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敦刻爾克》——這裡沒有英雄神話,只有一個個嚮往著家的生靈

評《敦刻爾克》——這裡沒有英雄神話,只有一個個嚮往著家的生靈

歷時三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嘔心瀝血的《敦刻爾克》終於上映了。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能權衡商業和藝術的導演之一,諾蘭的作品風格向來是鮮明而又獨特的,迷局般的敘事和深陷個人困境以及帶有迷狂之心的主人公是兩個他的作品中始終伴隨著的元素。

《記憶碎片》中,彩色和黑白兩條時空線索的交叉展開,導演將一個陷入短暫失憶困境的主人公萊尼的痛苦掙扎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心想要找出殺害妻子兇手的萊尼卻沒想到那個他一心尋找的兇手卻就是他自己。

《致命魔術》中,藉由克里斯蒂安貝爾和休傑克曼分別飾演的兩位魔術師的日記,故事的時空線索被徹底揉碎,整個影片就像是導演給觀眾變得魔術,在重重迷霧之下隱藏的真相令人咋舌。

貝爾和傑克曼飾演的魔術師也各有各的困境,前者因為意外害死了傑克曼的妻子而內疚不已,同時因為缺乏舞台表現力而始終沒有大紅大紫,後者雖然有著很迷人的魅力,但是卻缺少著貝爾的才華,二者身份和個性上的呼應,為他們終其一生的對決留下了伏筆。

就是這樣一個始終堅持著自己獨特表達的諾蘭,在宣布拍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敦刻爾克》時,筆者的第一反應其實是驚訝的。因為諾蘭過去擅長的那種打破時空而後重組的非線性敘事風格和帶有鮮明作者個人印記的角色,在這種宏大的戰爭題材下,顯然是不適用的。導演會選擇如何權衡真實與虛構的比重以及從什麼角度切入這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本片最大的看點。

諾蘭曾說,電影《敦刻爾克》並非是戰爭片,而是懸疑驚悚片。

觀眾在片中鮮少會看到激烈的兩軍對壘的場景,甚至根本就看不到敵人。面對著不知何時會襲來的敵軍,所有被滯留在敦刻爾克的士兵們何時能夠回家成為了影片最大的一個懸念

比起以往諾蘭在作品中設計的迷宮般的敘事,這次的《敦刻爾克》顯得沒那麼花哨。雖然影片出現了海陸空三個不同的視點,而且每個視點的時間存在著差異,但是總得來說,三條線索間都是呈線性的時間順序展開的,沒有像導演過往的作品中有故意跟觀眾做遊戲的感覺。

這樣的設計,某種程度上,是諾蘭在綜合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後做出的選擇。過去諾蘭的作品,多是虛構出來的一個世界觀,對於故事的架構和敘事的策略,是可以由創作者完全自由的把控的。但這次的《敦刻爾克》,由於故事的背景是真實的,

因此為了更好的還原出當時現場的那種緊迫感,以及從一個更宏觀全面的角度來展現整個救援過程,在敘事的結構上就勢必不能把時空做的過於碎片化,因為那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影片試圖營造出的氛圍和觀眾對於角色的認同和共鳴。

海陸空三個不同角度的切入,使得觀眾可以更全面的感受這場二戰史上的著名大撤退。雖然三者是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但是卻都給人一種猶如密室般的封閉空間的感覺。

陸地上的幾十萬士兵,他們被困置於海灘,四周都是隨時可能襲來的敵軍,看似諾大的海灘,卻毫無他們的藏身之地。海上由道森先生和兒子等三人組成的救援小隊,滿載著希望從安全的海港向敦刻爾克駛去。一望無垠的大海猶如一個巨大的牢籠,一旦船隻出現意外,他們就可能葬身於這牢籠之中。

那些被從海灘上搭救到軍艦上的士兵,本以為自己已經脫離危險,但卻沒想到一顆突如其來的導彈,就會將他們牢牢的困在那無情的大海之中。片中有好幾次展現被炸彈轟過的軍艦中,那些被大海吞噬的士兵痛苦窒息的場景,神秘的海洋猶如一個巨大的密室般,令生者無處可逃。

