古人之作,更何況那些根本就無法給予準確系年的作品,有的甚至究竟是早年之作還是晚歲之作都是一筆糊塗賬。連年代都無法確考,又如何能體察其寫作時的所思所感呢?據我的體會,儘管如此困難,還是應當努力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這首先要知人論世。孟夫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豈止知其人,還要知其世。不僅要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經歷、志趣、交遊,等等,還要了解、研究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這就需要閱讀作者的全部作品和相關的史籍,全面地、系統地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人生態度。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為人和為文。其次是不能孤立地理解某一篇作品。我們閱讀和欣賞任何一篇古典詩文,都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孤立地理解「這一篇」,要與作者的其他作品聯繫起來,與作者師友的有關作品聯繫起來,與作者同時代人或後人的評論聯繫起來。只要做到了這兩條,就能夠從總體上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就能夠大體上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為什麼這樣想,而不那樣想;為什麼這樣寫,而不那樣寫。

第二,力求避免主觀性。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講的就是主觀性亦即所謂接受美學的問題。讀者的主觀性—即讀者閱讀作品時不同的主觀感受—導致對作品理解的差異性。每一個讀者自身的經歷、學識、情趣,乃至思想立場、道德觀念、思維方式,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閱讀同一時代人或者相去不遠時代人的作品尚且如此,那麼閱讀古人的作品,由於歷史時代、生活環境、人情風俗等的差異,這種主觀性帶來的問題尤為突出。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才有「詩無達詁」「文無定解」的感嘆。馮友蘭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談到歷史與歷史教科書的區別時講過這樣的話:真實的歷史是客觀存在,人寫的歷史則是主觀認識(大意)。這是十分精闢的見解。我常常想,寫古典詩文的賞析稿,相對於古典詩文「文本」這一客觀存在也便是主觀認識了,這與寫闡釋歷史的教科書同客觀存在的歷史之間的關係頗有相似之處。問題是這種主觀認識如何做到「與歷史的本來面目」相一致或者相接近,盡量避免或減少由於主觀性造成的對作品理解的偏差。這就是我在收集到本書的一篇賞析文章中提出的,雖不能達到其「絕對值」,但應儘可能尋求其「近似值」。雖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但畢竟「今月曾經照古人」,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去理解古人及其作品,力求使賞析稿符合古人的原意,盡量避免或減少自己的主觀性,這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第三,力求賞析文稿語言的通俗和文辭的優美。深入淺出,是做學問值得倡導、值得稱道的一種精神和境界,也是寫賞析文章應當追求、應當做到的。尤其是作為廣播稿的《閱讀和欣賞》,更要以淺近通俗的語言和優美動人的文辭,把古典詩文名篇豐富的內涵和美妙的意境加以解析和闡發,再通過播音員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播講,傳達給廣大聽眾。因為電台播音播過即逝,不可能重複,必須讓聽眾聽明白,絕不可用太生僻和艱深的詞語,更不允許「掉書袋」,過多地旁徵博引。這就是為什麼廣播賞析稿特別要力求深入淺出的道理。同時,古典詩文名篇大都文采斐然,如果賞析文章寫得乾澀呆板,不僅不能很好地闡發和體現原作的藝術魅力,恐怕也難以引人入勝,有效地幫助讀者(聽眾)欣賞古典詩文的深厚意蘊。

因而賞析文章也應當講究文采,成為與原作相稱的藝術品。

以上幾點是我在寫賞析文章時感受最深的體會,也是我始終如一去追求並努力去實踐的,至於做得如何,達到了什麼程度,這就有待於讀者諸君閱讀了本書之後予以評判。我在這裡懇切地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的批評指教。

書中所收錄的都是中國古典詩文名篇的賞析文章,大體由三部分組成:絕大部分(約為80%)是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閱讀和欣賞》節目撰寫的賞析稿;此外有幾篇是給周振甫先生主編的兩本書寫的,並得到周先生的復函稱讚;另有幾篇則是根據我在大學講授古典文學的講稿改寫而成的。這幾類賞析文章,因為撰寫的目的和對象不同,各有不同的特點,彙編時沒有刻意統一體例,文字上也沒有做太多的改動,基本上保留了各自原有的特色。

王能憲

2000年春節寫於京城什剎海畔之忘機齋

來源:《中國最美古詩文:心若有詩 我便從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與國學 的精彩文章:

季羨林:哭馮至先生
繆鉞:杜牧詩簡論
情到極致是什麼體驗?
莫礪鋒:我們這代人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中轉站
古代風俗一百圖,大開眼界!珍藏啦!

TAG:讀書與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