空中由湯老師飾演的飛行員法瑞爾,雖然駕駛著可以翱翔天空的戰鬥機,但是有限的油量和眼底下一望無際的大海,將這個戰鬥機也變成了一個密室,他們無處可逃,只得在有限的時間內拼盡全力的完成任務。

導演通過巧妙的設計,使得即使在空間切換較大的情況下,故事的節奏也一直是緊繃和扣人心弦的,相似的困境令觀眾能夠與角色一起感受那場分秒必爭的撤退中的痛苦和窒息感。

在一次訪談中,諾蘭說這部作品是他繼《記憶碎片》後最具有實驗性的作品,實際上觀影下來,也已確有這樣的感覺。相比於以往我們所看過的戰爭片,在《敦刻爾克》里觀眾看不到任何對於歷史背景以及具體人物的描述,導演在影片伊始就把觀眾直接的投入到了充滿危險的敦刻爾克之中,並在接下來的一百分鐘里反覆的撥動著我們的思緒。

有人說這樣的淡化故事背景的處理多少會讓觀眾不能很好的代入到故事的規定情境之中,但實際上,恰恰是這樣的處理,使得我們能夠把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那些想要回家的士兵身上。

政治博弈的遊戲,領導者的陰謀詭計,帶有意識形態的道德審判,這些都不是導演真正關心的,那些祈盼著安全回家的士兵,那些希望可以盡一切可能拯救血肉同胞的勇士們,才是導演想要去呈現的核心。

也許作為一部戰爭片來說,本片的格局並不大,但恰恰是這樣極簡的形式風格,使得影片具有了超脫於一般戰爭片的氣質,這裡沒有英雄,沒有兒女情長,只有一個個脆弱的人對於家和生的迫切渴望。

在演員的選用方面,陸地上幾個年輕演員的選擇都十分出彩,本以為讓one direction的主唱「哈卷」哈利.斯泰爾斯出演有出於票房考慮的妥協,但是實際看下來哈卷卻十分出彩,他把一個受困於戰場上的年輕士兵的那種不安和敏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空軍中的「湯老濕」湯姆哈迪算是片中為數不多的幾個電影熟臉,但在本片中導演幾乎讓他全程都帶著面具,留給湯老濕的演技發揮空間只有眼部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湯老濕還是依然發揮了他高超的表演技巧,一個背負著光榮使命的軍人,一場有去無回的危險任務,他的台詞雖然不多,但是舉眉投足間都能看出他的那種危機感和時刻處於戰備狀態的機警,最後的被俘段落也令人動容。

海上的演員選擇,憑藉《間諜之橋》榮獲16 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老戲骨馬克.里朗斯一如既往的為觀眾奉上了傑出的表演,那句「我們要去敦刻爾克」雖然簡潔卻充滿了力量。

希里安·墨菲飾演的顫抖的士兵,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但是他那在大劫後陷入到深深恐懼中的狀態,令人能夠間接的感受到戰爭的無情與殘酷,那個被他勿傷致死的年輕人,直到最後他都還在為自己的行為而深深的內疚,我們不知該苛責還是安慰這個無名的士兵,戰爭面前,任何話語都是那麼的廉價。

作為堅定的膠片黨,諾蘭在本片中有佔七成的畫面是用IMAX15孔65mm膠片攝影機拍攝的,視野更加寬廣清晰的畫面,配之導演一直以來堅持的實景拍攝,賦予了本片無與倫比的浸入式體驗感。在運鏡方面,帶有呼吸感的手持攝影,使觀眾彷彿就置身於危機四伏的敦刻爾克之中,大景深的縱深鏡頭,讓人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當年敦刻爾克撤退時的慘烈圖景。

除了畫面上給人帶來的震撼,本片的聲音處理也不容忽視。震耳欲聾的炮彈爆炸聲和槍聲,飛機飛過頭頂的隆隆聲,這些聲音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觀眾更能代入到那個彷如末世般的情境之中。

作為和諾蘭合作時間最長的配樂師,漢斯季默的配樂無疑為本片添色不少,充滿驚悚和懸疑氣氛的配樂,加之一刻不停的手錶指針倒計時的滴答聲,使得音樂的使用與故事情節高度的融合,那種緊迫和危機感,始終縈繞在觀眾的耳邊,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這次漢斯的配樂還是如以往一樣精彩,但是有些段落會給人感覺音樂的烘托有些過猛了,畫面本身就充滿了窒息感,配樂的補充更使得觀眾幾乎一刻都喘不過氣來來。可能只也是導演想要達到的效果,但是如果音樂能多少緩衝一下觀眾的緊張情緒,也許會讓影片的節奏更加完美。

導演沒有在片中是試圖去打造一個戰爭英雄神話,在這個看不到敵人的戰場上,每個人心裡想的都只有回家。家,作為諾蘭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題,始終都作為一個具有救贖力量的元素出現,無論是《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推動著主人公唯一的動力便是對家的執念。在《敦刻爾克》中,那些回到故鄉的士兵們,本以為自己會被當做懦夫看待,但是迎接他們的民眾卻表現出了祝賀和歡迎的態度。回來就好,做得好,這些暖心的話語並非嘴上的客套和安慰,能夠回家,就還有希望,能夠回家,就是最大的勝利。

有一位導演對戰爭曾有一段這樣的話,二戰並不能籠統地概括為死了數千萬人一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的事情發生了數千萬次。每一條鮮活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對於生的渴求是每個人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權利。可能有人會覺得那些在戰場上為了活命犧牲他人的行為太過於自私和無情,但如果設身處地的想想,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與其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不如從自己做起,期望和平,希望戰爭的悲劇不要再上演。

影片的最後,有一個段落很讓我感動,湯老師飾演的飛行員法雷爾,在成功的完成了伏擊敵人戰機的任務後,因為飛機燃油耗盡,而被迫停在了被敵軍包圍的海灘之上。

法雷爾沒有因為深陷敵營而恐慌,他不慌不亂的走出機艙,把飛機點燃以不讓敵人得到友軍武器的數據。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法雷爾的神情很放鬆,他成功了,三十多萬人在他的幫助下成功的突圍,回到了祖國。那一刻,個人的安危已被他拋在腦後,那種作為軍人的榮譽感,使其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也不再恐懼,他的無畏和純粹的軍魂,令人心生敬意。

也許《敦刻爾克》並非那麼的完美,但導演諾蘭大膽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卻令人敬佩。對於生的敬畏和戰爭的反思,並不會因為和平年代的到來就結束,相反,正因為我們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才更應該不讓悲劇重演。導演淡化背景的處理,恰恰是在提醒著觀眾,敦刻爾克只是眾多慘烈的戰爭事件中的一個,戰爭永遠不應該被美化,它就是殘忍的,不堪的。

就像在影片結尾處,看完了報紙上報道的偉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年輕的士兵放下報紙,看著遠方,眼睛裡透露出的並非希望,而是深深的迷茫,因為他知道,這場安全的撤退之後,迎接他的,又是一場隨時可能喪命的旅途。真切的希望戰爭不再有,希望人人都能擁有和平而又充滿希望的每一天。

最後,補充兩個影片的小彩蛋。

其一,和諾蘭合作六次之多的邁克爾凱恩,這次其實也出演了《敦刻爾克》,不過他是作為配音參演的,真人並沒有出現在畫面里。凱恩的配音出演出現在影片的開篇部分,湯老師和傑克勞登飾演的飛行員在空中飛行時曾通過無線電和另一位飛行員通過話,那個時候出現的男聲就是邁克爾凱恩奉上的,有心的小夥伴們可以在片尾的字幕中發現邁克爾凱恩的名字,看來諾蘭對凱恩老爺子真的是有很深的執念啊~

其二,馬克里朗斯飾演的道森先生在歷史上是有真實原型的,而且這個原型也曾在《泰坦尼克》中出現過,這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參與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救援行動,並且在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游輪上擔任二副的,是一位名叫查爾斯.萊托勒的男人。無論是在敦刻爾克上發揮的作用還是對於其兒子在戰爭中犧牲的細節,道森的角色都和查爾斯高度的一致,相信這也是諾蘭的一次有新的致敬吧!

最後的最後,補充一個我的好基友,人送外號狗哥的男人,在看完了敦刻爾克以後開的腦洞,我是真的很佩服他,照他的思路,其實諾蘭拍的所有的電影都是一部電影,大家自行感受吧!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D的光影部屋 的精彩文章:

評《目擊者之追兇》——你知道了真相,然後呢?

TAG:SD的光影部屋 |